王咏赋,男,
汉族,1958年出生于
辽宁省,先后就读于
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新闻专业、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新闻系,获学士、硕士学位。1993年为《中国新闻实用大词典》撰写有关版面设计的词条共40条,约2万字。
人物经历
王咏赋,1984年底加入
人民日报社,长期从事夜班版面编辑工作。现任人民日报海外版副总编辑,媒体发展战略研究专家组成员。业余时间从事
新闻学、特别是报纸版面学研究,发表了一批业务探讨文章。1993年为《中国新闻实用大词典》撰写有关版面设计的词条共40条,约2万字。
作品简介
《报纸版面学》
本书紧紧围绕报纸版面,论述了现代报纸版面的特点、性质和作用,勾勒了版面形式演化的历史轨迹,总结了版面编排的客观规律,介绍了一些实用技巧,最后探讨了版面创新问题。本书结构
独特,观点新颖,自成一家。《基础篇》、《稿件篇》、《标题篇》、《设计篇》和《创新篇》五大部分环环相扣,循序渐进,融理论性和实用性于一体。读者对象包括
新闻学研究者,但主要是报纸编辑人员和新闻系学生,特别是初入报社门槛的人。目录如下:
版面之上有学问(自序)
基础篇
第一章 版面概说
第二章 版面形式演化
第三章 版面空间
第四章 版面结构类型
第五章 版面组合与配置
第六章 版面编辑人员
第七章 版面指导方针
第八章 版面语言
稿件篇
第一章 稿件概说
第二章 稿件体裁
第三章 文字稿的选择
第四章 文字稿的加工
第五章 改错技巧
第六章 图片稿的选择
第七章 图片搞的加工
第八章 稿件策划
第九章 稿件配置
标题篇
第一章 标题概说
第二章 标题类型
第三章 标题制作要求
第四章 标题制作程序
第五章 标题制作技巧
设计篇
第一章 版面设计概说
第二章 版面策划
第三章 版面布局原则
第四章 版面美学
第五章 版面规范
第六章 画版技巧
第七章 大样审改
创新篇
第一章 创新概说
第二章 风格定位
第三章 版型创新
第四章 版面识别标志
第五章 模式创新
主要参考书目
地名诗集《祖国颂:奇诗浓墨绘中华》
序言摘要:《祖国颂:奇诗浓墨绘中华》中的35首诗,该用的地名,一个不少;对仗和押韵,大体不差;构思巧妙,时有佳句;逻辑顺畅,一看就懂。一首诗只有56个字,就包含了一个省的全部地级市名称,不但便于记忆,而且有它的艺术价值:文字精美,诗味较浓,一首诗就是一幅画,浓缩了祖国各地的山川风物、人文历史和时代风采,给人以美的享受。有它的文化价值:所用的材料是最地道的“中国元素”,描绘的对象是中国的辽阔版图,展示了汉字独有的魅力,能加深人们对中华文明的热爱。本书形式新颖独特,内容相得益彰,集地名诗、书法、地图于一体,是盛世中华的写照,熟记地名的帮手;隶书艺术的范例,权威实用的资料。目录如下:
中华颂
天津颂
河北颂
江苏颂
浙江颂
江西颂
山东颂
湖南颂
广东颂
重庆颂
辽宁颂
吉林颂
上海颂
安徽颂
福建颂
湖北颂
海南颂
宁夏颂
新疆颂
澳门颂
台湾颂
相关版面学的评价
蔡雯:简评王咏赋的《报纸版面学》
我国报纸编辑学的教材与专著已经数量可观,这方面的研究成果要有所突破和创新不太容易。记得去年夏天在
天津市参加全国“新闻名专栏”评选时,一同担任评委的人民日报总编室副主任王咏赋告诉我说,他正在写一本书,名为《报纸版面学》,当时我并未太留意。半年后,他的这本新作送至我手中,认真一读,才发觉它与我过去接触到的同类专著和教材不太一样,不禁要为作者的创新精神和丰厚积累叫声好了。
这本名为《报纸版面学》的书,内容并非只涉及版面编排这一块,作者是以“版面”这一报纸的最终产品为“龙头”,以围绕版面设计制作的一系列工作程序及业务理论为脉络,全面地探讨了报纸编辑工作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这一体例显然与以往的报纸编辑学专著和教材不同,因为它的切入点是独特的,也是最能引发人们兴趣的一种具体而又直观的东西———版面。作者从版面的特点、性质和作用谈起,逐步进入到版面形式的演化、版面空间知识、版面结构的介绍、版面编辑人员的职责和素养分析、版面语言的运用等,将版面这个“龙头”的里里外外分析得比较透彻,这些内容架构了该书的《基础篇》。然后,作者按照版面编排所需要的各道工序,进一步展开对编辑业务方方面面的探讨。作者先以《稿件篇》、《标题篇》对组成版面的零部件的加工与制作进行了研究,最终,回到版面这一整体性产品的层次上,以《设计篇》、《创新篇》探讨版面设计与创新的策略和方法。纵观全书,其涉猎的内容呈现出“整体———个体———整体”的秩序,这是合乎报纸编辑工作思路的内在逻辑的。
报纸编辑业务历来工序繁多,内容极其丰富和复杂,如果仅就版面说版面,很容易使版面编排与其前期的其它工序相脱离,使本来相互联系的各方面内容割裂开来,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报纸版面学》以一种全新的框架结构避免了这个问题,该书从微观到宏观,从基础到创新,研究视野比较开阔,内容涵盖面很广。而且,与多数报纸编辑学教材和专著不同,它不是从报纸编辑学的基本理论说起,再对选稿、改稿、标题、版面各道工序进行分析,而是从报纸的最终产品切入,直接引领读者进入核心的版面编辑内容。我想,作者以这样一种独特的思路设计这本书的框架,一定与他自己长期从事报纸编辑工作,尤其是版面编辑业务有关。作为一个有丰富实践经验,同时又有扎实理论功底和专业研究基础的一线编辑,他对版面的理解,对围绕版面的所有编辑业务环节的认识,有着独到之处,这也正是这本书的个性和特色的源泉。
