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木昌彦(1938年4月1日 - 2015年7月16日),男,
名古屋市出生,
东京大学经济系毕业,美国
明尼苏达大学经济学博士。曾任国际经济学会主席、
斯坦福大学经济学教授,
一桥大学大学院客座教授,
瑞典皇家工程科学院外籍院士。在比较制度分析、公司治理、企业理论和比较东亚发展方面的工作而闻名。青木昌彦是西方
主流经济学界最早关注中国经济变革的著名经济学家之一。早在1976年“文革”结束之前,青木昌彦就到过中国进行深入的学术考察。随着
中原地区经济的高速发展,他多次来到中国,与中国经济学家共同探讨中国经济的未来走向。2015年7月16日因病在美国
斯坦福大学医院逝世,享年77岁。
青木昌彦早年参与日本学生运动,曾是激进的
马克思主义学生活动组织“共产主义同盟”(俗称“布尔联”)的领导人之一,并在1960年的反对美日安保条约的大规模安保示威中推动了“布尔联”的激进行为。在笔名“姬冈礼二”的名义下写了许多理论文献,也是“布尔联”的主要
意识形态家和理论家。后来放弃了他以前的立场,前往
美国攻读
经济学博士学位。1962年毕业于日本
东京大学经济系,1964年获得东京大学经济学硕士学位。1967年获得美国
明尼苏达大学经济学博士,师从约翰·奇普曼和
诺贝尔奖获得者列昂尼德·胡尔维奇。同年成为
斯坦福大学助理教授,1968年在
哈佛大学任教,1969年回到
京都大学,直到1977年晋升为正教授。1984年回到斯坦福大学担任经济学教授,并于2001年成为京都大学名誉教授。2004年成为斯坦福大学名誉教授。自2011年起,担任亚洲开发银行研究所的高级访问学者。曾在
东京大学、
庆应义塾大学、
一桥大学、哈佛大学、
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和科隆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担任访问职位。
青木昌彦是“比较制度分析(CIA)”学派的代表,采用组织理论、
博弈论、信息经济学、委托-代理理论等理论工具,对制度问题开展了深入分析。广为人知的“内部人控制”概念,就是由青木昌彦最早提出的。从2002年起开始系统发表关于“失落的十年”的系列评论,促成了后来的
日本、中国乃至全世界重新认识日本的一场新运动。他的研究成果发表在经济学领域的顶尖期刊上,包括《
美国经济评论》《
经济科学译丛--计量经济学》《季度经济杂志》《
经济研究评论》《经济文献杂志》《工业与公司变革》和《经济行为与组织杂志》。是《日本与国际经济杂志》的创始编辑,并积极组织了关于各种制度主题的国际研究项目,并为
国际银行和国际经济协会编辑了十多本书籍,来自20多个国家的200多名学者为此做出了贡献。曾担任日本经济学会会长(1995年至1996年)和国际经济协会会长(2008年至2011年)。是计量经济学会会士,强调了跨学科的公共政策研究的必要性。与
保罗·米尔格罗姆、阿夫纳·格雷夫、钱颖一和马塞尔·法夫钦合作,于1990年代初在
斯坦福大学经济系创建了一个比较制度领域。将制度概念化为社会博弈中的均衡现象,为制度分析的基本概念奠定了分析基础,如制度互补性、社会嵌入(联动博弈)和公共代表。将制度分析应用于
日本,提出终身雇佣、主要银行体系、长期供应商关系和政府作为利益集团调解者等制度在日本的制度演变背景下是相互补充的、博弈均衡的。《企业的合作博弈理论》(1984年)将企业的各种理论统一为公司治理的特例。对企业内部信息结构的比较(分层、水平和模块化)及其应用于
跨国公司的比较。对核能灾难(三里岛、
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和
福岛县)的比较评估。2008年克拉伦登讲座《不断演变的多样性中的公司》中综合了公司治理的
博弈论方法和公司内部结构的信息系统方法。表明公司利益相关者行为的共同目标的
充分必要条件是他们分享一个共同的分配价值(
罗伊德·沙普利价值)。2015年12月4日,在
斯坦福大学举行了一场纪念会议。
- 《日本的经济制度分析——信息激励谈判》,1988,
剑桥大学出版社。
青木昌彦在多个场合发表了关于经济策略和能源问题的见解,特别是在2009年
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他强调了
美国在处理能源问题时采取创新方式的重要性,并呼吁避免采取保护主义政策。他还指出,为了解决
金融危机和环境危机,各国应采取互利互补的方法,并强调了
共同市场和技术在解决这些问题中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