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龙乡
甘肃省白银市靖远县辖乡
双龙乡,位于靖远县城西北, 总面积182.1平方公里, 辖8个行政村50个村民小组,2897户15774人,有耕地29351亩,人均1.86亩,其中水地11081亩,旱地18270亩。
历史沿革
因乡政府原驻刘家寺建有双龙庙,庙内两根巨柱各刻一条龙,有活跃、腾飞之意,故而得名双龙。解放前双龙乡由仁义乡管辖,解放后属靖远县第四区公所,1958年公社化时与永和乡并成永和公社,1963年改为双龙公社,1978年公社驻地由刘家寺迁至永和村(即永安堡),1988年公社改为乡建制沿用至今。
自然资源
双龙乡地势由南向北倾斜。海拔2000米左右。三面环山,一面临河。山大沟深,山地与地纵横交错。地理位置特殊,镶嵌在挺拔的泰和山和滔滔不绝的黄河天险之间。境内泰和山主峰大槐山,海拔3017米是白银市最高峰。哈思山原始林区,被甘肃省列为原始森林保护区,活动着为数不多的岩羊、松鼠、麝香等野生动物,生长着宝贵的天然油松和灌木林,巷松翠柏,郁郁葱葱,景物宜人,空气清爽,人工造林成果喜人,面积逐年扩大,是盛夏休闲避薯和旅游观光的盛地。对此,著名书画家、原省政协副主席范振绪先生曾自称为“太和山民”,并题联“云树接天含远秀,石泉流玉传清音”。黄河流经靖远县境内154公里。自明建卫至今,靖远依河水自流灌溉的渠道就有八条。从河上游往下,分别是:复兴渠、靖丰渠、民生渠、恒丰渠、靖乐渠、永固渠、泰渠和发源渠。八大渠道总长180·9公里,自流灌溉面积共计75163亩。八大渠道对发展靖远农业的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其中发源渠灌区位于靖远县双龙乡。
发源渠:建于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原名永裕渠、仁义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改为发源渠。据《靖远县志·民国志》记载:最早于“清乾隆四十三年,由邑绅高吉世、张怀清、高宪等联合开渠,历十余年之经营适竣工”。为保证灌溉,从爱新觉罗·旻宁年间起到1991年,历时170年,曾六移渠口,沿黄河上接至新红崖砭,渠总长22公里。灌区位于靖远县双龙乡。发源渠开口无坝引黄河水进行灌溉。渠首设在车木峡的新红崖砭。灌区高程1350米以上,南北宽2公里,东西长12公里。灌区受益仁和、义和、北城三个村,17个社,总人口为7740人,总灌溉面积为10900亩。
行政区划
政治
营造三种氛围
双龙乡按照基层组织建设“五个好”的要求,从转变职能、规范行为、树立形象入手,把乡党委建设成为坚强有力的战斗堡垒。
一是营造学习氛围。乡党委努力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大力倡导学习型干部,坚持党委中心学习小组制度,坚持每周一例会学习制度,落实“五学”制度,即领导讲学、干部述学、群众评学、组织考学、经常督学,做到“四有”,即学习有笔记、讨论有记录、发言有提纲、体会有文章,用科学理论武装干部头脑,实现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二是营造团结氛围。把团结视为党委自身建设的根本,班子成员之间经常谈心谈话,沟通思想,交流工作,党政一把手团结合作,正副职团结共事,班子成员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支持,以大局为重,以整体利益为重,以事业为重,形成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的良好风气。三是营造民主氛围。为保证决策的正确性和科学性,乡党委把民主集中制作为团结共事的基础,健全完善集体领导与个人分工负责制度,根据每个班子成员的能力和特点,因人制宜,进行分工安排,使班子成员都能找到自己合适的位置,发挥所长;在此基础上,明确了任务、强化了责任,形成了“谁主管,谁负责,谁分管,谁协调,分工合作,和谐共事”的良好工作格局。
建立三种机制
双龙乡规范党委成员工作行为,规范干部教育管理。一是建立目标管理机制。制定详细的年度目标,签订目标责任状,将目标分解到每个班子成员,实行全员目标量化管理,奖惩同完成目标任务挂钩,按时考核兑现;实行全员党建工作责任制,将包村领导定为本村党建工作直接责任人,将党建工作同政府各项工作指标一起下,工作一起抓,成果一起要。二是建立激励保障机制。坚持实事求是原则,科学合理评价干部工作。对干部看主流,扬其长,避其短,促使其尽快成长。在工作中为干部撑腰壮胆,大胆使用那些敢于创新、政绩突出的干部,以工作成绩论得失、论先进,实行工资绩效挂钩,工作严要求,生活多关心,以真心换忠心,以真情换真诚,形成了有为才有利、有为争有位的用人导向。三是建立监督约束机制。在党委成员和广大干部之间广泛建立领导干部谈心制度、民主评议制度、民主生活会制度,坚持乡党委定期向党代会报告工作制度和班子成员重大事项请示报告制度,建立健全乡干部周一签到和周五签退制度,对未签到签退干部一次扣发工资50元。加强对领导班子成员工作圈、生活圈、社交圈的监督,让干部勤勉从事,干净做人。
