翼身融合(Blended Wing Body,缩写BWB,亦称翼身合一、翼胴融合、翼胴合一),是一种飞机设计概念。顾名思义,它将传统的机身与机翼结构融合,变成类似
飞行翼的外型。这可使飞机的
升力以及燃油效率提升。
简介
近年来,
中国军事现代化进入了快车道,航空科技正在起飞。但另一方面,
中航集团科技还任重道远,还有太多的空缺需要填补,其中包括中型通用平台。这是
公务机一级的
通用飞机,主要用于中等特种载荷、长航时、远程任务,比如预警、视距外侦察监视、电子战、海上巡逻等,在有人无人组网作战中,还可担任空中前进指挥所,控制作战进程。
公务机通常用于VIP运输,但这样的中型通用平台也是重要的军用平台
雷西恩“哨兵”是基于庞巴迪尔“环球快车”的战场监视飞机
巴西航空R-99是基于ERJ145的
预警机,ERJ145是
支线客机,与公务机同级
达索飞机制造公司“
猎鹰”900MSA是基于“猎鹰”900的海上巡逻机
用于靶机拖带、投放更是常见,这是
澳大利亚Air Affairs Australia的“利尔喷气”35
在欧美,有大量现成的远程公务机可以用作平台,典型的有
美国的湾流G550、“利尔喷气”、雷西恩“800”、
加拿大庞巴迪尔“环球快车”等,不仅作为要员专机,还作为电子侦察、空地监视、空中预警、海上巡逻等,当然还有更加传统的靶机拖带。中国缺乏现成的平台,仅有的
ARJ21不适合远程、长航时需要,
C919太大,用于特种任务时经济性不好。军事应用也是要考虑经济性的,尤其是在和平时代。国防是用来保障经济发展的,不是给经济发展增加不必要负担的,只有讲求经济性的国防发展才是可持续的。
说道经济性,现有飞机的主流设计为
筒体机翼构形,也就是具有筒形机体和明显的机翼、
尾翼,经济性并不好。筒体-机翼构形有很多优点,筒体是承载的主体,机翼是产生
升力的主体,各司其职,设计和制造技术也已经成熟。筒体便于分段制造,规则的圆筒还容易加长、缩短,以适应不同需要。但筒体-机翼也有明显的缺点。筒体只产生很少甚至不产生升力,机翼只承受很少甚至不承受载荷,机翼与筒体结合的翼根处
应力集中,必须极大地加强局部结构,带来重量增加。很多年来,人们致力于研究更加高效的
气动体,其中以飞翼为极致。
典型
筒体-机翼构形的飞机有明显的机翼、
尾翼,功能清楚,设计成熟,但产生升力的机翼不承载,承载的筒体不产生升力,应力集中在翼根,受力和结构效率不好
飞翼没有机翼、机身之分,产生
升力与承载是同一结构,受力和结构效率大大提高
相比于最大载客量500-600人的
波音747-400来说,载客量超过800人的飞翼的尺寸大大减小,阻力也减小,尽管
翼展有所增加
理想飞翼的载荷沿翼展均匀装载,
B-2轰炸机已经很接近了
飞翼取消了
筒体,载荷直接在肥厚的机翼内装载,而且沿翼展
均匀分布,
应力也因此均匀分布。在理论上,如果能在任何时候都做到升力与重力的平衡而且绝对的均匀分布,飞翼用纸糊都可以,对结构强度的要求降到最低。这当然在实际上是不可能做到的,至少在地面上静止的时候,结构要能够承担自身和载荷的重量,不能还没有飞起来就散了架。重量分布也不可能绝对均匀,总是有的部位更重,有的部位更轻,轻重部位之间总是有一定的应力存在的。但飞翼的
气动效率和结构上的好处还是
显而易见的,问题是飞翼有本质上的气动控制难题,在制造上也多有不便。
飞翼可以有垂尾,也可以取消垂尾。无尾飞翼不仅具有隐身的好处,也降低重量和阻力。飞翼的横滚依然由
副翼控制,俯仰由襟翼-平尾控制,方向则由襟副翼不对称展开、形成差动阻力来控制。
无尾飞翼可以看作一个完整的机翼,但除了机翼外,什么也没有了。没有传统的筒形机体,也没有传统的平尾垂尾。飞翼后缘的襟翼-平尾与重心和气动中心的距离很短,俯仰控制
力矩天然较短。除了燃油消耗外,飞翼的重心还大体不变,但
