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仲子,1885年6月生于南京,1962年1月20日病逝于同地。他幼承家学,熟读诗书,有较深的
中原地区古典文学根底。1901年考入南京江南格致书院,3年后在该院毕业,便出国留学,入法国贡德省大学理学院,同时自学
乐理和
钢琴。1910年毕业,并获士鲁斯大学理学院化学工程师证书。同年,考入
日内瓦音乐学院,主修钢琴和音乐理论。其间,曾在
伯尔尼大学音乐会上,演奏他所创作的乐曲《反对战争者之呼声》,表达了他对当时正进行的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憎恶之情。1918年回国,他响应
蔡元培提出的“以美育代宗教”的号召,入
北京大学,致力于艺术教育事业。1920年,与
萧友梅一起主持
北京女子师范大学音乐体育专修科,并先后在北京大学文理学院、京师女子大学二部音乐系、北京女子文理学院等校任教授。1927年,
北洋政府强令取消北京各院校的音乐系,他愤然在国乐改进社的《
音乐杂志》上撰文,提出抗议和呼吁。1932年,就任北平艺术学院院长。1937年,日军侵占北平,他被迫离职避居。1938年起,在重庆历任
国立女子师范学院教授、国立音乐院院长、教育部音乐教育委员会主任等职。1947年在南京任全国音乐学会理事长、礼乐馆编、
国立戏剧专科学校教务主任兼教授等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
江苏省文史研究馆任职。
杨仲子是中国近现代较早的音乐教育家之一。他知识渊博,多才多艺,还兼学文学、诗歌,尤其爱好篆刻及书法。早在20年代,他的篆刻就与
齐白石齐名。
徐悲鸿称他是“以
占卜文字入印的第一人”。
1920年夏,他回国后,立即投人到倡导音乐教育的行列中去。他与从
德国学成归来的
萧友梅等四处奔波,竭力请命,克服重重困难,于是年秋,开辟了我国第一个现代音乐教育的园地—
北京女子师范大学音乐体育科,翌年独立为音乐科。后又演变为国立北平大学女子文理学院音乐系,并任系主任兼
钢琴教授。还先后任
北京大学音乐研究会、北大音乐传习所钢琴导师,并参与北大管弦乐队的演出,以钢琴代替所缺声部,为20世纪中国第一个公演的管弦乐队成员之一。1925年,
国立音乐专科学校改组为艺术专门学校,增设音乐系,任系主任兼钢琴教授。他身体力行,在兼顾繁重的行政事务的同时,亲自执教,往返于多所学校授课,劳尽心力。
1927年,
北洋政府以“音乐有伤风化,无益于社会人心”为辞,下令取消音乐教育。这种暴力强权,使现代专业音乐教育之萌芽遭严重摧残。对此,杨仲子联合音乐界同仁奔走呼号,经各方竭力维护,仅存北平国立女子文理学院音乐系。为维护初创的音乐教育事业,他置个人安危于度外,挺身而出,撰文《质疑》向军阀政府提出质询,为中国音乐教育界请命。该文从音乐的国际到国内、从历史到现状、从学术到政治、从文化到教育等14个方面,阐明了在中国施行音乐教育的必要性与迫切性,并敦促对取消音乐教育负有解答之责的当局必须“将其所有正当之理由,一一公布于世”。文章言辞激烈,正气浩然,是一篇维护现代中国音乐教育生存权益的战斗檄文,体现了一个现代专业音乐教育家所应有的崇高品质与开拓精神。
1928年6月,为恢复
北京现代音乐教育机构拟筹建北平音乐学院期间,杨仲子参照世界各国音乐教育之先例,并斟酌国内具体情形,在撰写《请并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艺术专门学校音乐系、女子大学音乐专科,改设国立北平音乐学院计划书》和《拟国立北平音乐学院组织大纲草案》中,除详具建院理由、设备组织经费、院址等具体项目之外,还明确地提出了“介绍世界音乐及改革国乐,而养成音乐专门人才”的中西兼容的办学宗旨。学科建设则按专科和本科分设理论、
钢琴、
提琴、
声乐、国乐五系,并设专攻高级音乐的选科与研究科等等。在这些音乐教育诸项方案中,他突出地将改进国乐、设立国乐系作为办学的重要内容。这些措施体现了他对我国传统民族音乐文化与西方音乐文化历史发展的正确认识,也同时反映了他对我国民族音乐发展的伟大构想。在此期间,他还婉拒了南京
中央大学的电请,留守北平,以实现建立南北两个音乐学院的愿望。后来音乐学院虽未成立,但历史已经证明,他对于办学模式的构想是合乎我国专业音乐教育发展规律和学科建设原则的。
1932年,杨仲子任北平艺术学院院长。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北平沦陷。他决意不在
日寇手下工作。投敌的某些人一再劝说他出任艺术学院院长,均被拒绝。不久,他乔装打扮,离开
北平市,绕道
香港特别行政区越南,经
云南省、
贵州省到大后方
重庆市,任重庆白沙国立女子师院音乐系主任兼教授。从20一30年代的十多年间,他在传授西方音乐、建立中国音乐高等教育制度、倡导民族音乐等方面,建树良多。
1940年,国立音乐院在重庆
青木关镇成立。1941年,杨仲子出任院长。他依五年制专科制设立国乐系和西乐系,后者又分为理论作曲组、
键盘乐器组、
管弦乐器组、
声乐组及附设实验管弦乐队,初步实现了他20年代提出的办学构想。在此期间,他更加关心灾难深重的祖国音乐教育事业,特别关心进步青年的成长。为了维护因参加抗日组织而被捕的学生的安全,先生当面与教育部长、
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调查统计局头目
陈立夫发生冲突。不久,先生因此而
先后调任音乐教育委员会主任、国立礼乐馆兼任编纂等闲职。1947年任南京戏剧专科学校教授,曾设想创建乐剧学系,但因种种困难未果而终。1949年后,任南京市文物保管委员会主任。1962年逝世,享年77岁。
杨仲子一生致力于中国现代音乐教育的开创和具体教学工作,同时在学术研究和
音乐创作领域也有涉及。遗憾的是,在时局动荡的年代,大部分手稿、作品都在战火中散失,致使他的生平事迹以及音乐成就鲜为人知。其见诸记拳琢和存留的作品有:《初恋》、《瀑布之下》、《冰泉的琴韵》、《晨曦》、《
斜阳》、《反对战争者之呼声》、《侨工之歌》、《梅语》等。此外,他还翻译撰写了《西洋音乐辞典》、《音乐教授法》等。还撰有《国立北平大学女子文理学院音乐系简单的报告》一文。在这篇报告中阐发了他的音乐思想,认为“音乐对于个人是陶养性情,对于社会是移风易俗”。
他力主“以音乐的美感去改造社会、改造人生”。这与
蔡元培先生”以美育代宗教”的美育思想不谋而合。他所提倡的改进国乐的主张,以及对民族音乐发展工作的大力支持和倡导,为中国民族音乐事业的复兴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做出了重要贡献。他在20世纪中国音乐发展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