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阳商店》是一部由
李金铭执导的评剧,自复排以来已演出十多场。该剧保留了原排的艺术风格,并启用了
中国评剧院的中坚力量。
评剧《向阳商店》是中国评剧院于1963年在《生活的凯歌》(该剧曾于1961年由
小白玉霜主演)的基础上重新构思编排的。剧情大意是,向阳商店经理刘宝忠的女儿刘春秀初中毕业后一心想当售货员,受到父亲的坚决反对,商店党支部书记王永祥却支持她的选择。春秀如愿进店后,主动要求推车进巷,送货上门。工作中她热心为顾客服务的精神,不仅受到群众的赞扬,为商店赢得了荣誉;同时还教育了那些抱有陈旧观念、轻视商业工作的人们。
“文革”后,
中国评剧院恢复建制,复排的头一出保留剧目就是《向阳商店》。1978年7月20日在
王府井集团的
东风剧场(
吉祥戏院)演出的时候观众十分踊跃,气氛格外热烈,场面非常感人。当时的演出,除
魏荣元已故外,
马泰、
喜彩莲(因年事已高演出几场后即由
刘淑萍饰傅桂香)、张桂祥(接替魏荣元饰王永祥)、
张淑桂、
花月仙、刘淑萍、鸿云霞、
陈少舫、纪月亭、
新艳琴、李大生等原班人马悉数登场。
故事发生在一九六0年春天,向阳街综合商店,在支部书记王永祥的领导下,为了便利顾客,满足群众需要,达到五好商店的标准,全体职工不断提高
社会主义、学习方针政策,提高业务水平,学先进,赶先进,走出柜台,送货上门,担当人民生产、生活的后勤部,跟群众打成一片,水乳交融,使顾客把商店看成自己的商店。在他们前进的道路上,遭遇到来自外部以傅桂香为代表的轻视商业工作的意识和来自内部以潘有财、崔玉海、刘宝忠为代表的,不同性质,不同程度,不同形式的经营思想和轻商思想的种种阻碍。但是,以王永祥为首的党支部的坚强领导,以孟广德为代表的老职工的埋头苦干精种;以先进工作者郑学红为代表的意气风发为群众忘我劳动的高贵品质;以初中毕业生青年店员刘春秀为代表的为人民服务的饱满政治热情;与街道居民高风格,新风气的互相配合;通过回忆对比,忆苦思甜,唤醒了老职工刘宝忠当家作主的精神,使崔玉海受到教育。店员们进一步认识了劳动光荣、
寄生可耻,更加热爱商业工作,勤勤恳恳地要作一个
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不可缺少的光荣的螺丝钉。从此,向阳街综合商店,更为面貌一新,按照党的教导,信心百倍地大踏步前进。
1958年配合当时各条战线的“
大跃进”,剧院编剧与商业部门的业余作者集体创作了反映商业职工为人民服务的剧目《生活的凯歌》,其中情节有迎接商业工作挑战,送货上门、翻盖食堂,街道办厂等,热情歌颂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得到剧场的观众,特别是商业战线上的职工热烈欢迎。但从剧本严格要求,故事结构和人物设置比较松散;罗列了一些新人新事,有活报剧的痕迹;这样的剧目演出虽也有一时之盛,终难经受时间的考验。到1963年院领导决定重新整理这一题材,使之成为完整的剧目。经过无数次增删修订,重新编写了一出新戏《向阳商店》,剧中塑造了中学毕业生刘春秀热爱商业,不顾父亲的阻挠,无视世俗偏见,当上了商店售货员。通过送货上门、下街叫卖,为群众服务,赢得群众的喜爱。剧中还塑造了支部书记王永祥的形象,他帮助教育学徒出身的商店经理刘宝忠克服轻商思想,也教育了青年徒工热爱自己的工作。该剧批判了轻商思想和世俗偏见,讴歌了全心全为人民服务的主题思想鲜明,有普遍的教育意义。刘春秀在驳斥旧资本家傅桂香的冷嘲热讽时,唱了《绣地球》唱段,抒发了青春的豪情壮志,得到无数青年工人和学生的喜爱而广泛传播。王永祥(
魏荣元)帮助刘宝忠(
马泰)时,两个男声联唱的《哥俩好》唱段,也备受观众欢迎。
喜彩莲在《向阳商店》中表现了一位刁钻妇人傅桂香的形象,以评剧的演唱手法借鉴影调的旋律演唱,深受观众欢迎。
经过多次加工改造之后,它成了剧院自己创作的现代戏和保留剧目。《向阳商店》成功的原因在于《生活的凯歌》的剧作者来自基层,他们有生活,也有一定的创作能力。演员(先由业余演员排演)是来自商业战线的售货员。因此,该剧的演出充满了生活气息。比如那朝气蓬勃的居民大院,送货上门的货车,骑着自行车(虚拟动作)满街跑的老来乐等等。正是因为有了生活基础扎实的《生活的凯歌》,才有了后来的《向阳商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