裘桂仙
清末民初京剧铜锤花脸演员
裘桂仙(1878年-1933年12月31日),原名荔荣,别名荔荣,是清末民初著名的京剧铜锤花脸演员,被誉为老裘派花脸创始人。裘桂仙在京剧界的地位举足轻重,他的艺术成就与陈德霖的青衣、余叔岩王凤卿的老生、钱金福的武花脸齐名。裘桂仙的艺术传承人包括其子裘盛戎裘世戎以及袁世海等。1933年,裘桂仙去世,享年五十五岁。
人物经历
他自幼入云和堂拜张凤台、徐立棠学铜锤花脸,12岁入小鸿奎科班,后拜在何桂山门下,搭小天仙、喜庆、小长庆班。因“倒仓”后嗓音变坏,改业琴师,为何桂山伴奏,又入同庆班为谭鑫培操琴。1904年后,以琴师身份选为内廷供奉。1912年嗓音转好后复登台演戏。首次在吉祥园与陈德霖王凤卿合演《二进宫》,遂分搭各班,先后与余叔岩刘鸿声王琴侬等长期合作演出。
裘桂仙曾为清代“内廷供奉”。以演《铡判官》《断密涧》《姚期》《御果园》《白良关》《刺王僚》《打龙袍》《二进宫》等戏著名。裘桂仙演唱苍老有韵味,技巧甚高,台风肃穆,演戏认真,虽身材瘦小仍甚有气度。裘桂仙传人不多。
裘桂仙铜锤花脸的表演成就,和陈德霖的青衣,余叔岩、王凤卿的老生,钱金福的武花脸,是有着同等的成就的。在王、陈、裘合演的《大保国》,余、陈、裘合演的《二进宫》里,明显地表现出他们的分量相等,风格统一。尤其和余叔岩,二人的音量都不太大,而二人的调门都不低,音色都很美,唱法都极尽劲峭圆健。总的说都属于硬碰硬的唱法。好像天然的一对老生和花脸。
裘桂仙自幼拜张凤台、徐立棠学铜锤花脸,入小鸿奎科班,后拜在何桂山门下,搭喜庆、小长庆班。因“倒仓”后嗓音变坏,改业琴师,为何桂山伴奏,又入同庆班为谭鑫培操琴。
1904年后,以琴师身份选为内廷供奉。嗓音转好后复登台演戏。1911年首与陈德霖王凤卿合演《二进宫》,遂分搭各班,先后与余叔岩刘鸿声王琴侬等长期合作演出。
艺术特点
演唱苍老有韵味,技巧甚高,台风肃穆,演戏认真,虽身材瘦小仍甚有气度。裘桂仙继承了何师(桂山)厚重结实、古朴苍劲的艺术特色,遵循开蒙徐师(立棠)老派铜锤花脸的演法,吸收了金秀山的戏路子,借鉴了老生谭(鑫培)派、余(叔岩)派的艺术成果,使花脸的演唱艺术向着讲究韵味的方向迈进了一大步。
裘桂仙的嗓音并不宽广,然而唱工中却多硬腔,硬砍实凿,听来既苍老又富韵味。他的唱法是“水磨(功夫)派”,纯系以人力胜。比如他的代表作《二进宫》,不论与“金嗓”陈德霖,还是与“铁嗓”尚小云合作,都能唱成鼎足之势。又如他的身材较矮,面部较窄,按演花脸的条件远不如何桂山、金秀山等人,但他扮演包拯等,威猛可畏、气象森严;扮演铫期等,则雍容华贵、气象堂皇。这都与他的“水磨派”功夫是分不开的。
裘桂仙唱念的风格是劲峭严整,唱念的方法很灵巧。但效果古拙圆健,没有丝毫的浮渭流俗。花脸唱流水板和快板,用垛句垛字的唱法,容易要下好来,但也最容易俗气。我们仍以现存唱片为例,如裘桂仙的《捉放曹》“坐雕鞍听曹操细说根芽……”一段和《飞虎山》“…下得马来山岗上”的收句,都可以说明裘桂仙的脱俗。
裘桂仙生前其地位不及何桂山金秀山两位师祖、师父,也不如金少山独挑大梁、演大轴戏的气派。但他的儿子裘盛戎弥补了他的遗憾,使后来花脸行业中的繁荣全部归到了裘氏门中。裘桂仙有子盛戎,与金秀山有子少山一样,都是在父亲的艺术成就上,发扬光大、改革创新为一种新的流派。
擅长剧目
以演《铡判官》《断密涧》《草桥关》《御果园》《白良关》《刺王僚》《打龙袍》《二进宫》《铡美案》《上天台》《空城计》等戏著名。
裘桂仙擅演剧目有:《草桥关》《白良关》《御果园》《天齐庙》《打龙袍》《美案》《铡包勉》《探阴山》《牧虎关》《沙陀国》《五台山》《锁五龙》《大回朝》《断密涧》《飞虎山》《渭水河》《大保国·探皇陵·二进宫》《天水关》《骂曹》《捉放曹》《空城计》《李陵碑》《战太平》《穆柯寨烧山》《洪羊洞》等。
艺术传人
裘桂仙的艺术传承人包括其子裘盛戎裘世戎,他们也工铜锤花脸,继承并发扬了裘桂仙的艺术特色。裘盛戎作为裘派花脸的创始人,有较大的创新。裘世戎在云南京剧院担任挑梁净角。袁世海也曾得裘桂仙亲传。裘桂仙的孙子裘少戎和曾孙裘继戎也继承了他的艺术血脉。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
目录
概述
人物经历
艺术特点
擅长剧目
艺术传人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