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玉兰
庐剧表演艺术家
丁玉兰(1929年—2024年9月11日),本名杨晓梅,肥东县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庐剧代表性传承人、著名庐剧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曾任合肥市演艺集团合肥市庐剧院名誉团长。
丁玉兰曾幼年乞讨,八岁学艺,后正式拜师,成为皖中地区名角。由她主演的《观画》《闯帘》《休丁香》等十多个剧目成为皖中一带家喻户晓的戏码。1949年,丁家班受邀前往合肥参加了由老艺人王本银主持的合肥平民剧社,她的第一折演出《秦雪梅观画》受到当地人广泛好评。同年,丁玉兰加入合肥平民剧社。新中国成立后,丁玉兰历任皖北地方戏实验剧场、安徽省庐剧团、合肥市庐剧团主要演员。1954年,丁玉兰参加华东地区第一届戏曲会演,凭借在《借罗衣》中的精彩演出,获得演员一等奖。1957年4月,丁玉兰随所在的安徽省庐剧团到中南海怀仁堂为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刘少奇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演出。1959年,由她担纲主演的《借罗衣》被搬上银幕。2009年5月17日,丁玉兰参加由合肥市文联、合肥市戏剧家协会在合肥市庐剧院主办的“庐剧艺术发展繁荣研讨会”并做了题为《论庐剧艺术的发展及传承》的发言。丁玉兰从合肥市庐剧院退休之后,随后又被合肥市庐剧院返聘回去当老师,担任艺术顾问,并且开始在老年大学担任庐剧老师,培养更多的庐剧爱好者。2024年9月11日,丁玉兰于在医院病逝,享年96岁。
丁玉兰从艺70多年来,在庐剧舞台上演绎了《借罗衣》里爱慕虚荣的二嫂子、《观画》中的大家闺秀秦雪梅、《休丁香》里心地善良的丁香、《江姐》中的英烈江雪琴等100多个人物角色,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丁派”艺术风格。丁玉兰被评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庐剧代表性传承人、安徽省劳动模范等。丁玉兰的事迹和艺术成就被《中国大百科全书》等权威文献收录。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1929年,丁玉兰出生于安徽肥东县草庙集外婆家门外的鸭棚中,因而乳名叫棚姐。幼时,她父亲杨永才身患残疾,家境十分贫苦。7岁时,丁玉兰得了眼疾,因无钱医治,最终导致左眼失明,即便后来她有钱治疗也无法改善,只能安装义眼。1938年,杨永才遭日军毒打致死,母亲武子芳带着幼小的丁玉兰和弟弟三人走投无路,被唱倒七戏(即庐剧)的丁家班班主丁有和收留。丁玉兰8岁从艺,专攻花旦、青衣,从圆场台步到吐字发音,从一段戏到一折戏,她用强记的方法存下了很多花旦、青衣的戏码。在台上老艺人的眼色和手势提醒下,丁玉兰顺利演出戏曲生涯的第一幕剧《雷打张继保》。随后,丁玉兰凭借着清俊的扮相、婉转的唱腔和扎实的表演赢得许多观众的喜爱。在肥东县含山县全椒县定远县一带,“小棚姐”“大辫子丫头”“小梅姐”的名声不胫而走,让戏班师友刮目相看。
十七岁时,在继父丁有和的引荐下,丁玉兰正式拜在庐剧著名艺人郭士龙门下,并专攻花旦、青衣两角。为了学好一折戏,每天晚上丁玉兰就在师父郭士龙的床前听他讲戏,并先后学习了《武家坡》《四郎探母》《桑园会》等折子戏,丁玉兰逐渐成长为了皖中地区一带的名角。由她主演的《观画》《闯帘》《休丁香》等十多个剧目成为皖中一带家喻户晓的戏码。
演艺经历
1949年,丁家班受邀前往合肥市参加了由老艺人王本银主持的合肥平民剧社,她的第一折演出《秦雪梅观画》受到当地人广泛好评。同年,丁玉兰加入合肥平民剧社。剧社经理王国光觉得丁玉兰当时的名字“棚姐”不够响亮,得取一个响亮的艺名,于是就参照梅兰芳名字中的“兰”字,给她取名为“丁玉兰”。新中国成立后,她历任皖北地方戏实验剧场、安徽省庐剧团、合肥市庐剧团主要演员。1954年,丁玉兰参加华东地区第一届戏曲会演,凭借在《借罗衣》中的精彩演出,获得演员一等奖。1956年,凭借在《双丝带》中的杰出表演,获得安徽省第一届戏曲会演一等奖。
