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瑞云(1915年6月——1969年1月),出生于上海,毕业于浙江大学,中国第一位数学女博士。曾担任浙江省数学会理事长以及浙江省科学技术协会第一、二届委员会委员等职。
1936年,她以优异成绩毕业,之后在浙大任教。1937年2月,她与江希明结婚,同年5月,夫妻两人去
德国留学。在慕尼黑大学,她在数学家
卡拉西奥多里的指导下研究函数论。1940年她获博士学位,次年回国,仍在浙江大学任教。1952年院系调整后任浙江大学数学教研组组长。1953年到浙江师范学院任数学系主任。次年,被选为浙江省首届
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到了1958年,浙江师范学院合并成立杭州大学,任杭州大学数学系主任。1969年1月,徐瑞云去世。
徐瑞云的研究方向为函数理论,擅长于三角级数论。她曾在国内外著名
学术期刊发表论文,并且为杭州大学数学系的建设作出了贡献。徐瑞云翻译的《
实变函数论》对于实变函数的教学起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1927年,徐瑞云考入上海公立务本女中,徐瑞云高中毕业后,考上了
浙江大学数学系,师从数学家
苏步青和
陈建功。1936年徐瑞云毕业,之后留校担任数学系担任助教。1937年2月,徐瑞云与同校生物学系助教江希明结婚。同年5月与丈夫同时获得亨伯特奖学金,同赴德国留学,她的导师为数学家卡拉西奥多里。1940年,徐瑞云以论文《关于勒贝格分解中奇异函数的傅里叶展开》获数学博士学位,成为卡拉西奥多里的关门弟子。次年,该论文发表在德国《数学时报》。
1941年4月,徐瑞云夫妇归国,回到了
浙江大学,徐瑞云在数学系任教,被聘为副教授。她不间断地参与协助数学系教授陈建功和苏步青函数论和微分几何两个数学研讨班。她当时带出的学生有
曹锡华、
叶彦谦等人。1946年,31岁的徐瑞云被提升为正教授。
1952年,全国高校进行院系大调整。浙大数学系很多教师调往
上海市等地,徐瑞云先是留在浙大,被任为浙江大学数学教研组组长。1953年,她被调到浙江师范学院任数学系主任。1958年,浙江师范学院合并进新成立的杭州大学,她继续留任数学系主任。期间,徐瑞云经常邀请国内外专家来杭州大学讲学,此外,她还多次聘请兄弟院校的教授来系授课。徐瑞云担任过
浙江省数学会理事长以及
浙江省科学技术协会第一、二届委员会委员等职,还被选为浙江省
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她经常宣传
陈建功的治学思想,并协助陈建功在数学系开展学术研究和举办论文研讨会。徐瑞云擅长三角级数论,时有学术论文在国内外发表。1964年9月,中国数学会在上海召开全国函数论会议,徐瑞云担任领导小组成员。1969年1月,徐瑞云辞世,终年不到54岁。
徐瑞云的父亲徐嘉礼是从事针织制袜业的实业家,母亲是虔诚的佛教徒。徐瑞云排行第六,是家中的小女儿。1937年2月,徐瑞云与浙江大学生物学系助教江希明结婚,她有个养女是数学博士徐华。
徐瑞云从事分析数学的研究,擅长于三角级数论。早在40年代就在德国著名的《数学时报》上发表过三角级数的论文。她将那汤松的《
实变函数论》翻译出版,是中国国内众多实变函数教材的重要参考书。60年代,徐瑞云还和
王斯雷教授翻译出版了
托马斯·哈代与罗戈津斯基合著的《富里埃级数》一书。
徐瑞云很重视教学工作。她长期任课,曾开设过
抽象代数、数学分析、复变函数、实变函数等课程。担任系主任后,仍参加许多基础课的教学,并同助教一起讨论习题课的教学。在她的带动下,全系教师做好一切教学环节。在教学生涯中,徐瑞云先后引进了
苏联斯米尔诺夫著的《高等数学教程》,普里瓦洛夫著的《复变函数引论》等数学论著。她教的学生有
曹锡华、
叶彦谦、金福临、
越民义、孙以丰、杨宗道等;
中国科学院院士石钟慈、王元和
胡和生,以及函数论专家
王斯雷,都得到过徐瑞云的授课指导。
2015年6月,为了纪念徐瑞云诞辰100周年,浙江大学数学系不仅邀请了远在美国的徐毓华给学生讲座,还在
浙江大学玉泉校区组织了一次纪念会。与会者包括中科院院士石钟慈、原杭州大学校长薛艳庄和副校长谢庭藩,以及徐瑞云的许多生前好友。王元和胡和生两位院士因身体缘故没能出席,但都特地送上了纪念文章作书面发言。徐瑞云的养女、数学博士徐毓华向浙江大学数学系的年轻学子们介绍了这位前系主任的生平事迹。
徐瑞云1941年4月回到母校后,参与到她的老师
陈建功和苏步青共创的函数论和微分几何两个数学讨论班,这是一种教学相长、遴选英彦的科研形式。1944年11月,英国驻华科学考察团团长
李约瑟参观了浙大数学系和
理学院,连声称赞浙江大学是东方的
剑桥大学,这更加激励了徐瑞云的勤奋工作。
徐瑞云虽然是年轻的教授,但她当时培养出了很多优秀的学生。三位
中国科学院院士——石钟慈、王元和胡和生,都曾受过她的教导。(浙江大学 评)
徐瑞云善于团结全系教师。她对老年教师十分尊重,加以照顾,对青年教师严格要求、精心培养;对生活上有困难的教师倍加关心,不吝援助。徐瑞云以她的学识和人品,以她对新中国教育事业的满腔热诚,为杭州大学数学系的建设作出了贡献。(《杭州大学教授志》 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