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志刚,男,
汉族,1962年10月出生,山东莱阳人,1986年3月入党,1988年6月参加工作,研究生学历,博士学位,教授。
人物经历
1988年6月—2000年7月,青岛海洋大学化学系助教、讲师、副教授、系副主任、常务副院长、教授;
2000年7月—2001年7月,青岛海洋大学校长助理、博导(2000年12月);
2001年7月—2003年9月,青岛海洋大学(2002年10月更名为中国海洋大学)副校长;
2003年9月—2009年1月,中国海洋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
2009年1月—2014年6月,
中国海洋大学党委书记;
2014年6月—2017年4月,中国海洋大学党委常委、校长;
2017年4月—2023年11月,中国海洋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
担任职务
中国海洋学会副理事长,第二届
山东省人民政府决策咨询特聘专家。
任免信息
2023年11月13日,教育部人事司在中国海洋大学宣布了教育部党组的任免决定,于志刚同志不再担任中国海洋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职务。
主要成就
在海水
溶解有机磷分析方法方面作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建立的分析方法为
德国著名的Bran+Lubbe公司采用;在
赤潮分子生态学研究中建立了具有独立
知识产权的“双特异分子
探针”技术,通过鉴定
核糖核糖核酸的特征序列和数量来实现
浮游藻的定性定量,并研制成功鉴定到种的赤潮藻全自动分析仪。
研究领域
长期从事海洋
化学和海洋
环境科学的研究与教学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海洋生物
地球化学,侧重于河流、水库、河口和近海生源要素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水生生态系统中化学生物标志物分析与应用、
黄河及其河口的
放射性同位素行为及示踪研究、海洋有害藻、
水母分子鉴定和
生态学等方面。
课题
1.
赤潮浮游生物综合测量系统及分析技术(2001.12-2005.12,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项目,2001AA635090,主持)
2.沿海地下
卤水的系地球化学研究(2003-2005,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40276026,主持)
3.高混浊河口水域的生物
地球化学过程(2002-2006,国家基础研究重大项目(973)中国典型河口-近海陆海相互作用及其环境效应第五课题,2002CB412405,第二负责人)
4.基于生物标志化合物的海洋浮游
藻类快速分类方法研究(2004-2006,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20030423005,主持)
5.水文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及其对生态系统结构的影响(2004-2007,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大型
水利工程对长江流域重要
生物资源的长期
生态学效应”第二课题,30490232,主持)
6.海洋
浮游藻化学分类方法研究(2005.01-2005.1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40476044,主持)
7.典型水域生源要素循环及浮游植物多样性对海洋物理环境演变的响应(2006-2010,国家基础研究重大项目(973)中国东部陆架边缘海海洋物理环境演变及其环境效应第五课题,2005CB422305,课题骨干)
8.
北黄海区块水体环境调查与研究(2006.01-2009.12,我国近海海洋综合调查与评价专项(908项目),908-01-ST02,项目组副组长)
教学
《海洋生态化学》和《海洋环境化学》
成果
近年来,先后主持完成了863(目标导向)、973(课题)、NSFC重大项目(课题)、NSFC重大国际合作研究项目和NSFC面上项目等课题20余项;先后在《Marine Chemistry》、《Continental Shelf Research》、《Biogeochemistry》、《Harmful Algae》、《Estuarine,Coastal and Shelf Science》、《Applied Geochemistry》、《海洋学报》、《
海洋与湖沼》等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190余篇(SCI收录67篇)。获国家发明专利22项,
实用新型专利2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