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邢台县
浆水镇前南峪村,是太行山区一个普普通通的小村子,在硝烟弥漫的抗日战争时期,这个普通的小山村却度过了极不平凡的岁月,
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敌后总校就设在这里。
这里,曾锻造出一批批民族精英,他们把革命的火种播向长城内外,撒遍大江南北。今天,我们走进这静寂的小山村,追寻英烈的足迹,依然可以感受到艰苦奋斗、英勇牺牲的抗大精神。
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的前身是
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于1936年6月1日在
陕北地区瓦窑堡革命旧址创建。1937年初,“红大”随党中央机关迁到
延安市,更名为抗大,毛泽东任学校教育委员会主席,林彪任校长,罗瑞卿任副校长。
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纪念馆建校之初,毛泽东亲自为抗大制定了“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的教育方针和“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校风。
多年来,党和政府对前南峪抗日军政大学旧址进行了妥善保管和维修,1986年6月(
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建校50周年),投资32万元,修建了抗大纪念碑。纪念碑肃穆地矗立在前南峪村口,碑上刻有胡耀邦、徐向前、何长工的亲笔题词。抗大陈列馆设在纪念碑对面的南山坡上,建筑面积1100平方米,总投资250万元,在纪念碑前设有面积3000平方米的广场,供参观者瞻仰和举行集体活动。这里保留着邓小平、刘伯承、左权、彭德怀、吕正操和
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纪念馆副校长罗瑞卿、滕代远、教育长何长工、政治部主任张际春的旧居以及电台、图书馆、总机房等旧址。1995年,前南峪抗日军政大学旧址被
河北省委、省政府确定为“河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西展厅,由
邢台县投资30万元,陈列了“邢台县山区建设辉煌成就展览”。歌颂了
新中国成立50年来,特别是
改革开放以来,英雄的
太行山儿女,继承和发扬
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的光荣传统,治山治水,改天换地,使革命老区的面貌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
陈列馆还配有接待室、影视室、文物藏品库、资料室等设施。陈列馆的北面,为原有建筑
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纪念馆纪念碑。通高25.8米,全部由
汉白玉砌成,端庄、稳健,造型高直。时任党的总书记胡耀邦题写碑名,原抗大校长徐向前,副校长、教育长何长工等为纪念碑撰写碑文。纪念碑前的广场,栽植松柏树,稚碧俏绿,四季常青。
宏伟壮丽的抗大陈列馆与花果飘香的前南峪生态经济沟试验区交相辉映,使这块
太行山最绿的地方,更美、更迷人。
为了贯彻教育与战争相结合的原则,1939年6月20日,中共中央作出了《关于抗大陕公等学校迁移晋东南的决定》。7月10日,抗大总校以“
八路军第五纵队”番号,在司令员兼政委罗瑞卿率领下,告别
延安市,向敌后根据地挺进。五千
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师生渡黄河,涉
汾河,翻
吕梁市,越太行,经
陕西省、
山西省、
河北省3省的25个县,行程1250千米,辗转一年多,摆脱了日军的围追堵截,终于在1940年11月到达
邢台县浆水镇,对外公开称为“青年抗日联合纵队”。
浆水位于
太行山腹地,东临冀南平原,西与山西毗邻,古称
夷仪,
周代时曾为邢国都邑,素有“依山凭险,形胜之国”之称。这里四面环山,山高林密,山势险要,能攻能守,战略位置十分重要。而且这里靠近十八集团军总部和北方局驻地,又是一二九师开辟最早的太行根据地之一,群众基础好,环境比较安定。
战略战术”的教育方针和“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校训尤其引人注目。迎面墙壁上悬挂着
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校旗和抗大校门照片。东、西墙壁上分别为八路军军歌和抗大校歌,整个展厅肃穆、凝重。主题展厅分四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