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丰彦
中国现代生理学奠基人之一
徐丰彦(1903年12月5日-1993年1月22日),淳安县人,教授,著名生理学家、医学教育家,被誉为中国现代生理学奠基人之一。1927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后,在第四中山大学医学院任教数年。1935年在英国伦敦大学获得哲学博士学位。1945年应聘为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生理学教授,曾任生理学教研室主任、基础医学部主任,医学院教务长、顾问、专家委员会委员。
徐丰彦在生理学教学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在抗战内迁阶段,参考Winton和William Maddock Bayliss的教科书编译了《人体生理学》书稿。这本书于1952年出版发行,成为教师和学生的一本喜欢的生理学参考书。1958年,卫生部组织的全国统编生理学教材内部出版发行。1978年起,在人民卫生出版社的指引下,组织了包括科研机构在内的12个单位,邀请了43位作者对《人体生理学》重新修订改写。1989年,徐丰彦和张镜如主编的《人体生理学》出版,成为中国第一本生理学大型参考书,1992年获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一等奖
个人简介
徐丰彦1927年复旦大学毕业,后留学英国,获伦敦大学哲学博士学位,为英国生理学会会员。有专著《动物生理学》、《运动与健康》、译著《人体生理学》出版,主编有《生理学》教材。曾任卫生部医学科学委员会委员、卫生部针灸针麻专题委员会委员、中国生理科学会理事、上海生理科学会副理事长、第五、六届政协委员,曾当选上海市第三届人大代表。
老师
生理学的教学和研究在中国起步较晚。1926年中国生理学会创立时只有10余名会员,这其中有一位叫蔡翘的前辈,他曾于1922年至芝加哥大学生理系读研究生,是复旦大学和中央大学医学院(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前身)生理学科的主要创建人。
蔡翘一生培养了不少人才,如心理学家胡寄南,胚胎生物学家童第周,生理学家冯德培沈霁春等。他曾这样评价过一个学生:“朴素勤学,寡言多读,成绩为一班之冠,我很称赞其品格和成绩。”这个人就是徐丰彦。
翻译 改变教材
教材对于教学的作用不言而喻。在抗战内迁阶段,徐丰彦参考国外的教科书编译了一本《人体生理学》书稿。这本书到1952年才出版发行,成为深受教师和学生喜爱的生理学参考书。1958年,卫生部组织全国统编生理学教材工作,徐丰彦被选任为主编。1963年,这本书开始供全国医学院校采用,1975年被改编成生理学参考书。1978年,这本参考书公开发行,称为《人体生理学》,是我国第一本生理学大型参考书。直到今天,徐丰彦、张静如编写的《人体生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仍被一些院校作为硕士研究生招生的参考书目。
经络研究
从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徐丰彦就积极响应用现代科学方法整理和发扬祖国医学的号召,领导教研室人员从事针刺疗法生理机制等方面的研究。当时,对于针刺机制的研究应该怎样进行,一直存在分歧。20世纪60年代初,朝鲜金凤汉宣称发现了“凤汉小体”,人民日报也全文登载了他的文章,一时间对徐丰彦领导的研究小组造成了很大的压力。那一年,徐丰彦参加考察组去朝鲜考察经络研究。回国后,他明确地对领导说,朝鲜的经络研究不可信。
徐丰彦如此自信,是基于他亲历亲为的研究实验。他带领教研室的同志到医院观察“针刺麻醉”手术,并亲自体验针刺感觉。然后组织人员对针刺镇痛从临床试验到人体和动物实验进行研究。他提出了针刺有调整机体功能的作用,并着重研究针刺对调整异常心血管活动的机制。通过多年的大量试验研究,他们初步阐明了针刺和刺激躯体神经对试验性高血压低血压心律失常、血容量改变以及防御反应的调整作用的生理机制,在专业杂志上发表了一系列研究论文。这些成果曾多次获得部级科技成果奖
任教生涯
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早在 1927 年建校时就已成立了生理学教研室。徐丰彦任教于此,对教学十分重视。他曾说:“作为大学教师,你首先要过好教学关。”
1945年年初,徐丰彦受聘到重庆上海市医学院任生理学教授,1946年回到上海。当时,上海医学院生理学科基本上是空白,他抓起了重建生理学科室的工作,从招聘人员到设备建设,逐步把科室建立起来。此后40余年,他一直在上海医学院工作,为我国生理学界培养了大批优秀的骨干教师。他的学生不少人已成为各地医学院校的学科带头人。
在担任生理学助教阶段,为了配合蔡翘老师开展教学,认真做好示教,徐丰彦自己动手做实验仪器,吹玻璃划刻度,到野外去抓实验动物。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徐丰彦十分注意培养青年的独立工作能力和创造力,十分强调严肃谨慎、一丝不苟的科学作风。他为学生修改文稿,连错别字也从不放过。他指导青年教师写科研论文,但从不署自己的名字。1980年,他主动让贤,辞去了教研室主任的职务,推荐年轻的同志接替。他还谢绝了领导要他担任医学院院长的建议。
虽然徐丰彦几十年如一日坚持在教学一线,但他从未放下科研工作。
徐丰彦在做助教时,就在蔡翘的指导下进行了甲状旁腺与钙、磷代谢研究,在《中国生理学杂志》上发表了多篇研究论文。他在协和医学院进修期间,跟随林可胜进行了颈动脉窦压力感受性反射的研究,画出了窦内压和体循环动脉压之间的关系曲线,并指出在该曲线的中点(即正常血压水平时),压力感受性反射最敏感。这一论文于1931年发表。1937年,他提出了弥漫性血管张力反射理论,至今仍被普遍采用
参考资料
目录
概述
个人简介
老师
翻译 改变教材
经络研究
任教生涯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