1957年4月6日,安徽省庐剧团应邀进京演出,王本银主演的《讨学钱》、丁玉兰主演的《借罗衣》《休丁香》、鲍志远主演的《打芦花》等剧目大获成功,剧目的主要演员被邀请到中南海怀仁堂为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刘少奇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演出。丁玉兰还受邀参加“国际劳动节”庆典,登上了天安门观礼台,出席周恩来主持的国宴,向毛泽东敬酒,宋庆龄还与她亲切交谈。著名作家艾芜、著名戏剧评论家戴不凡分别在《光明日报》和《人民日报》发表评论文章,赞扬丁玉兰在人物形象和性格塑造方面的成功。此外,梅兰芳看了她主演的《借罗衣》后,专门到后台祝贺并表示要向她学习。1959年,由她担纲主演的《借罗衣》被搬上银幕。丁玉兰的事迹和艺术成就被《中国大百科全书》等权威文献收录。
1960年,丁玉兰随安徽省慰问团赴福建海防前线慰问部队,受到当地部队的热烈欢迎。2009年5月17日,在由合肥市文联、合肥市戏剧家协会在合肥市庐剧院主办的“庐剧艺术发展繁荣研讨会”上,丁玉兰以“改革创新是必由之路,传承发展是永恒真理”为主题,做了题为《论庐剧艺术的发展及传承》的发言。21世纪以来,丁玉兰新创作的庐剧《李清照》《村长娘子》《荠菜花》等大型剧目和《得失之间》《三嫂告状》《呼唤》《李大脚传奇》等一大批小型剧目相继与观众见面,移植剧目如《赵奢收赋》《见判》《武松杀嫂》等不断展演。
退休生活
丁玉兰从合肥市庐剧院退休之后,告别自己的舞台生涯,随后又被合肥市庐剧院返聘回去当老师,担任艺术顾问,并且开始在老年大学担任庐剧老师,培养更多的庐剧爱好者。此外,丁玉兰组建玉兰庐剧艺术团,为传承庐剧而奋斗。丁玉兰戏路广,由其参演的剧目有近150出,其中犹以《借罗衣》《小辞店》《休丁香》《秦雪梅》《铡美案》《双丝带》《双锁柜》《江姐》等尤为出名。
因病离世
丁玉兰曾患肠阻塞。2024年8月,丁玉兰感到身体不太好,便去住院,计划在老年大学开学前把身体调养恢复好,开学后能正常上课。但后来丁玉兰的状况越来越糟了,吃不下东西,住院也没什么太大效果。9月11日,丁玉兰于在医院病逝,享年96岁。
创作特点
丁玉兰对庐剧的传承和创新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一是数十年精益求精的演艺生涯,形成了她独具一格的“丁派”表演艺术。其“唱做并重”“表里兼求”“真美具备”“不落窠臼”的表演方式,使得她塑造的人物在言行和内心情感上达到了有机统一,具有真挚感人的力量。随着她的成名,“丁派”艺术也扩大了庐剧在全国的影响力。二是在庐剧音乐表现方面。她的嗓音甜润,善于运用小嗓子,在真假结合的上跃过渡音中,衔接得十分婉转动听;擅长根据人物性格、情绪,运用装饰音、滑音、重音、伸腔和清唱“连词”等唱法来改变音乐的节奏和气氛,把中路庐剧的声腔表现得如泣如诉,具有很强的示范性。庐剧在早期流传的过程中,唱腔较为混杂,丁玉兰实际上为中路庐剧传统唱腔树立了一个标杆,其中不仅涉及演唱方法,还有对声腔曲牌的理解和声腔表现力的把握,这对庐剧的普及至关重要。
主要成就
丁玉兰从艺70多年来,在庐剧舞台上演绎了《借罗衣》里爱慕虚荣的二嫂子、《观画》中的大家闺秀秦雪梅、《休丁香》里心地善良的丁香、《江姐》中的英烈江雪琴等100多个人物角色,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丁派”艺术风格。她主演的《借罗衣》被拍成了戏曲电影,《双锁柜》《秦香莲》被拍成了戏曲电视片,以她个人为原型拍摄的6集电视连续剧《梅姐》在全国播出。此外,她本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丁玉兰积极为庐剧贡献余热。先后培养过8批徒弟,组织成立玉兰庐剧艺术团,举办过丁玉兰教学十周年汇报展演、丁玉兰舞台艺术七十周年暨庐剧艺术演唱会和安徽省“丁玉兰杯”庐剧演唱大赛。教授学员1000多人次,公益演出400多场,现实题材小戏《小李庄的故事》《推迟的婚礼》等走进县乡、村镇、校园、托老所、孤儿院、部队、医院。
社会活动
2021年,丁玉兰受邀到徽派建筑的直播间里做客。
2023年2月18日,丁玉兰受邀参演合肥玉兰庐剧艺术团创立20周年活动。
个人作品
丁玉兰戏路广,由其参演的剧目有近150出,其中犹以《借罗衣》《小辞店》《休丁香》《秦雪梅》《铡美案》《双丝带》《双锁柜》《江姐》等尤为出名。
个人生活
作为家中最小的女儿,付晓梅也一直被丁玉兰视作自己的传承人来培养,除了从小进入剧团学习,回到家中丁玉兰也会给她闭门传授。跟着丁玉兰的步伐,在剧团退休后她也开始进入大连市老干部大学
丁玉兰身体不是太好,但是她还是坚持工作。每次住院身体稍微好一点,出来就身心投入庐剧中。在弥留之际仍然心系庐剧事业,在病床上向女儿付晓梅交代了遗愿,表示她的玉兰剧团还有大戏《半把剪刀》没有排完、在老年大学的课程也没教完、还有自己关于庐剧的很多资料也需要展览等等,女儿付晓梅表示让母亲放心,并承诺自己一定会将它们完成。