气动中心(也称
升力中心)随速度与姿态而改变,本来就短的俯仰控制力矩相对与气动中心的移动就很敏感,造成很大的飞控问题。另一个问题是方向安定性,传统的
筒体机翼构形具有较长的纵长,垂尾好比风向标的羽翼,起到自然稳定的作用。但无尾飞翼只有靠适当打开的
副翼和上表面阻力板来保持方向安定性,上下同时打开以抵消额外升力影响,两侧同时打开以保持阻力平衡。在
气流扰动下发生向左的偏航时,左侧翼尖相对于前进方向有所后退,气流相对速度减小,阻力减小;右侧翼尖则相对前进,气流相对速度增加,阻力增加。两侧力平衡的结果是飞机向右扭转,回归正常的前进方向。气流扰动下向右偏航的情况也可类比分析。所以飞行中的
B-2轰炸机翼尖好像微张的嘴巴,永不闭拢,对隐身与减阻的优越性有所抵消。
没有垂尾的B-2只有用上下对称打开的
副翼实现方向控制,通过左右不对称打开产生偏航
力矩,改变方向
最早的B-2设计很像现在的
B-21轰炸机,但还有内倾双垂尾
由于俯仰控制力矩太短,B-2最后把中间的三角形后体改成W形,增加一点纵向力臂,才能解决飞控问题
在制造上,传统
筒体即使不是简单圆柱的话,也基本上是规则的空心筒体,框架和受力蒙皮构件适合批量制造。但飞翼好比放大的机翼,内部充满纵向的框架和横向的桁梁,每一个截面都不一样,所有构件都需要定制,空心的货舱部位更是要重新考虑,设计和制造上的效率较低。另外,由于货舱需要较大、较完整的空间,加上
发动机的安排,飞翼的中轴线部位必然更加肥厚,
应力也有所集中,
B-2轰炸机就是这样的。理想飞翼只存在于想象中。
波音公司从90年代开始,研究介于飞翼和
筒体机翼之间的翼身融合体(Blended Wing Body,简称BWB)。从计算、
风洞研究和自由飞试验可以推断,对于300座以上的大型飞机而言,BWB可以达到降低油耗50%以上的惊人效果,背部发动机的进气和喷气都受到机体屏蔽,地面感受噪声很低。
美国航空航天局正在研究四种未来
客机构形,BWB就是其中一种,而且是降低油耗和噪音效果最大的方案。
翼身融合体(BWB)在外观上与飞翼很像,但具有明确的中央机体和高度融合的机翼与典型飞翼相比,中央机体明显加厚
BWB的宽扁中央机体还可以有纵墙加强
在结构上,BWB以大大加宽的扁平
筒体为基础,机翼在翼根大大加厚,自然、圆滑地融入机体。内部结构依然有明确的机体、翼根和机翼,但外观上浑然一体,机翼与机体没有明显的分界线,与飞翼很难区分。BWB的机翼依然是
升力的重要来源,但特别宽大的机体也可提供40%以上的升力,因此对于同样起飞重量的飞机,机翼
翼展和翼面积可以大大减小,降低机翼的
诱导阻力。
但BWB毕竟是有机体的,机体后端可以延长到机翼后缘之后,扁宽的“燕尾”不仅可以作为安装
发动机的位置,也可以安装外倾的双垂尾,不仅有利于维持方向安定性,也对发动机的噪声形成有效的侧向遮挡。在军事上,双垂尾也起到发动机的侧向雷达屏障作用。燕尾还具有较长的力臂,有利于有效的俯仰控制作用,大大改善无尾飞翼的飞控难题。
B-2轰炸机的原始设计与现在的
B-21轰炸机想象图很相像,基本上是以简单
菱形为基础,前缘向两侧延伸,形成机翼外段。在
风洞试验中,发现菱形后
斜边的襟翼有俯仰控制
力矩不足的问题,这才把后缘改成现在的W形,也就是在本来的“
腋窝”里填进一个额外的菱形,形成更加靠后的襟翼,增加俯仰控制力矩。诺斯罗普当然对当年B-2的设计沿革很清楚,B-21回归老路不排除新的技术突破解决了当年的老问题,也可能想象图与最后设计相差甚远,就像当年流传的“F-19”与现实中的F-117一样。但BWB俯仰飞控的问题就较小,也相对容易解决。
不过BWB在实用中也有难于解决的问题,否则早就进一步推广了。
