棕腹柳莺(学名:Phylloscopus subaffinis)为
莺鹛科,
柳莺属的一种动物。体长10-12厘米,是一种小型鸟类。雌雄羽色相似。上体自额至尾上覆羽,包括翅上内侧覆羽概呈
橄榄褐色;腰和尾上覆羽稍淡;飞羽、尾羽及翅上外侧覆羽黑褐色,外缘以黄绿色。下体概呈棕黄色,但颏、喉较淡,两胁较深暗。虹膜褐色;上嘴黑褐色,下嘴淡褐色,基部富于黄色;跗暗褐色。
栖息于海拔900-2800米的山地针叶林和林缘灌丛中,也栖息于低山丘陵和山脚平原地带的针叶林或
阔叶疏林、灌丛和灌丛
草甸。常单独或成对活动,非繁殖期亦成松散的小群。活跃于树枝间,性情很活泼。主要以
毛虫、
蚱蜢等鞘翅目、
鳞翅目、
直翅目等昆虫和昆虫的
美国白灯蛾为食,也吃蝗虫、
甲虫、
蜘蛛目等其他无脊椎动物性食物。主要分布于中国,仅冬季见于
尼泊尔、缅甸、
越南、
老挝、
柬埔寨和
泰国西北部。
棕腹柳莺雌雄羽色相似。上体自前额至尾上覆羽,包括翅上内侧覆羽概呈橄榄褐色或橄榄绿褐色,有的微沾棕,腰和尾上覆羽稍淡。尾稍圆,为圆尾。尾羽暗褐色或沙褐色,外羽缘橄榄褐色或橄榄绿色。翅暗褐色无翅斑,内侧覆羽同背为橄榄褐色,外侧翅上覆羽暗褐色,外缘黄绿色或橄榄褐色。飞羽亦为暗褐色,外翈羽缘黄绿色或橄榄褐色。眉纹皮黄色或淡棕色,贯眼纹绿褐色或暗褐色,自眼先经眼到耳区。下体棕黄色,颏、喉较浅,两胁较暗,翅下覆羽皮黄色。
大小量度:体重♂5-10g,♀5-10g;体长100-120mm;嘴峰♂8-11mm,♀7-11mm;翅♂48-62mm,♀46-58mm;尾♂40-54mm,♀39-53mm;跗蹠♂17-21mm,♀16-21mm。(注:♂
雄性;♀
雌性)
主要栖息于海拔900-2800米的山地针叶林和林缘灌丛中,也栖息于低山丘陵和山脚平原地带的针叶林或
阔叶疏林、灌丛和灌丛
草甸。
常单独或成对活动,非繁殖期亦成松散的小群。活跃于树枝间,性情很活泼。鸣声轻缓且细弱,似"tuee-tuee-tuee…”,叫声轻柔似
蟋蟀科振翅的"chrrup”或"chrrip”声。
新疆(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及
天山森林带)(
留鸟)、
青海省(东部、
青海湖、札陵湖、斑玛东南部)、
陕西省(南部)、
甘肃省(
宕昌县南河镇)、
重庆市(
万州区)、
四川省(
平武县北部、汶川、
万源市东部、
二郎山森林公园中部、宝兴、康定西部、木里西南部)、贵州、云南(丽江西北部和西部)、广西、湖北西部、安徽(黄山)、福建(挂墩)(繁殖鸟)、云南、广东、
福建省(冬候鸟)、
河南省、
山东省(旅鸟、繁殖鸟)。
繁殖期5-8月。筑巢于幼龄
杉木中、下层枝上,用
藤本植物系于枝桠末端,或置于耕地间的草丛上,用数根草杆支架着,距地高一般0.3米左右。巢呈杯形,巢口开于侧面,用
禾本科细草叶、根、茎或杂以
苔藓植物筑成,内垫鸡毛。巢的大小分别为:外径8.5-10.5厘米,内径3.5-5.3厘米,高9-13厘米,深7-8厘米。每窝产卵4枚,卵呈纯白色。卵平均重1.25克,大小为11.6毫米×15.3毫米。
Howard和Moore(1991)认为,棕腹
柳莺属和
黄腹柳莺极为相似,而将棕腹柳莺列为黄腹柳莺的1个亚种。Williams(1967)列出一些介于两种之间的标本为佐证,来证明该种是黄腹柳莺的1个亚种。Alström和Olsson(1992)认为,该种与黄腹柳莺是有区别的,如黄腹柳莺的上体呈
橄榄绿色,而非棕腹柳莺的橄榄褐色;黄腹柳莺的眉纹黄色而非棕腹柳莺的皮黄色;黄腹柳莺的下体呈黄色,而非棕腹柳莺的棕黄色;棕腹柳莺的鸣声似黄腹柳莺但较轻慢而细弱且无前装饰声,似"tuee-tuee-tuee…”声。叫声为轻柔似
蟋蟀科的振翅的"chrrup”或"chrrip”声,而非
黄腹柳莺的偏高的"chep”声;它们的繁殖区重叠,无中间类型出现。因而,认为该种应为独立种,而非黄腹柳莺的1个
亚种。
鉴于该种在中国境内的繁殖分布区与黄腹柳莺在中国境内的繁殖分布区大面积地重叠,又无中间类型的出现,说明它们之间已完全处于
生殖隔离,因此应作为独立种。
该物种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
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
该物种已被列入
中原地区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