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峻
原武汉大学哲学系副教授
石峻(1916年10月~1999年4月15日),字柏宓,中国哲学史专家、佛学家、教育家。湖南零陵(今永州市)人,曾用名石易元、石凤岗等。
个人履历
1916年,石公生于湖南零陵(今永州市),自小在其父的教育、熏陶下,接触了大量宣传新思想的进步书籍。中学时代,石公的理科成绩好,特别是数学和物理,得到当时长沙广义中学校长的赏识。他因为对“国学概论”这门课程的兴趣,自学了梁启超的《清代学术概论》和胡适的《中国哲学大纲》,第一次接触到中国哲学。后来,又在数学教员杨炎和的推荐下,细读了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当时只有上卷),于是立志到北京去读哲学。1934年,终以优异成绩被北京大学哲学系录取。在大学期间,他几乎选听遍了北京大学所有文科教授的课,同时还保持了自己对自然科学的浓厚兴趣。1938年,石公留校任教,为其导师汤用彤做助手。1948年,受聘于武汉大学哲学学院,任副教授,并兼任武汉大学图书馆主任。1952年,石公到北大,与冯友兰、张岱年等教授一起在国内首开“中国近代哲学史”课程。1955年,为筹建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又被调入人大,任哲学史教研室主任,1963年晋升为教授,兼校务委员。1981年,在国务院批准下,成为中国首批中国哲学史专业博士生导师之一。
主讲课程
目前活跃在各大学和科研部门的中国哲学方面的骨干,相当一部分是他的高足。他主持编的《中国近代思想史参考资料简编》(人民出版社1955年)、《中国佛教思想资料选编》(中华书局1981-1983年)等,在学界长期使用,颇得好评。他主编的《汉英对照中国哲学名著选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年),选材和译述精当,是对中国哲学世界化的成功探索。其上世纪发表的主要论文有:《略论中国人性学说之演变》(《哲学评论》1944年9月九卷三期)、《论玄奘留学印度与有关中国佛教史上的一些问题》(《历史研究》1956年第2期)、《颜渊》(《教学与研究》1962年第2期)、《有关中国哲学史研究方法的几个问题》(《中国哲学史研究方法讨论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年)、《中国哲学史研究要进一步科学化》(《中国哲学史研究》1981年第1期)、《哲学史研究随想录》(中国哲学史研究)1982年第4期)、《〈肇论〉思想研究》(《国故新知》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宋代正统儒家反佛理论的评析》(《世界宗教研究》1992年第2期)等数十篇。
佛学教学
先生生前曾反复强调:决不能把研究宗教与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主义对立起来,搞马列而不了解宗教,马列也是搞不好的。他提出在研究佛学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同时,要坚决反对教条主义,注意历史发展、中印比较,突出中国特色。
培育英才
他是新中国最早的研究生导师之一,50年代就曾指导研究生。从1983年起,开始指导博士研究生。他经常教导学生要养成严谨的学风,既要有良好的理论素养,又要尽可能广泛地搜集材料写出史论结合、高水平的科学论文。他已培养出中国哲学专业博士十余人,都已成为从事教学和科学研究的骨干。
学术研究
他多次在学术会议或文章中强调研究中国近代哲学的重要性,主张抓住中学与西学或旧学与新学的冲突这条主线,揭示中国人民思想启蒙的历程,概括出中国近代哲学发展的基本规律。他很重视中国佛教哲学思想史的研究,是这一领域的知名学者。他认为研究佛学并非倡导宗教信仰,而是科学地揭示造成这一文化现象的奥秘,从佛教典籍中提炼出有价值的理论思维成果。他很重视中、西、印三种哲学的交流和会通,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他学习过英、德、俄、梵四种文字,用外文介绍中国哲学。他很重视中国现代哲学史研究,是这一研究领域最早的倡导者之一。1987年他主持召开中国现代哲学史研究会成立大会暨第一届年会,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现代哲学研究的开展。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
目录
概述
个人履历
主讲课程
佛学教学
培育英才
学术研究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