漈下村
福建省宁德市屏南县甘棠乡漈下村
漈下村地处屏南县境之西南部,文笔山南麓盆地之龙漈溪畔,平均海拔802米,距县城15公里,系福建省历史文化名人甘国宝(1709-1776)的祖居所在地。2021年村集体经济收入20.5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7万元。据载,漈下始祖甘细旷公于明正统二年(1437年)自浙江省入闽,定居漈下繁衍。村内保留有较完整的明清古民居,标志性建筑是明代古城楼和马氏仙宫;有清乾隆皇帝御赐“福”字匾、甘国宝指虎画和民间习武器械石锁石蛋等存世,习武之风盛行至今。
村庄坐东朝西,四围群山环护,庐舍依山沿溪构筑。呈“臼”字分布。全村现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1处,村内历史文化气息浓厚。
历史沿革
漈下村于明正统二年开基,至今已有570多年的历史。漈下古村是福建省历史文化名村、涉台古村,戍台名将甘国宝祖居地,是古代宗法制度及涉台法缘古村落的典型代表,集村落文化、名人文化、武术文化、农耕文化、宗教文化、生态文化于一体。具有很高的研究和旅游开发价值。一是村落营造和建筑风格以闽东北乡土风格为基调,融合了徽派建筑和浙派建筑风格;二是乡土文化特色浓厚。如:马仙信仰,特有的谢冬、议冬习俗,民间武术、戏剧,特色小吃等等。三是良好的生态环境。如:鲤鱼溪,南方油杉林,后门山松树林等。漈下村古村保护与开发,基本上做到了:一、保护与开发相结合,开发服从保护,开发促进保护;二、坚持原生态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三、历史文化名村建设与乡村旅游相结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些做法在实施过程中提高了村民的素质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为建设漈下生态文化旅游景区奠定了基础。
五百多年的开基历史、明清古民居村落、清代名将甘国宝、涉台古村屏南县甘棠乡漈下村不但拥有美丽的乡村景致,而且洋溢着浓郁的历史风情。屏南县甘棠乡漈下村尾,保留着一座完好的明朝古城楼。它为两层石木结构,长宽各8米、高10米。块石弧拱的城门上书“云门”,上厅横书“漈水安澜”四个蓝色大字,两边有对联一副。沿溪继续行走,两侧的房屋皆似浸润了漫长的悠悠光阴,黄土砌成的墙体充满斑驳,就像一本本古书,虽然纸张泛了黄,但用手触摸,却能感受到时光给它留下的厚实感。随手推开一座看起来颇为庄重的大宅,宅内一片宽阔,仅由一个庭院和一个大厅组成,檐梁之上装饰简洁,整体却不失大气之势。“这是我们旧时的官厅,供来往的官员休息之用,始建于1460年左右,距今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了。”曾经的漈下是附近屈指可数的大村,村庄不但富足,在闽东一代也颇具地位,不但拥有官厅,还有着一座钱庄和驿站,无怪乎村民介绍起来,语气里带着丝丝的自豪之情。
地理环境
沿着盘旋的山路,穿过屏南县县城后不久,就到了漈下村。站在村口的公路旁往村里看,一座座黛瓦黄墙的村屋在一片苍翠之中次第向内延伸,村的外围是一个个用细竹相隔的菜地,一条溪流至村子里从容流淌而出,经过一座木拱廊桥,又潺潺流向远处。一阵清新的山风从村那头吹来,夹带着村子的灵秀气息,瞬间陶醉了记者一行。“从村的另一头沿溪而下是游览漈下村的最佳路线。”引路的甘棠乡文化服务中心主任周盛锋介绍道。于是记者从村道斜穿至溪流上游,溪流恰到好处的把村子一分为二,中间或廊桥或石桥,或者干脆是些散落的石墩连接起了两岸。信步踱到一座石桥上,俯身赏溪,溪水清浅,间或有几尾锦鲤曳游其上,可就在说话间,从溪水深处忽然摇摆游出众多锦鲤聚于桥下,来回游动欢腾着,看起来好不兴奋。好一幅江南水乡的迷人景致,“它们这是向你们要吃的呢。这条溪里养有近千尾鲤鱼,素不怕生,一旦有听到热闹的人声,它们就来劲了,纷纷从水深处游出,等待上边的人给它们喂食。”见记者有些惊奇,村民笑着告诉记者。