这本书的另一个特点是涉及报纸版面的知识和信息非常丰富,比如作者对版面形式演化的介绍和分析,不仅梳理得非常细致,还配有不少中外报纸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版面图片,如早期的京报、16世纪末
欧洲的报纸、18世纪美国的报纸、人民日报的创刊号及1956年改版后的版面等,有助于读者更直观地了解这方面的知识。在以往的各种报纸编辑学著作中,像这样详细的知识内容还不多见。
作者在介绍有关版面的基础知识的同时,还对一些专业概念提出了独到的见解。比如在分析版面结构类型时,作者对“版式”发表了与以往
新闻学教科书和词典不同的看法,指出“把‘版式’当作蓝本是不恰当的”,因为“教科书中所列举的‘版式’,只保留了版面结构某一方面的特征,而忽略了其它特征。这种高度抽象的‘版式’,有助于我们加深对版面类型的认识,却无法作为版面设计的蓝本来使用”。进而,作者提出“真正作为设计蓝本的是另外一种东西,它综合版面结构各个主要方面的特征,是具体、直观的版面样式,我们姑且称之为‘版型’。”如何认识版型?作者认为还需从认识版式入手,他选择7个角度,划分出19种版式,并对各种版式作了细致的分析。而版型,就是各种版式彼此重叠、交融的结果,“一家报纸以哪些版式为主导版式,哪些版式为次要版式,取决于这家报纸追求什么样的版面特征。”这一论述是非常新颖的,对版面编辑和版面研究很有参考价值。
报纸版面编辑是应用性很强的业务,而《报纸版面学》的突出优点也正在于它方便读者的学习和应用。这本书围绕报纸版面这一核心,对编辑业务的各个程序都有比较详细的技能传授,比如各类稿件的选择、标题的制作、稿件的配置、版式的应用、如何画版、如何审样等,每一项内容都从原理上进行了分析,同时还提供了大量生动的实例。无论是对工作在一线的报纸编辑,还是对初学报纸编辑知识的读者来说,这样的内容及其表述方式很容易接受,也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这本书的实用性还表现在它尽可能地包涵了报纸编辑领域的新理念、新内容,如《设计篇》中《版面策划》这一章,所涉及的内容是以往编辑学研究中比较薄弱的一个环节,作者提出在版面工作中至少存在4种版面策划———“长期策划”、“中期策划”、“本期策划”和“单版策划”,进而对版面意图和版面策划要领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一系列具体可行的操作方法。这对今天处于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的报纸来说,无疑是一个很现实也很重要的话题。
众所周知,业务研究的成果做到新颖、实用不易,而要在学术理论水平上达到一定高度更难,尤其是对那些在报社做实际工作而非专职进行学术研究的记者、编辑,撰写学术性的专著要比汇编自己已经发表的新闻作品多耗费无数倍的精力和时间。由此而言,我认为这本洋洋几十万言的《报纸版面学》得之不易,特别是作者在理论层面上的探索和思考,更是值得褒奖。比如对于“版面美学”的学理性的讨论,对于版面“风格定位”的思索,都达到了一定的深度。在《创新篇》中,作者还针对目前我国报纸版面编辑工作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探讨版面创新的途径,提出应妥善处理几对矛盾:创新与继承的矛盾、主观愿望与现实可行性之间的矛盾、版面内容与版面形式之间的矛盾、版面创新与版面同一性之间的矛盾,可谓一语中的。对于“模式创新”,作者同样不乏卓见,认为报纸模式具有实用价值、市场价值和内在价值,“任何一个报纸模式都是为满足社会的某种需求而创造的”。对于新模式的创造,作者提出,一是对原有模式的某个方面加以“提纯”和“放大”,形成既脱胎于老模式、又不同于老模式的新式报纸;二是对原有的两个或更多的模式进行“杂交”,培育出与其“父辈”截然不同的新模式;三是在原有模式之外另起炉灶,用全新的材料铸造全新的模式。这些观点对于编辑实践是具有指导意义的。
在新闻传播实践中,报纸版面的发展与创新没有止境。尤其是在经济全球化发展带来信息传播全球化竞争的今天,要进一步做大做强我国的传媒,更需要深入研究各项传播业务包括报纸版面。目前报业竞争的不断加剧、读者需求的不断提高,正在促使各类报纸进行更深入的改革和探索,一些报纸推出了“版面总监制”,一些报纸以改进编前会的方式带动报道策划与报纸版面策划,这些举措对报纸版面变革具有深刻意义。同时,办报环境的复杂化和报纸功能的多样性,客观上也导致了一些新的现象和问题,比如不良或不当广告对版面的冲击、发行稿对版面质量的影响等。还有在新的技术条件下,如何更好地进行版面编辑,如何更好地运用色彩出版彩色报纸等,都是亟待研究的新课题。期待有更多的新闻界同行加入到研究和探索这些新课题的队伍中,也期待看到王咏赋同志有更新的研究成果问世。 (作者是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