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你喜欢不喜欢,中国的理论——哲学的、
历史学的、文学的地质学的、
社会学的,当然还有翻译学的—必然伴随
地球在太空中旋转的轰隆呼啸,伴随被
启明星唤醒的东方大地搏动,伴随旭日普照下
亚洲腹地的蒸腾,风行于世;中国的理论已经从公元1500年以来的沉睡中苏醒,我敢断言,世界上没有任何力量能阻挡中国理论的发展,就算
美国、
日本和西方其他角落里所有的“屠龙卫士”加在一起,也只不过是一窝自不量力的蚍蜉,妄图撼动拔地而起的参天大树。
本书揭示了译学的美学渊源,探讨美学对中国译学的特殊意义,是
刘宓庆教授十五年来对译学研究的成果。他以现代美学的基本原理
透视了翻译的运作机制,并建构现代翻译美学的基本框架。书中提出翻译不同文体的审美标准及对策,对翻译实践深具指导价值。这部新作是我国第三部翻译美学专著,比起前两部来,又有很大的突破,作者不再简单地罗列评价一些文学翻译作品的美学因素,也不大量阐述美学理论。而是“力求从比较美学的角度,立足于本国古今文论、诗论、曲论、画论中的美学原理,力求将此书写成一部论述文学翻译比较美学而不是评述翻译优劣的书”。
刘宓庆(1939.11-)祖籍湖南新宁,北京大学毕业,曾在
纽约周立大学研究学院主修语言及语言教学理论。历任北京外语院校、北京大学、
厦门大学教授、副教授及客座教授,并在联合国组织等任高级翻译。长期从事翻译实务及理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