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中华总商会(Singapore Chinese Chamber of Commerce) 成立于1906年,是新加坡历史悠久的商业团体。总商会不但是本地华商华社的最高领导机构,在国际商业舞台上享有良好的信誉,同时也是世界华商大会的创办机构,并拥有广泛联系世界各地华人企业的商业资讯网站“世界华商网络”。在维护新加坡商家利益、推动国内外商贸、教育、文化与社区发展各个方面,都扮演着积极和重要的角色。
1906年4月8日成立,原名
新加坡中华商务总会。吴寿珍当选首届会长。1912年3月,
张永福等人成立新商会,称新加坡华侨总商会,首任总理为沈子琴。7月,两个商会谈判合并失败。1914年,新加坡华侨总商会停止活动。1915年,新加坡中华商务总会改名为新加坡中华总商会。
日本占领新加坡时期停止活动。战后恢复。作为华人社会最高领导机构的
香港总商会董事会,必须由华人社会各帮代表组成,以团结全体华人。除维护华商利益,促进经贸发展外,还要调解各帮派间的矛盾与纠纷;代表华人社会向政府交涉不利华人的法令或政策;1957年为23万华人移民争取到公民权。1964年建成11层新大厦。现任会长为
高泉庆。
新加坡中华总商会和
马来西亚中华总商会签署谅解备忘录,以促进经济关系,并推动两国企业在能源、可持续发展和粮食安全等领域的合作。
1984年有5900余名会员,包括个人、公司、商团三类。每二年出版一本会员名录,并出版《经济季刊》。设立奖学金,各族学生均可申请。1961年8月
陈嘉庚在北京逝世,总商会于同年9月10日发动各华人社团举行追悼大会,并设立陈嘉庚奖学基金。1968年4月陈嘉庚奖学基金信托委员会注册成立,1986年7月解散,把所有资产移交给1962年2月9日成立的陈嘉庚基金。该会领袖
陈笃山、陈永裕、
陈共存、张良材和王先德等均为陈嘉庚基金服务,基金在总商会大厦9楼设办事处。1989年
林荫华蝉联第45届会长后说:总商会将继续努力协助会员开拓新市场,利用华人分布世界各地的优势,加强与各国华埠与华商的联系,将
新加坡中小企业的产品推销到世界各国。当年主办"工商展会89",协助会员发展区域和国际贸易。1990年2月举办国际性的"世界华人商会研讨会",共同探讨华商的处境,策划未来的发展。1991年8月10──12日,发起主办首届世界华商大会,共有来自30个国家和地区的70个城市组团参加,800名华商代表与会。新加坡内阁资政
李光耀应邀主持开幕式,并发表主题演讲,大会决定在新加坡设立永久联络机构,每两年轮流在各地举行一次大会。对总商会董事会按帮派选举的制度,自1929年
陈嘉庚提出废除的意见后,是否废除的争论长达69年,尤以1965──1968年的争论最为激烈。1968年10月特别会员大会经激烈辩论后,在493名出席会员中,411人赞成通过章程修改小组所提章程草案,仍保留分帮选举。1993年新当选的会长
郭令裕再次提出废除分帮选举,由于
新加坡华人社会已发生根本变化,帮派的作用日益式微,这一提议获得曾任会长的
黄祖耀、
陈共存、
林荫华、陈永裕等支持,终于在同年8月召开的特别会员大会获得通过。修改过的章程废除帮派选举制,但保留7个董事席位给7个方言群(帮);副会长增至3人;总商会的宗旨也改为:促进工商业发展、经济繁荣、文化教育活动与社会福利。
1939年以来的历届会长有:
李光前、陈锡九、高德根、
孙炳炎、黄祖耀、陈共存、林荫华、陈永裕等。1995年选出的第48届常务董事会,由4名正副会长及总务组、财政组等11个组的正副主任组成,共计26人。会长为
郭令裕,副会长为蓝宏、张昌隆、
郑民川。200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周铁农15日在北京会见了以会长
张松声为团长的新加坡中华总商会代表团。
《
华商》为中英双语商业资讯刊物,是总商会与会员和工商界进行沟通的重要渠道。《华商》内容包括总商会会务活动与发展概况,并根据会员的需要,重点报道与工商界息息相关的经贸课题,如本地与区域经济、
商业信息、贸易与投资机会、国内外商业活动预告,以及政府颁布与实行的新条例和措施等。2003年起,《华商》更开始以崭新的形式和风格呈现在关心国内外经贸动态和华社发展的读者眼前。
《华商》读者有总商会会员和商家,其中以公司领导人为主,包括首席执行员、董事和高层管理人员。此外,《华商》也分发予政府部门、法定机构、本地工商团体组织,及驻我国大使馆和最高专员公署等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