亳州斗鸡
主产于亳州的观赏肉用型鸡种
州斗鸡属观赏型、肉用型鸡种,主产于亳州市。亳州斗鸡体型较大,体格结实、紧凑,羽毛薄,腿高而粗壮,颈粗而长,胸部宽厚,肌肉丰满,喙宽而长,呈白色、黄色或黑色等。该品种具有适应性强、耐寒耐热、抗病力强、耐粗饲、耗料少等特性。
产区分布
亳州斗鸡主产于安徽亳州,分布于安徽省北部的谯城区涡阳县利辛县阜阳市太和、界首市阜南县等县及凤阳县等地。
产地环境
地理条件
亳州全境跨东经115°53′~116°49′、北纬32°51′~35°05′,呈东南西北向斜长形,长约150公里,宽约90公里。辖境与黄河决口扇形地相连,属平原地带,地势平坦,仅东部有龙山、石弓山、齐山、狼山、双锁山等10余处石灰岩残丘分布;整个亳州市地势西北高而东南低,以1/9000地面自然坡降向东南微倾。西北部谯城区詹楼地势最高,海拔42.5米;东南以利辛县展沟南部最低,海拔22米,相对落差20.5米。由于受河流蜿蜒切割变迁和黄河历次南泛的影响,形成平原中岗、坡、碟形洼地相间分布,具有“大平小不平”的地貌特征。
气候条件
处在暖温带南缘,属于暖温带半温润气候区,有明显的过渡性特征,主要表现为季风明显,气候温和,光照充足,雨量适中,无霜期长,四季分明,春温多变,夏雨集中,秋高气爽,冬长且干。因气候的过渡性,造成冷暖气团交锋频繁,天气多变,年际降水变化大,全市历年平均气温14.7℃,平均日照2320小时,平均无霜期216天,平均年降水量822毫米。
水源及土质
辖区内河流属淮河。主要干流河道有涡河西淝河茨淮新河北淝河芡河等。土壤主要是砂黑土,其次是潮土、棕壤土类,并有少量石灰土在涡、蒙两县的山丘周围分布。
饲料作物情况
农作物以小麦,大豆,红芋,高粱为主。亳州市是全国优质农副产品生产基地。盛产小麦、大豆、玉米、棉花、烟叶等粮经作物,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商品棉生产基地。
品种来源
将军虫中原地区古老的鸡种,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司马迁在史记中有“斗鸡走狗”的记载。安徽省饲养斗鸡始于何时,有待进一步查考,但从我国斗鸡的分布看,安徽省亳州斗鸡从中原输入的可能性很大。我国斗鸡主要分布在新疆的伊犁河谷地、吐鲁番盆地哈密市陕西省宝鸡市、西安河南的洛阳市郑州市周口市开封市、南邱,以及安徽省皖北部地区。南方斗鸡很少,皖北似是我国斗鸡从中原向南流动的边缘地区。过去,中原一带的商品有一部分先经旱路到亳州市,通过涡河淮河经运河入长江航道,可抵江浙一带。毫县由于处在水旱交通连接的位置上,形成了鲁、豫、皖交界处的商品集散地。发达的商业流通,促进了文化娱乐交流。作为娱乐的斗禽—将军虫也从中原先传到亳县,并在皖北地区逐步繁衍发展起来。其中尤以凤阳斗鸡大骨鸡更为出名。这可能与朱元彰在此建都有关。皖北地区粮食作物以小麦、大豆、红芋、高粱为主。由于有充足的饲料饲养斗鸡,并在斗鸡爱好者的长期精心饲养和选择下形成了具有独特性能的皖北斗鸡,具有顽强的斗性和较高的斗技,体型也比河南斗鸡偏大。亳州城内半截楼茶馆、北门外吊桥茶馆、北门外德仁街茶馆,分“一四七”、“二五八”、“三六九”会对打斗。围观者如堵,看到精彩处无不手舞足蹈,啧啧称赞。亳州市人自称这类活动是民间高尚娱乐,故至今流传不衰。
体形外貌
亳州斗鸡公鸡毛色有黑色、金黄、芦花和白色等,母鸡羽色有黑、淡黄、芦花和白色等。
喙宽而长,呈白色、黄色或黑色等。公鸡调教前皮肤白色,调教后红色,母鸡皮肤白色。胫黄色,高而粗,无胫羽。
亳州斗鸡体型较大,体格结实、紧凑,羽毛薄,腿高而粗壮,颈粗而长,胸部宽厚,肌肉丰满。通常可分为4个类型:粗糙疏松型、细致紧凑型、紧凑型和细致型。以紧凑型最好,细致紧凑型次之。
亳州斗鸡头半菱形或鳞头, 头小, 头皮薄而紧, 脸坡长, 细毛。冠型有平冠、鹅冠、玫瑰冠和核桃冠;冠、肉、耳叶红色。脸色鲜红有光泽, 近似无毛有细毛。鼻高而不下凹, 鼻孔大而呈椭圆型。眼大, 眼窝探, 瞳孔黑色界线清晰分明, 眼珠有水白眼、白沙眼、菊花眼、绿豆眼、金黄眼、红眼等, 红眼为次等眼。耳孔呈圆型, 由扇毛覆盖, 耳垂小呈椭圆型。
斗性强的公鸡通常具有“五短三粗”的特点,即胫短、颈短、身短、脸短、尾短,喙粗、颈粗、身粗,或“五长一厚”的特点,即喙长、身长、胫长、尾长,胸厚。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
目录
概述
产区分布
产地环境
地理条件
气候条件
水源及土质
饲料作物情况
品种来源
体形外貌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