横跨溪上的两座泰顺廊桥让村子显得更加的秀美。比起村口的聚宝桥,位于村子中段的花桥更具人气,桥上坐满了纳凉的村民,这除了和其较好的地理位置有关外,与它梁上一台正在放映的电视应该也不无关系。大家热热闹闹的坐在一起纳凉、看电视,谈古论今,这种乐趣又岂是独自坐在家中看电视可以比拟的?花桥之下,有村妇正在溪边浣洗衣衫,吸引了一群锦鲤前来追逐嬉戏,人鱼间在悠悠山水间显得如此和谐,好不令外乡人艳羡!而一旁的木廊之上,有老人悠然倚廊而坐,手上轻摇着自制的羽扇,目光祥和又满载儒家气息,古村的历史文化瞬间浓缩在了这一个画面中。
社会
咿呀推开村中一座木质大宅,在其中的一间大屋内,摆放有整齐的书册,不少村民正在其内津津有味地看书或读报。这里就是村图书阅览室,内藏有科技、文学类图书1000多册,报刊七八种,吸引了许多村民闲暇时间就往阅览室钻。“别看现在的漈下优美洁净,村民精神面貌饱满,可在以前村民不但只能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种田,别说丰富精神文化,就连村容村貌都比较脏乱,村中的小溪常常垃圾漂浮。”谈起漈下的变化,村民的语气里充满了感慨。
“2002年在县、乡扶持帮助下,村民们发展了新产业——反季节蔬菜。近年来又引进了早、中、晚熟三个品种的水蜜桃,使村民人均收入从不到2000元跃至如今的3600多元。”村民主任介绍道,“下一步村里打算成立农村合作社,将村中农业逐步市场化,同时也能尽量规避农业风险,并利用县、乡、村三级技术力量为村民提供产业指导,进一步提高村民收入。”逐步摆脱贫困的漈下村,在县和乡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做起了“生态文化旅游”这篇大文章来。近年来,村民们利用自身的优势,疏清了溪道,以古村、古镇风貌为特色,吸引了不少的游客。“2007年,我们请来了省里有关专家为漈下村做了整体旅游规划设计,我们正从环境保护、古民居保护修缮、道路拓宽等多方面逐步展开工作,让游人每次到漈下都有不一样的感受,每次来都有新亮点。”从村党支部书记李蜜言语中,可以感受到,漈下正本着务实的态度一步一个脚印的在描绘着美好的前景。
文化
媒体报道
福建漈下村
文化传承 乡土生动(寻找最美乡村) 
一条小溪,从高处流下,纵穿小村南北,飞凤山、马鞍山市、鸟岗山、文笔峰四围环护,溪水不舍昼夜,两岸参差人家。
这就是屏南县甘棠乡漈下村。作为我国第四批历史文化名村,漈下村于明正统二年(1437年)开基,至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村落古建筑承明清风格,既有徽派建筑雕梁画栋的细节,又有江南水乡临水而居的情调。
近几年来,屏南县推进村落文创计划,致力于“用文化唤醒乡土,以创意激活乡村”,漈下村改造老宅10多栋,创办农民画室、民宿、餐馆10多家,年接待游客10万人次以上。
村里的氛围渐渐变了,很多人支起了画板,到处都能看到正在拿着油画笔写生的农民,外出打工的人回来了,村里的游客也多了起来,很多城里人带着孩子,在村里一住就是几个月……乡土焕发了新的活力。
人民日报记者 刘晓宇 文
获得荣誉
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了第三批“省级历史文化名村”省级历史文化名镇(乡)、名村26个,屏南县双溪古镇漈头村、漈下村等3个村镇榜上有名。与此同时,由中国博物馆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全国“画中华名人故居第一人”、“画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名街第一人”、著名画家拇指先生创作的名村系列《漈下古村》亦为漈下古村美誉天下填色不少。
参考资料
漈下村.屏南县人民政府.2023-02-27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地理环境
社会
文化
媒体报道
获得荣誉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