BWB用于货运问题还不大,但用于客运的话,机舱布置很不好办,不像传统的纵列的飞机座,倒像横排的剧院座,大量座位在“暗无天日”的中间,非常不舒适。另外,这样的扁平宽大机舱很不容易解决紧急疏散的问题,日常运作的登机离机也不好办。
BWB对于大型飞机有显著的减阻作用,在起飞重量相同的情况下,湿面积显著降低。但对于小型飞机而言,机舱厚度有一定的下限,加上地板下行李-货物空间和起落架,中央体相对肥厚,机翼与中央体的融合就很别扭,也破坏了BWB的最优
翼展中央体厚度的比例,影响
气动效率,增加湿面积。缓和过渡的话,翼根过于肥厚,阻力加大;急剧过渡的话,BWB的气动优越性难以体现,实际上回到了
筒体-机翼,只是筒体扁宽一点而已。
BWB通常适合大型飞机,但适当优化,也可用于中型平台,与传统的筒体-机翼相比,也有20%的节油能力
特别宽大的地板面积很适合用于布置任务设备,如大型
雷达天线BWB也适合用作加油机
但是换一个思路的话,地板下空间取消,行李舱/货舱转移到肥厚的翼根内,主起落架也转移到翼根内,这样中央体的厚度可以显著降低,更加便于翼身融合。据报道,小型BWB与筒体-机翼相比,也有至少20%的节油能力,这还是很显著的。与相同起飞重量的
筒体机翼构形相比,
翼展也有所缩短,长度则缩短近1/3。
除了节油外,BWB机体宽大,提供了三倍的地板面积,使得机舱布置可以完全转变思路。现有
支线客机为了限制起飞重量和运营成本,常在2+2座位和2+3座位之间纠结。2+2的机舱直径小,阻力小,制造和飞机(相对于座-公里)运营成本低,但2+3明显更加舒适。改为BWB的话,前半的公务舱可以1+2+1和2+2+2形式安排宽大座位,后半的经济舱可以沿中央墙分隔成两个3+3的机舱,但每个机舱只有8排座位,走廊长度较短,便于登机离机。公务舱的两侧有通常的机窗,经济舱的两侧是肥厚的翼根,无法开窗,只有开天窗。这样的106座
客机在技术上是可以实现的,但在旅客接受程度上还需要磨合,机场设备(如
登机桥)和运作(如机位间隔)也需要重新考虑。
但用于军用平台的话,很多民航上难于解决的问题都不是问题。BWB当然可以用于
战略轰炸机或者加油机。BWB比
筒体机翼更加隐身,这不仅对轰炸机具有极大价值,对加油机也越来越重要。加油机越来越成为空中战争体系的重要节点,打掉一架加油机可能造成好几架战斗机因为燃油耗尽而坠毁,或者被迫提前退出战斗,作用比陆战中打掉一辆油罐车而困住一个坦克连还要显著、直接。
美国空军已经着手研究下一代加油机,可能将脱离从大型
客机改装的传统
技术路线,专门研制隐身而且具有
激光自卫
反弹道导弹能力的先进加油机,BWB正是首选方案。但对中国来说,中型通用平台是更紧迫也更有突破意义的应用,BWB特别宽大的地板面积是特别有用的特点。
中国在
预警机技术上已经取得突破。过去由于
伊尔-76运输机机体数量的限制,空警2000只有5架(一说3架)。好在以国产
运-9为平台的
空警-500接了上来,在数量上不再受制于人。但是伊尔76的机体较大,可以承载较大的天线,也可以容纳较多的指挥控制设备和人员,具有更大的续航时间,作为
预警指挥一体的空中指挥所,具有运-9为基础的空警500所难以比拟的优势,
电子技术的进步也不能完全不足差别。
另外,运-9是
战略运输机,油耗和航程都不理想,77吨的
最大起飞重量只有5700公里的航程。相比之下,最大起飞重量只有41吨的湾流G550的航程却达到12500公里。中型BWB较高的
气动效率就有了特别的意义,其三倍于同等重量
筒体机翼构形的地板面积则正好适合安装雷达。传统
预警机在背上背一个大盘子,这是不得已的做法,筒体没有足够的宽度。但BWB接近短矩形的地板就没有这个问题了。机内安装的雷达不仅保形,还降低气动阻力和飞控稳定性问题,并且便于维修。
