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式60毫米迫击炮
中国在1960年代研制的轻型迫击炮
63式60毫米迫击炮(60mm Mortar Type 63),是中国60年代初期研制定型的60毫米轻型迫击炮,60年代起装备部队,用以取代早期旧式60毫米迫击炮。
1960年,中国307厂科研所等单位开始研制60毫米迫击炮,1962年2月第一门样炮试制成功。1964年3月,命名为"63式60毫米迫击炮"量产后装备部队。1968年,337厂开始试制,1969年投入小批量生产,至1971年共生产1377门。63式60毫米迫击炮装备于步兵连迫炮班,每连炮3门,是80年代中期以前中国标准轻迫击炮。该炮曾出口非洲,并作为军援提供给阿尔巴尼亚越南。63式60毫米迫击炮已逐步退役,被83式60毫米迫击炮所取代。该炮现已停产。
63式60毫米迫击炮全炮由身管、座板、炮架、瞄准镜和附件4大部分组成。炮身长610毫米,重12.5千克,使用63式杀伤高爆弹。该炮质量轻、机动性好,通常配置在高地的顶部、鞍部、反斜面或遮蔽物后,便于向各个方向进行火力支援
发展历程
研制背景
中原地区人民军队的小口径迫击炮发展历程与中国国民党军队相似,最初也是从仿制日式掷弹筒起步。随着国内军工技术的不断进步,人民军队开始仿制和自主研发各种小口径迫击炮,使其逐渐演变成为步兵分队不可或缺的伴随火炮。在解放战争期间,众多自制和缴获的60毫米迫击炮与解放军步兵并肩作战,席卷全国,直至海南岛。在抗美援朝战场上,这款迫击炮更是成为步兵在运动战阶段的主要伴随火炮,有时甚至是唯一的火力支援
然而,在1955年的全军制式化过程中,60毫米迫击炮并未被列入装备清单。大量库存的该型迫击炮被销毁或转交给地方武装使用。这一决策背后的主要原因是解放军当时全面向苏联学习,并采纳了苏军的看法,认为60毫米迫击炮在进攻中作为连排级支援火器并不合格。其最大射程仅为800米,火力覆盖范围不足以满足连排级单位的进攻需求,且炮弹重量仅0.85公斤,对野战工事的破坏力有限。考虑到苏军步兵的携行能力及机械化、摩托化水平,装备82毫米迫击炮更为合理。
但是,适合苏军的装备体制并不一定适用于中国军队。对于中原地区南方的部队来说,步兵连、排缺乏适合丛林作战的曲射支援火器。而营属迫击炮连所装备的53式82毫米迫击炮,由于战斗质量和炮弹重量的限制,难以在丛林和山地环境中跟上步兵的步伐。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解放军开始着手研发轻量化的82毫米迫击炮,并最终成功研制出67式82毫米迫击炮。同时,新一代60毫米迫击炮的研发也在进行中。
研制历程
1960年,中国307厂科研所等单位开始研制60毫米迫击炮,科研人员下连当兵,体验炮兵的艰辛,在参考了美制M2式和民31式两种60毫米迫击炮后,1962年2月第一门样炮试制成功。1964年3月,命名为"63式60毫米迫击炮"量产后装备部队。63式60毫米迫击炮继承了民31式短身管的特点,射程略近,但全炮重量轻,比较适合中国国情。
生产历程
解放战争中,解放军大量缴获和接收31式60mm迫击炮并装备部队。新中国成立后,在此炮基础上研制出新式60mm迫击炮,即1963年式60mm迫击炮(简称63式60mm迫击炮)。该炮于1963年设计定型,1964年生产定型并开始装备部队。63式60毫米迫击炮是由重庆167厂提供图纸技术资料,1968年,337厂开始试制,1969年投入小批量生产,至1971年共生产1377门。