丁玉兰四子傅成明表示母亲与一般妈妈不一样,很少讲家庭琐事,她心心念念最多的一直都是庐剧。十几年前,看到母亲风里来雨里去,定期去合肥老年大学上课,义务去帮年轻演员排戏。子女们召集家庭会议,一致要求母亲在家歇一歇,享受晚年生活。他们考虑母亲年纪大了,爬四楼很不方便,决定让母亲搬离六安路的老居民房子,凑钱给老母亲装修一套新房。但是,丁玉兰坚决不同意,她认为搬离了老城区的房子,老朋友老同事聚会就少了。
所获荣誉
丁玉兰被评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庐剧代表性传承人、安徽省劳动模范、合肥市劳动模范,获得安徽省德艺双馨特别贡献奖、文化部颁发的“园丁奖”,入选2016年度国家“名家传戏——当代戏曲名家收徒传艺工程”等。此外,她本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丁玉兰的事迹和艺术成就被《中国大百科全书》等权威文献收录。
人物评价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庐剧代表性传承人的丁玉兰,曾用她那婉转悠扬的唱腔、细腻传神的表演,征服了无数观众的心。(北青网评)
功成名就的丁玉兰那时早已退居幕后,却依旧惦记着庐剧的传承与发扬。(大皖新闻评)
丁玉兰是“眼残艺不残的艺术家”,“在唱腔和表演上都很有特色”,“显示出来的是美的艺术和艺术的美”。(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田汉 评)
以丁玉兰为代表的老一辈庐剧艺术家,尊师重教,敬业乐群,甘于奉献,以德为先,为大家留下了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即使在退休之后,她也不忘艺术初心,坚持传戏育人,不仅积极指导庐剧传统剧目的复排和新剧目的创作,还致力于庐剧青年演员的“传帮带”工作,为新时代庐剧的传承和发展做出很大贡献,也为合肥市建设“大湖名城、创新高地”提供了有力的文化支撑。(合肥在线评)
她在七十多年的从艺生涯中,把庐剧这个地方小戏一次次推向全国。“丁玉兰“三个字在合肥家喻户晓,已成庐剧的代表性人物和艺术符号。即使到耄耋之年,她仍积极为庐剧贡献余热,担起庐剧的传承工作。(新安晚报评)
轶闻趣事
在进入庐剧院之后,丁玉兰与单位同事学习了六个小时的拼音,开始了一条自学识字的道路,在后来的不断努力下,丁玉兰做到了可以完整地背诵上百个庐剧剧本。
丁玉兰患有肠阻塞,但只要剧院有活动,丁玉兰就要参加,还有社会活动也不落下。吃不下东西时,她喝点水都往那跑,晚上回来就瘫坐着。如果身体实在不适,出不了门,丁玉兰就把学生们喊到家里来排练。虽然年龄大了,丁玉兰参与编排剧目,还是坚持亲自给学生指导动作,还会低声演唱示范。
2015年元旦前夕,北京冬寒料峭,段婷婷主演的经典庐剧曲目《秦雪梅》选段《观画》,参加了在国家大剧院举行的“2016新年戏曲晚会”。庐剧院50余年后再次进京,又是安徽省唯一一个入选的戏曲剧种,段婷婷感觉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每天,师父丁玉兰都会给她打电话,千叮咛万嘱咐一些细节问题,让他们以平常心对待、认真排练,不能放松,并安抚徒弟不要过分紧张。段婷婷却感觉到电话那头的师父似乎比她还要紧张。最终,《观画》幸运地通过层层审查作为晚会中的节目呈现给全国观众。得知庐剧在全国舞台上亮相,师父丁玉兰深感欣慰。
丁玉兰对自己很“抠门”,但另一方面却特别大方。创办玉兰剧团之后,全团48人,排戏没有费用,缺服装缺道具,于是她自己掏钱去贴补,有一次拿出4万元,专门用于玉兰剧团新戏的排演。
后世纪念
2024年9月13日上午10时,家人、亲友及学生等数百人来到合肥市殡仪馆,与著名庐剧表演艺术家丁玉兰做最后的告别。在1号悼念厅门前的广场上巳节聚集了不少吊唁者,其中有不少是从外地赶来的。还有一些市民自发早早来到现场,或独自伤感缅怀这位庐剧名家,或几位在一起诉说着与丁玉兰的交集。
和丁玉兰私交甚笃的原安徽省戏剧家协会副主席、秘书长侯露撰文纪念丁玉兰。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演艺经历
退休生活
因病离世
创作特点
主要成就
社会活动
个人作品
个人生活
所获荣誉
人物评价
轶闻趣事
后世纪念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