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来寺
广东省清远市寺庙
飞来寺,位于广东省清远市城北23公里处的飞霞山,是岭南三大古刹之一,道教七十二福地中的第十九福地,素以“古、广、美、奇”的独特风格,驰名遐迩。
飞来寺始建于萧衍普通元年(520年),梁武帝为其赐题“至德”门额匾,故初名至德寺。建寺之后的几百年里,寺名多次变更。南宋景定五年(1264年),赵昀赵韵为寺庙赐额“峡山飞来广庆禅寺”,飞来之名最终确定。元、明两代,飞来寺不断得到修建和扩建。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中兴寺、梅州禅林寺、招兴寺并入飞来寺。1978年11月18日,清远市人民政府重新确定飞来寺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飞来寺被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0年,飞来寺逐渐恢复了宋元以来上下两寺格局。
历史沿革
飞来寺始建于萧衍普通元年(520年),颖川贞俊和灵霭禅师离开舒州(今安徽)上元延祚寺来到峡山,主持建寺事宜,是年十月十八日落成开光。因梁武帝肖衍亲手写“至德”两字赐作寺门额匾,开始时便称“至德寺”。
建寺之后的几百年里,飞来寺多次得到皇家赐额命名,寺名多次变更。南宋景定五年(1264年),赵昀赵韵为寺庙赐额“峡山飞来广庆禅寺”,飞来之名最终确定。
元、明两代,飞来寺不断得到修建和扩建。元天历二年,重修山上旧寺,同时又将江边寺宇扩建。明洪武年间,山上飞来寺重建前移,同时在寺前建“十九福地”牌坊。洪武二十四年,中兴寺、梅州禅林寺、招兴寺并入飞来寺。根据留传下来的碑刻及地方文献的记载,元至正年间,明代正统年间、景泰年间、正德年间、嘉靖年间、万历年间、天启年间、崇祯年间,都有不同规模的重修和扩建。期间新出现的建筑有:天王殿、半云亭、二圣殿、圆通殿、三门牌楼、大雄宝殿、钟楼、伏虎楼、涵碧堂、绿云楼、鸣琚亭、静观亭、流杯池、清音楼、山晖堂等。
康熙元年先后修复古寺堂、亭台和江边新寺佛堂、钟楼、鼓楼、僧舍、山门,重塑部分佛像,还维修了飞来寺下院东林寺的佛堂和廊庑。康熙五十二年,飞来寺又进行大修,扩建了大雄宝殿、方丈楼、观音殿、六祖堂、韦驮殿,重建金芝岩喜雨亭,寺庙规模有所扩大。此后屡有修葺,雍正初年,又修建了山门、韦驮殿、斋堂、客堂,并维修大雄宝殿等主要建筑,这些建筑一直保留到20世纪90年代。
1978年11月18日,清远市人民政府重新确定飞来寺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此后,省商业厅曾拨款50万元,用于建设旅店、饭堂,维修大雄宝殿、六祖堂及重塑部分佛像。
1987年,飞来寺被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广州市人民政府拨款30万元重修十九福地上的飞来古寺。1990年,飞来寺逐渐恢复了宋元以来上下两寺格局。
史籍记载
据清康熙编修的《清远县志》记载:“广庆寺,即清远峡山飞来寺,梁普通年间贞俊禅师建”。乾隆《广州府志》卷十七《祠坛·寺观附》记载:“广庆寺,即清远峡飞来寺,萧衍普通二年真俊禅师建。”
相关传说
戏曲家汤显祖,别号“清远道人”,相传为写作《牡丹亭》专程来到清远飞来寺做了一名挂名道士。
传说李飞是南梁南梁时代人,原为镇江金山寺僧人,奉萧衍之旨到有第十九福地之称的清远峡山兴建伽蓝。李飞在峡山北禺半山中,创建一座佛寺。作偈云:“我名飞,向南来,寺落成,号飞来。”这一传说从寺名出发演绎而来,着重在于注解寺名的缘由。
高僧驻锡
飞来寺自创建以来,不断有高僧前来驻锡。萧衍普通年间,南天竹高僧、后被尊为中国禅宗初祖的菩提达摩,应武帝之邀北上金陵,途经飞来寺宣讲佛法。今寺西有“达摩谈经石”。隋时,僧璨游历岭南,曾挂锡飞来寺。过去峡山中有“三祖石”。李治仪凤二年,南宗顿教创立者,禅宗六祖慧能惠能从广州市北上曹溪宝林寺,途中在飞来寺参拜“达摩谈经石”,演说禅宗,后来寺建有六祖殿。
明万历年间,著名高僧憨山德清和善流放岭南,在地方官支持下重兴韶关南华禅寺,曾卓锡飞来寺。清代,岭南著名高僧、丹霞山别传寺创立者澹归和尚曾驻锡飞来寺。清康熙,广州长寿寺高僧大汕和尚兼职飞来寺住持,拓展飞来寺为十方丛林。此外,历代飞来寺住持不少是佛腊高深的僧人。如南梁的贞俊、唐朝的泰祥、宋代的妙实、元代的明颜、清代的怀远、兴贤、静远和近代的卓禅等等。
参考资料
清远飞来寺.清远市人民政府.2024-01-04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史籍记载
相关传说
高僧驻锡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