基本设计
整体结构
63式60毫米迫击炮全炮由身管、座板、炮架、瞄准镜和附件4大部分组成。炮身由身管、炮尾、撞针、炮环及提把组成。转向器用以带动炮箍托架和炮身左右移动,由螺筒、方向螺杆、方向螺丝螺母、转轮等组成。螺筒右端套有衬筒,装于托架耳孔内,并以外螺纹、锥形销与转轮连接。高低机用以连接方向机螺母并带动炮身起落,由高低机体、齿轮箱、大小锥形齿轮、转把、螺杆和螺筒等组成。座板用以承受发射时迫击炮的后坐力,由主板、驻臼、座板筋和炮尾锁等组成。
动作原理
63式60毫米迫击炮射击操作程序如下:
首先,准备一个长宽各30cm、深10cm的座板坑或平整地面。
然后,一炮手面向目标,紧握炮管上端,将炮置于座板坑内,解开捆炮带,打开架腿,对准目标,插入驻锄,单膝跪于座板左侧,调整炮身至水平并固定,安装瞄准镜。
接着,二炮手跪于座板右侧,取下炮口帽,升起高低机,与一炮手合作调整炮身,使瞄准镜气泡居中,按射表装定参数,摇动高低机和转向器对准目标,准备发射。
装填时,二炮手从三炮手处接过炮弹,平稳装入炮口,撞击撞针发射。
此外,该炮也支持简便射击,即手扶炮管发射,适用于200米内或特殊环境。简便射击时,射手对准目标,左脚前迈半步,右膝右跪,调整炮身角度,用右手装填并发射。
最后,根据距离调整炮身角度,左手握炮箍,右眼瞄准,屏住呼吸迅速发射。
特性
63式60毫米迫击炮批量生产后,直接装备到连、排级部队使用,用以支援步兵。由于该炮质量轻、机动性好,因此可以随时进入发射阵地进行发射,甚至可以在阵地战斗中直接在战壕中和掩蔽部进出口处射击,通常配置在高地的顶部、鞍部、反斜面或遮蔽物后,便于向各个方向进行火力支援,发射之后还可快速转移,很难被敌火力捕捉到。
性能参数
以上表格参考来源
服役情况
63式60毫米迫击炮是中国60年代初期研制定型的60毫米轻型迫击炮,60年代起装备部队,用以取代早期旧式60毫米迫击炮。装备步兵连迫炮班,每连炮3门,是80年代中期以前中国标准轻迫击炮,已逐步退役被83式60毫米迫击炮取代。本炮曾出口非洲和作为军援提供给阿尔巴尼亚越南。现已停产。
实战运用
1981年5月5日,中国军队收复法卡山战役后,越南军队发动了数次团规模的反击。在一次交战中,越方在炮火掩护下出动一个团规模部队向中方冲击,两军在狭小的发卡山地区短兵相接。由于地区狭小,中国军队的重型火炮无法施展,前方指挥部命令前沿营属炮兵立刻投入支援步兵的战斗。此时步兵营中装备的正是63式60毫米迫击炮。
该炮投入战斗后不久,越方一阵炮弹击中某炮班阵地,5号阵地上的大量敌人开始向4号阵地攻来。面对危急情况,炮班中的肖某将迫击炮从山洼里扛到高地主峰,直接瞄准敌人射击。在肖某使用63式60毫米迫击炮支援下,步兵打退了越方这次向4号阵地的进攻,随后摧毁越方两挺重机枪,中国军队步兵趁机发起反冲击,夺回了5号阵地。
衍生型号
63-1式60毫米迫击炮是63式60毫米迫击炮的改进型,于1978年设计定型,该炮在63式60毫米迫击炮的基础上改进设计,采用高强度钢,进一步简化结构,而且保证了发射稳定性,是中国第二代小口径迫击炮。
目录
概述
发展历程
研制背景
研制历程
生产历程
基本设计
整体结构
动作原理
特性
性能参数
服役情况
实战运用
衍生型号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