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报
中国出版的画报
中国画报受外国画报和传奇小说前插图影响而产生,诞生于19世纪后期,主要以画为主、文字为辅的期刊。
基本介绍
画报是“以画为主、文字为辅的期刊。图与文谁主谁次,是画报区别于一般杂志的分水岭”。
中原地区的画报诞生于19世纪后期。关于其产生原因,著名报人萨空了在1931年的《五十年来中国画报之三个时期》一文中已有明确的阐述:“中国之有画报,半系受外国画报之影响,半系受传奇小说前插图之影响,此应为一般人之所公认。”笔者所述“中国老画报”指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中国画报,按照其发展脉络,大致可以分为五个时期。
(一)1875—1884年——西人创办画报时期。这一时期的代表画报有《小孩月报》、《寰瀛画报》和《图画新报》等。这些画报的共同点是多用雕刻铜版印制,创办人、绘画者都是西方人。其中,《小孩月报》1875年 5月创刊,创办人兼首任主编为美国传教士范约翰。初期由美华书馆印刷,清心书院发行。1881年 5月改名《月报》,1914年1月又改名《开风报》,1915年12月停刊,前后历时40多年,是近代中国画报中历史较长的一家。该画报图文并茂,以儿童为主要受众,介绍西方科学文化知识。1877年6月6日创刊的《寰瀛画报》,由英国人作画,英国印刷,蔡尔康编译。其内容以图画为主,介绍世界各国风情习俗,由上海市申报》馆印行、装订、代售。
(二)1884年至辛亥革命——石印画报时期。这一时期最著名的画报当属《点石斋画报》,该画报创刊于1884年5月8日,旬刊,吴友如主编,前后出刊15年,被认为是“中国近百年很好的‘画史’”。它所刊登的4000余幅美术作品,记录了19世纪末资本主义列强侵华史实和中国人民抵御外侮的卓绝斗争,揭露了清代封建政权的腐朽统治,反映了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在表现形式上,《点石斋画报》既继承中原地区传统技法、吸取明清时期木刻版画艺术的特点,同时又采纳西洋绘画中透视和人物解剖的优点,构图布局和文体结构都较合理。由于形式内容上新颖活泼,时代气息强,因而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点石斋画报》的问世,开创了近代中国美术创作的新气象。
继《点石斋画报》后影响较大的石印画报有《飞影阁画报》、《白话图画画报》、《飞云阁画报》、《图画演说报》、《启蒙画报》、《北京画报》、《当日画报》、《民呼画报》、《醒世画报》等。画报刊载了大量讽刺画、时事漫画和宣传画,真实地记录了这一时期的社会风俗、奇闻轶事,其无论是在内容或形式上,都为此后漫画、连环画、年画的兴起奠定了基础。
(三)辛亥革命后至抗日战争爆发前——鼎盛时期。军阀割据的“乱世”中,爱国人士为探索救国道路而上下求索,各种思潮非常活跃。加之,摄影技术在中国得到应用,石印画报逐渐被先进的铜版、锌版、影写版画报所取代,画报进入全盛时期。时在上海市时报》任职的戈公振最先认识到新闻图片对报纸生存、发展的重要意义,遂于1920年6月9日创办《图画周刊》。它结束了中原地区画报的“石印时代”,开启了中国画报的“铜版时代”,被誉为“中国现代摄影第一画刊”。这一时期最著名的画报当属上海《良友》和天津市北洋画报》。1926年2月15日在上海创刊的《良友》,多为影写版印刷,最令人称道的是它新颖别致的图片排版,丝毫不落伍于当代的画报,所以发行至第50期时,篇幅已由原来的24页增至42页。《良友》详尽、真实地记录了近现代中国社会的发展、世界局势的动荡、中国军政学商各界之风云人物、社会风貌、文化艺术、戏剧电影、古迹名胜等,多角度、多侧面地再现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大千世界。它比同类型的美国著名大型画报《生活》早10年,比苏联著名大型画报《建设画报》早4年,稍晚于英国的《伦敦新闻画报》。它不仅是中国画报史上较早出版的深受读者欢迎的大型综合性画报,也是世界画报史中的巨擘,作为了解近代中国的窗口,它被世界各大图书馆竞相收藏,被称为“民国第一画报”。随后出现了《大众》、《中华》、《现代》、《文华》、《时代》等几十种模仿《良友》的大型画报。这些大都市画报领导时尚潮流,展现都市摩登,报道时事人物,紧扣时代脉搏,俨然一道文化艺术风景线。
(四)抗日战争期间——低谷时期。抗战爆发后,各大城市相继沦陷,绝大多数画报被迫停刊,画报数量锐减,中国老画报进入低谷期。这一时期的画报大致可分为四类:一是积极宣传抗日的进步画报,如《良友》号外《战事画报》、《中华图画杂志》号外《战时画报》等,尤其是1942年9月25日在上海创办的《联合画报》,对宣传抗战、报道世界各国反法西斯战争发挥过重要作用,成为记录中国抗战历史最为完整的图片新闻报刊,是中国广大民众了解世界战局、增强抗敌信心的宣传基地,曾被誉为“世界战场的瞭望台”、“联合国奋斗的缩影”。二是为日伪政权摇旗呐喊的反动画报,如由日本人出资、汪精卫政权政客操办的《新中华画报》就是站在日伪的立场,赤裸裸地为日本侵略行径摇旗呐喊。三是纯艺术性画报,如北京的《立言画刊》,其戏剧内容占到画报50%以上的篇幅,且多为第一手资料,深受读者青睐,为中国文化史、戏曲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其后创刊的《梨园周刊》则更是纯粹的戏剧专刊。四是娱乐性画报,如炒作明星八卦新闻的《明星画报》,披露名伶、舞女私生活的《都会》、《大观园》,多为低级趣味、庸俗不堪的内容。
(五)抗日战争胜利后至新中国成立前——萧条时期。抗战结束后,中原地区步入了物资奇缺、百物腾贵的经济困难时期,这从当年的画报上也可见一斑。这一时期的画报多使用劣质纸张,印刷技术粗糙,以文字为主,少有图片,更罕见彩色图片,多为寒酸的16开本小画报,从数量到质量都远不如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鼎盛时期。但这并不能埋没画报内容上的光芒,针砭时弊、抨击政府、揭露腐败、关注民生是这一时期画报的主题内容,以天津市《星期六画报》、《新游艺画报》、《霓裳画报》、《小扬州画报》、《扶风画报》,北平的《258画报》、《一四七画报》等最具特色。“美国报载700吨原子弹可将全球炸毁,何妨一试,我们换个新世界看看……美国原子弹震撼全球,苏联紫外线威胁全国,而中国的风(涨风、贪风、打风、骂风、罢风)亦未尝不知名全世界!”这两句惊人之句出自《扶风画报》创刊号。尽管这个短命的画报仅出刊3期,但无论是其创刊词,还是其“疯话”栏目,无不是对时政痛快淋漓的揭露和批判。这一时期的画报之所以敢这样不计后果地公然向执政党叫板,一是因为当时民愤极大,如火山爆发,势不可挡;二是中国国民党政府将全部精力完全投入到了内战之中,已经无暇顾及画报的过激言论。
参考资料
中国老画报的五个时期.中国社科院官方网站.2014-08-22
目录
概述
基本介绍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