BWB宽大的地板也有利于电子战平台的各种天线,足够的物理距离总是为更好的电磁隔离创造条件。用于海上巡逻或者远程空地监视时,宽大地板便于安装各种
传感器和观察窗。空中指挥所更是需要地方,才能摆开各种通信指挥控制台。
BWB缩短
翼展对
舰载机更是有特别意义。航母的战斗力在于完整的空中力量单元,
预警机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直升机预警机是没有办法的办法,续航时间、巡航高度、离舰距离、雷达尺寸都受到很大的限制。现在世界上只有
美国的E-2是唯一的固定翼舰载预警机,基本设计是50年代的,1960年就首飞了。最新的E-2D换了骨,但是依然没法脱胎,因为航母升降机尺寸限制,也因为翼展不能过大,要避免起飞、降落时与两侧停放的飞机、设备发生碰撞。增加
翼展可以带来很多
气动、航程、载重上的好处,但要是需要清空两侧飞机才能起降,那就没有出动率可言了。同样重量的BWB的翼展较小,BWB的
发动机通常安装在“燕尾”部位,不需要安装在机翼上(像E-2)或者在翼下(像各种
客机),因此机翼的折叠线可以相应向中轴靠拢,较短的总长更是适合航母升降机的需要。翼根结构肥厚,便于加强,也适合航母起落架需要特别加强的特点。这些特点都使得B
WB成为航母舰载中型平台特别值得考虑的方案。
BWB舰载机除了
预警机外,还可以有很多应用,比如
反潜机、
电子战飞机、加油机,甚至可用于勤务运输,在岸舰之间运送重要物资、设备和人员,或者将急病人转送到岸上医院。
中航集团科技正在起飞的前夜,在吸取各国先进经验中少走了很多弯路。但
中原地区的目标不是永远紧跟,而是创新、突破。后发优势不仅在于减少走弯路,更在于放下包袱,弯道超车。中国已经在一些领域取得引人注目的突破,
反舰弹道导弹、
量子通信、
石墨烯等都是例子。BWB会是下一个吗?
外观特点
通常,飞机的机翼机身组合体是由机翼和机身两个部件结合而成,甚至在外形上也加以区分。例如,我们可以轻易区分出早期飞机的机身和机翼。20世纪60年代,飞机设计师们开始提出翼身融合体的概念。所谓翼身融合体,指机翼和机身做为一个整体来设计,二者的平面形状和剖面形状完全融合为一的机体。
优点及应用
通过翼身融合,飞机可以获取更好的
气动性能。翼身融合体的优点是结构轻、容积大、阻力小,这些有利于飞机进行
超音速飞行。多数第三代
超音速战斗机如
F-15战斗机、
F-16战斗机、
幻影2000战斗机、
米格战斗机29、
苏-27战斗机等,都采取翼身融合体布局,机翼和机身作为一体来设计制造,有的飞机还把机身边条和机身前体融合在一起。
此外,翼身融合体布局还有利于飞机的隐身性能。采用翼身融合体后,机翼与机身结合后以平滑
曲面过渡,消除了
二面体反射效应。
美国早期的SR-71战略侦察机和B-1B轰炸机以及
苏联的图-160“海盗旗”战略轰炸机,包括
美国军队最先进
B-2轰炸机都采用了翼身融合体技术,从而提高了隐身能力。正是由于翼身融合体布局的
气动优势,它也将成为新一代作战飞机的首选气动与隐身一体化设计形式之一。
美国航空航天局也采用翼身融合技术设计了X-48C,这款飞行器具有较大的内部空间,噪音低,油耗率低,具有非常稳定的低速性能,是未来概念型
客机的候选者,更加环保、安静。NASA航空项目主管称在整个飞行包线测试中,X-48C表现出较好的低速性能,翼身融合技术可以满足NASA未来飞机的设计要求。
缺点及不足
在配置上倾向把货物与乘客放离飞机中心线更远,增加在滚转时垂直运动的困难,对客机来说转弯舒适度是大问题。在结构上,圆形截面(就像传统的圆柱机身)比椭圆或是长方形的截面更适合承受压力,这使得翼身融合飞机的结构更难设计(因为
客舱需要加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