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兴华
诗人、学者、翻译家
吴兴华(1921年—1966年8月3日),1921年出生于天津塘沽。著名诗人,学者,翻译家,16岁考入燕京大学西语系。
发表长诗《森林的沉默》轰动诗坛,而后一举成名。代表作品《吴兴华诗文集》《森林的沉默》。
在燕京期间1966年,惨死于文革初期的暴虐之中,年仅45岁。
人物经历
早年经历
吴兴华先生出生在一个医生的家庭,父亲是一个留日的医生。他的中学是在崇德中学念的,就是现在绒线胡同的三十一中,他家就在那一带。兴华从小就被称为“神童”,记忆力超人,很多文章他看过一遍就能背诵。这种过目不忘的本领让他的老师感到惊奇。
教育经历
1937年未满16岁即考入燕京大学西语系。
写作经历
16岁时即发表无韵体长诗《森林的沉默》,轰动了诗坛。
作为翻译家,他是第一位把《尤利西斯》引进到中国来的人,他翻译的《神曲》和莎士比亚戏剧《亨利四世》被翻译界推崇为“神品”。
作为学者,他写下了大量诗歌理论,并翻译了大量文艺理论,可惜由于岁月的湮没他的大部分文稿散佚不知所之。
个人生活
家庭生活
父亲是一个留日的医生。
吴兴华有两个孩子。吴兴华被害死时,他的大女儿吴同未满13岁,小女儿只有5岁。吴兴华妻女在吴兴华死后被轰出北大中关园,栖身于海淀镇上一间四面透风的土坯房内。1969年吴同下乡到东北地区当“知识青年”,当了八年。文革后恢复高考吴同考入北京外国语学院,她的妹妹吴双考入北京大学。毕业之后她们又双双考取了美国研究院的全额奖学金赴美深造。如今这两姊妹均在美国常春藤大学任教,可谓没有辜负父亲对她们的期望。
情感生活
1952年谢蔚英毕业,7月份和吴兴华举行了婚礼。
健康状况
1966年8月4日凌晨逝世,享年44岁。
人物事件
吴兴华的外语虽然很好,但是却从来没有出去留学,因为父母双亡,兴华身为长子,需要抚养八个年幼的弟妹。抗战胜利之后,兴华获得了哈佛大学牛津大学的全额奖学金,司徒雷登好几次想把他送出去,但是因为家庭的缘故一直没有成行。
1957年,因与苏联专家持有不同见解而被错划为“右派份子”,从二级教授降为四级教授,被禁止授课及写作。
1962年“摘帽”;文革中被划入“劳改队”并被北京大学红卫兵殴打和抄家。
1966年8月3日,吴兴华和西语系其他被勒令“劳改”的教授一起清理校园里的禾本科杂草;劳动中他体力不支,又被红卫兵灌下从化工厂污水沟里排出的污水,当场昏迷;红卫兵说他是“装死”,仍对他又踢又打,不准送学校医务室;等到晚上,看他还不能起来才送医院;次日凌晨,这位学贯中西、壮志未酬的天才离开人世,年仅44岁。
人物评价
夏志清:20世纪中国人文知识分子就学养而论,有三位代表人物,第一代是陈寅恪,第二代是钱锺书,第三代就是吴兴华。
王世襄:如果吴兴华活着,他会是一个钱钟书式的人物。你应该写写他。
他的英籍导师谢迪克教授在48年后追忆说:吴兴华“是我在燕京教过的学生中才华最高的一位,足以和我在康奈尔大学教过的学生、文学批评家哈罗德·布鲁姆耶鲁大学教授,英语文学批评巨擘)相匹敌”。
主要成就
他在诗歌、学术研究、翻译三个领域齐头并进,都取得了非凡的成就,与陈寅恪、钱钟书同被誉为二十世纪中国最有学养的知识分子的代表。
吴兴华的诗歌处女作,发表于1936年北平吴奔星主编的《小雅》诗刊第2期,题为《歌》。他的诗崛起于抗战时期的沦陷区,在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之外另辟蹊径,融合了中国传统的意境、汉语文字的特质和西洋诗歌的形式,力图实现中国古典诗歌的现代转化。
他学贯中西,博通文史,一手写出《威尼斯商人-冲突与解决》,一手写出《读通鉴札记》和《读〈国朝常州骈体文录〉》,被海外学者誉为现代中国真正学贯中西的少数几位学人之一。
他是将詹姆斯·乔伊斯的《尤利西斯》介绍进中国的第一人,他那现已佚失的《神曲》译稿被誉为译林神品,他译的莎士比亚剧作《亨利四世》受到广泛推崇。此外,他还为现在流行的朱生豪莎士比亚全集》译本作了大量校译工作。
吴兴华是天才式的人物,英年早逝,可悲可叹。像吴兴华以及钱锺书这样学贯中西、通今博古的学者,在中国历史上几百年才产生一个,当今之世是无人能及的。
个人作品
参考资料
吴兴华.豆瓣.2022-02-15
目录
概述
人物经历
早年经历
教育经历
写作经历
个人生活
家庭生活
情感生活
健康状况
人物事件
人物评价
主要成就
个人作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