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斯蕙在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任湖广承宣布政使司
赤壁市(今属
湖北省赤壁市)知县。在任期间,他严守法度,有胆有识,不但很快把握全县民情,还对县内优秀人才十分看重。他大力改善管理,迅速改变了蒲圻吏治状况,对县内各种人患、天灾都有自己独到见解和处理方式。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任
南京市吏部主事。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任南京吏部文选司
员外郎。
万历三十年(1602年)任南京吏部郎中。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任
南京太常寺少卿。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请假还乡。
天启元年(1621年),
重庆市发生”奢安之乱”,倪斯蕙随船下
巫山、门,沿途“五疏陈变,四请乞援”,在擒贼恢城及善后工作中卓有贡献。天启五年(1625年),因功升
南京光禄寺卿。天启六年(1626年),升南京户部左侍郎。天启七年(1627年)与阉党、
南京市户部尚书张朴不协,乞休,诏以尚书服色致仕,回巴县。
倪斯蕙归隐后,建起了重庆历史上除语焉不详的
南宋余玠巴橘园外有明确形态记载的第一个私家园林——巴字园。他在
西湖精舍旁的石壁上开出一泓清泉,终年不竭,取名为“澹泉”,聚水为池,即为“西湖”,还为此写了《澹泉赋》刻于石壁之上。在石壁前建“禅喜堂”,形成有池有亭、有堂有舍,又有文友定期聚会的西湖胜社,一时成为渝城一道靓丽的文化景观。
倪斯蕙为官对诉讼特别重视,紧忙时一度在大堂下生火烧饭,有二次上堂的案件,往往等不到煮下一餐就结案完毕。当地老百姓把他办案传得很神奇,说倪县令办案之快,“敏速如神”还等不到你放下肩上的挑子,就处理好了。所以当地人称其为“倪不解担”。
在第一次归隐期间,倪斯蕙建起了重庆历史上除语焉不详的
南宋余玠巴橘园外有明确形态记载的第一个私家园林——巴字园。倪斯蕙自题有“窗临巴水真成字,家对龙门好读书”以表其归隐之志,并在园中竖有“欲透江光堆石瘦,恐遮山色放墙低”的石碣。在
爱新觉罗·旻宁24年修《江北厅志》时园林虽不存,石碣却还存于世。
倪斯蕙建园汲引后学,与县中文士往来唱和,巴字园成为
渝城文化人聚会之所。据《重庆园林志》载,巴字园约建于1602-1621年,位于今
渝中区解放东路,屋对南岸“龙门皓月”,但现已无址可寻。清
同光年间邑人艾世元在其绘制的《重庆府渝城图》中以文字标注认为巴字园在巴县文庙前,应是在今解放东路26中附近。
第二次归隐后,倪斯蕙买下
罗汉寺(今重庆罗汉寺)旁原前朝
太师蹇义存放
太湖石的一片地产,建起精舍和十方堂,成立起“西湖社”,专与有诗兴的僧人和风雅文人墨客交往。当时颇有声望的破雪和尚和篆水老人都曾经在这里得到他的接待。
他在
西湖精舍旁的石壁上开出一泓清泉,终年不竭,取名为“澹泉”,聚水为池,即为“西湖”,(据考证,精舍与池、泉原址均在现罗汉寺及周边一带)还为此写了《澹泉赋》刻于石壁之上。在石壁前建“禅喜堂”,形成有池有亭、有堂有舍,又有文友定期聚会的西湖胜社,一时成为渝城一道靓丽的文化景观。
明末刘道开为其修传时专门著文述其在西湖社的活动:“肩舆日至,无间风雨,或共老衲谈禅,或与骚人劈韵,或观高阳酒徒衔杯,或听乌有先生说鬼。”据《江北厅志》载:“禺同倪公于治平寺右建西湖社,延揽名流,嘘植后进,社中多贮书籍许人借观,以次递换,以贫而就读者,资其膏火。每月两会课,前帖括(相当于科举考试重点难点复习提要),后古学。一时人才多所造就。”
龙为霖《西湖池》: “只今无点水,犹竞说西湖。胜社几时复,长怀倪大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