大兴三种作风
双龙乡大兴调查研究之风。乡党委成员以身作则,坚持一年至少用三分之一以上的时间深入基层,了解群众疾苦,倾听群众呼声,研究解决各村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大兴艰苦创业之风。建立严格的考勤签到签退制度、会议签到制度、来客接待制度、财务管理制度,坚决整治办事讲排场、消费摆阔气等奢侈浪费问题,树立勤俭节约思想,做到耐得住艰苦,顶得住歪风,抗得住诱惑,守得住小节。大兴狠抓落实之风。加大工作考核力度和范围,将干部考核由一年一考变为一年三考,实行平时考核、半年考核、年终考核相结合,按照50%、20%、30%的比例对乡干部进行综合考评;建立健全干部乡、村两级考核机制,乡干部工作由乡、村两级共同考核,并将平时工作完成情况、为民服务情况、遵守工作纪律等情况纳入考核范围;坚持说了就算,定了就干,干就干好的工作作风,工作讲究工作方法,善于抓主要矛盾,做到了工作有安排、有督促、有考评、有奖惩。
经济
经济发展
靖远县双龙乡昂扬党建“龙头”,带动全乡经济社会全面发展,踏上了科学发展的征程。
农业发展
沿黄灌区有4个行政村,有一条全长22公里的发源渠,始建于1778年,是靖远县万亩灌区之一,有小型提灌工程15处,这里水资源丰富,光照充足,土地肥沃,发展高效农业,林果业及蔬菜业前景广阔,仁和、义和两村所年产优质大米3000吨,是靖远县的大米基地之一,碾沟及北城村盛产优质大枣(个大、色红、肉厚、味甜)年产约10万公斤。若辐射仁和村的车木峡,车闸箱,可发展为全县的大枣基地之一。泰和山下有4个干旱半干旱行政村,其中黄坪村属纯川原村。永和、城川、双龙三村有井泉灌溉的部分水地,主产小麦、糜谷、兼种豆类阳芋。永和村所产的大葱远近闻名。双龙乡党委、政府紧紧围绕“财政增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狠抓产业结构调整,全乡形成了以大枣、优质水稻、枸杞为支柱产业的产业格局;尤其是大枣产业,由于这里生产的大枣个大、肉厚、品质优,所以市场需求量大,销售快,已成为农民增收的又一重要途径;2006年,双龙乡为了进一步扩大种植规模,发挥规模效应,发展特色经济,使大枣产业逐步向产业化方向发展,以仁义地区6000亩枣园为中心,辐射北城、碾沟2500亩,建成了8500亩大枣基地,大量销售宁夏回族自治区青海省兰州市、新疆等地。在盛产期,年产量可达到510公斤,每亩可创收2000元,除去成本350元,每亩可创纯收入1650元,与粮食作物相比,是种植作物收入的2倍多。为此,双龙乡将继续在这一产业上做文章,把这一支柱产业做大做强。规划在8500亩的基础上,继续扩大种植规模,力争2010年大枣种植面积达到10000亩。建成靖远县最大的优质大枣基地。
文化
历史遗迹
双龙历史悠久,古文化遗存丰富。黄河蜿蜒至此,悬崖峭壁,洪波汹涛,地势险峻,古为黄河交通、军事之险关要隘。明代北城滩长城及沿线城障烽燧遗址、唐代北城滩古城堡遗址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新石器时代的永和遗址、北城滩唐墓群、清代仁和四合院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北城滩城遗址矗立于黄根深叶茂东南岸石崖之上,扼险据要。东山有明长城烽燧,西北与五佛寺对峙,南临黄河,惊涛拍岸,为黄河险关要隘。城堡呈方形,面积3412平方米,为夯土板筑。城墙底宽5.3米,残高3.3米,城门设于南面,并有凸形瓮城遗迹残存。东、北两墙各有马面3个。西墙有马面2个。城内暴雨的陶器残片十分丰富,有莲花纹园瓦当陶范及瓦当残片,为唐朝遗物属于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参考资料
2016年统计用区划代码.国家统计局.2021-05-27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自然资源
行政区划
政治
营造三种氛围
建立三种机制
大兴三种作风
经济
经济发展
农业发展
文化
历史遗迹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