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环瓢虫
鞘翅目瓢虫科昆虫
红环瓢虫(学名:Rodolia limbata Motschulsky),属于鞘翅目瓢虫科红瓢虫亚科。体形长圆形,两侧近于平行,弧形拱起,披黄白色细毛。头部黑色,复眼黑色常带有浅色周缘。前胸背板前缘及侧缘红色,小盾片黑色,鞘翅周缘红色。腹面中央部分黑色,其余部分红色。足基节黑色,其余部分红色。主要寄生于桑虱、吹绵、桑芽蚧等害虫,分布于中国的多个省份以及日本俄罗斯等国家。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4.8-6.0毫米,宽3.8-4.0毫米。头,复眼黑色,复眼常有浅色周缘,口器与触角橙红色。前胸背板黑色,前缘和两侧缘橙红色;背板之前缘深凹入,中央稍突起,前后两缘角圆。小盾片黑色。鞘翅目黑色,周缘和鞘缝被橙红色环所围绕,鞘翅比前胸背板宽,;肩部、外缘、后缘均钝圆。体背刻点细密,鞘翅上刻点略深于头,胸和小盾片上的刻点。腹中央部分黑色,但末端和侧缘及鞘翅缘折红色。足腿节亦黑色,末端红色或留红色边缘,各足胫节和跗节均橙红色。前胸腹板前缘横隆线宽约为纵隆线的1/3,后者前部平行,到达横隆线而与之垂直相接。后基线伸达中部之前向外弯曲达到前缘。雌虫第5腹板后缘齐平,第6腹板后缘圆凸,雄虫第5腹板两侧长度超过中央部分,第6腹板中央部分内凹。
卵:椭圆形,两端稍尖,长0.8-1.0毫米,宽0.2毫米,橙黄色。
幼虫:成长幼虫体长7.5-8.5毫米,宽4.2-4.5毫米。体深橙红色,体背有白色细毛,初看如一层薄白粉。体呈梭形。头黑色,胸足3对亦黑色。前胸背板扁椭圆形,长0.9毫米,宽2毫米,中央左右各有一块硬化灰色的背盾,第2,3胸节两缘各有2个圆柱形瘤状突起,前重根短小,其上生细黄毛刺,胸背两侧各有丑块黑色硬化部分,第1—8腹节各节两缘各有1圆柱形瘤状突起,上生细毛刺,各节两侧及背线两侧各有1个灰色小硬块,其上生白色细毛。
生活习性
红环瓢虫一年发生1代,以成虫在落叶、土石缝、树干缝穴等处越冬,翌年3-4月出蛰,捕食初孵化的击土若虫,4月上中旬产卵,卵期22-26天,5月幼虫大量孵化,6月十句至下旬化蛹,6月中旬为化蛹盛期,前蛹期2天,6月下旬至7月上旬羽化。幼虫和成虫均捕食介壳虫,在烟台市、机山等地观察,它是草履蚧的主要天敌,凡在有草履蚧为害之处,如樱桃苹果以及桑树上,常有此瓢虫大量发生,可消灭斗履蚧70-80%,具有重要的生物防治价值。
红环瓢虫的主要寄主包括草履蚧、桑白蚧,在盆栽柑橘属上食吹绵蚧。
分布范围
红环瓢虫在中国北自黑龙江省南至云南省均有分布;国外分布于日本俄罗斯等地。
价值
红环瓢虫可用于生物防治,具体方法包括:
① 采集成虫移放果园,移放数量视介壳虫的多少而定,移放后不可喷杀虫剂,1-2年内即可控制球蚧等为害到很低水平。
② 保护越冬成虫,在果园内设置若干越冬场所,可用石块、落叶等在向阳温暖处堆成大小孔穴,雨雪不易侵入,成虫可以安全越冬。
参考资料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生活习性
分布范围
价值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