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永福
孙中山辛亥革命在海外的主要助手
张永福(1871-1957),字祝华,祖籍是饶平县樟溪锡坑村,生于新加坡市孙中山辛亥革命在海外的主要助手。早年旅居新加坡,思想进步,义侠肝肠,为人忠厚,至今在新加坡还留下不少善举的传说。
人物简介
少时十分爱好中国历史,思想活跃,组织“小桃园俱乐部”,常聚三五好友,纵古论今。
成年后,子承父业经营橡胶业,一度成为新加坡颇为知名的橡胶业巨子。
1903年夏,邹容章太炎在上海《PHY苏报》发表文章,驳斥康有为改良主义,清政府下令查封《苏报》,逮捕邹、章。经张永福多方奔走援助,邹、章没有被捕。
1905年5月,孙中山乘船从英国新加坡日本宣传革命,因签证关系未能登岸,张永福向警方疏通使孙中山得以登岸。
1906年,同盟会新加坡分会成立,张永福为副会长。他仗义疏财,建设“晚晴园”,作为在海外的主要革命据点,孙中山早期的许多工作得以在此进行。在此期间,汪精卫夫妇也多次住在“晚晴园”,张永福对汪精卫敬重有加。
1908年,张永福、陈楚楠林义顺等在新加坡建立同盟会南洋分会,此后若干年间,张永福追随孙中山左右,几乎成为孙中山的私人秘书。
1932年张永福回国,任国民政府侨委常委、革命债务调查委员会委员、国民党党史编委员会名誉编纂、广东银行副经理、汕头市市长和中央银行汕头分行行长等。
1938年12月,汪精卫在河内发表“艳电”,投靠日本。张永福公然发出电报,拥护汪精卫,成为投汪的第一个侨领
1940年3月,张永福任汪伪“国民政府”委员、“侨务委员会”委员,多次到东南亚各地游说侨界故旧,为汪精卫壮势,处处受到冷落,无功而返。
1945年日本投降,张永福被国民政府逮捕。因中国国民党元老居正张继等说情,故被从轻判处张永福缓刑二年。
1948年张永福刑满后寓居香港九龙,生活孤寂。
1957年,张永福在香港特别行政区病逝,年85岁。
1964年12月“晚晴园”改名为“孙中山故居纪念馆”。
1994年,新加坡政府将“晚晴园”评定为国家级古迹,永久纪念。
张永福在新加坡的亲属多有成就,其外甥林义顺为新加坡著名的侨领,曾任该国中华总商会会长,潮州八邑会馆首届总理。
张永福的女儿张舜琴是新加坡首位女律师。
革命活动
孙中山倡导民主革命之后,远在新加坡的张永福时刻关注着中原地区的命运。虽系中产之家,当他目睹清廷腐朽没落、祖国灾难重重之际,心中益放救国报国之志。以致于在同盟会创办之前,便同外甥林义顺、陈楚楠等组成“小桃源俱乐部”,关注国运时运,倡导新思想,积极寻求革命民主思想的真谛,以号召海外侨胞为华族的深重苦难奋力抗争、进行革命。早年的民主革命思想使张永福后来成为孙中山推行民主革命的中坚分子之一。
清朝末年,腐朽没落的清政府,对外,奴颜婢膝,丧权辱国,导致一系列不平等的条约象枷锁一样套在中华民族的头上;国内,贪官污吏贪赃枉法,怨声载道,民不聊生。再加上不时的天灾人祸,兵荒马乱,生灵涂炭,危机四伏。为拯救中华于水深火热之中,民主革命孙中山创立了兴中会,与黄兴华兴会章太炎的光复会等组织,为反对清廷腐朽的统治组织举行了一次又一次的民主革命。孙中山既是民主革命的先驱,又是民主革命的主要传播者,广大海外华侨以天下的兴亡为己任,积极参加和支持孙中山的民主革命,其中新加坡华侨张永福便成了孙中山民主革命的大力支持者,在长期的民主革命生涯中,孙中山与张永福既是革命的挚友,又是民主革命中患难相与的革命同志。在1905年到1915年期间,孙中山在张永福的支持下,以“晚晴园”为革命的“据点”,谱写了一曲又一曲的民主革命颂歌。
光绪三十二年,同盟会新加坡支会在“晚晴园”成立,张被推为支会会长。张自此更是投身革命,大凡革命急需之金张必大力慷概资助,尽力募捐,积极支持孙中山之民主革命。同时,张以自己在新加坡的关系,努力联络各方志士,吸收会员,壮大队伍,成为孙中山在南洋革命的得力助手。时孙中山抵新加坡不久,张便促使潮闽志士许雪秋、董乃裳、陈芸生、萧竹漪等革命志士赴新加坡晋见孙中山,使内地革命和民主思想不断壮大和广泛传播。
更值得让后人钦佩的是,张永福一方面为孙中山在新加坡开展民主革命活动提供力所能及的条件。另一方面,每次国内起义失败后,大批志士都逃往新加坡避难,张永福都不遗余力地给予安置、照料、帮助、寻找工作。单黄冈一役有百余人,河口一役有600余人。河口一役失败后,为安置逃难志士,张永福将一块约千亩的红石矿地捐出,成立了“中兴石山公司”。到了后期,孙中山辞去大总统后,在上海成立“中华实业银行”,投资1000万元,其中500万元,便是张永福协同陈楚楠、陈金伟等多方奔走劝募完成的。孙中山在国内的民主革命活动的开展,与得到了象张永福这样许多爱国华侨的支持分不开的。
参考资料
张永福.饶平县人民政府.2023-03-26
目录
概述
人物简介
革命活动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