歼-6Ⅰ
单座双发超音速战斗机
歼-6I型,于1966年研制成功,为高空截击型,提高了升限,三航空机炮,进气口有铝制整流锥。换装了推力更大的涡喷6甲发动机,增大了机翼和襟翼的面积,减少了不必要的设备和结构重量,取消了翼根航炮,只保留了机头右下方的1门。由沈阳飞机厂研制。
介绍
歼-6I是中国沈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制造的单座双发超音速战斗机,根据苏联米格-19战斗机仿制和发展的,是60年代至70年代中国空军的主力歼击机,可以用于国土防空和夺取前线局部制空权,亦可执行一定的对地支援任务。
研制历史
20世纪60年代初期,随着美国、蒋介石集团的RB-57D和U-2高空侦察机、“火蜂”高空无人机和空飘气球不断对中国大陆进行侦察,尤其是在中国进行原子弹试验前后,敌对势力的侦察活动更加猖,
同时。北部湾事件后,美国军队开始大规模空袭北越。为了防止朝鲜战争的情况重演,美军也需要大量搜集中国西南边境的情报,其主要手段之一就是高空无人侦察机(初期是BQM-147G,后期改进为BQM-147H)。其最大飞行高度可达20,000米,典型侦察飞行高度17,000~18,000米,超过歼-6实用升限,但在其动升限范围内。采用适当的战术和正确的引导、操纵,可以使用歼-6对其实施打击。但问题在于,实际拦截时的战术选择、引导、操纵对飞行员和地面情报保障、指挥人员的要求均相当高,拦截难度很大。
1964年10月13日,空1师1架歼-6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拦截一架高空侦察机时,作战高度达17,600米,3次开炮未能击落。飞行员决心撞下敌机,但动作过猛,飞机进入尾旋坠毁,美侦察机安然返航。此后,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空军歼-6多次击落美侦察机,但实际作战时歼-6升限不足仍然是拦截的主要技术障碍。因此,中国空军部队急需一种能歼灭敌高空侦察机的高空截击机,同时也需要高空飞机来观察和收集原子弹爆炸之后的高空微粒。歼-6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始研制的。
歼-6Ⅰ是在歼-6昼间超声速歼击机基础上改型设计的高空截击型。1965年,112厂对该机提出了歼-6“轻装”研制方案。该方案利用当时在试飞站的一架已经飞了13架次但尚未合格的2306号歼-6飞机进行改装试验,一边排除飞机上的各种故障,一边根据“轻装”方案改装。
设计特点
歼-6Ⅰ在歼-6基本型的基础上,换装了推力更大的涡喷6甲(811甲)发动机,使单台最大推力达到3000千克力,单台加力推力达到3705千克力,比歼-6原型机装用的涡喷6发动机的推力有了较大提高;增加了襟翼面积0.6米2,从而增加了机翼面积并提高了高空稳定性,消除了原型机在接近升限时产生的左右摇摆现象;拆下防弹钢板、着陆灯、信号枪、两个氧气瓶和机翼的两门炮,从而减重485千克,采用0.5毫米厚度的薄壁油箱也减轻了飞机重量。因此,歼-6Ⅰ飞机设计升限可达18500米。
1966年,歼-6I改装成功。总计改装了12架(*)。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
目录
概述
介绍
研制历史
设计特点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