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亚人是澳大利亚联邦居民的总称,包括
英国移民后裔,亚裔和
土著居民。官方语言为英语,汉语为除英语外第二大使用语言,大多数的居民信仰
基督教,多住城镇,主要从事工矿业和饲养业。截至2023年7月,澳大利亚联邦人口为2639万。51.1%为英国及
爱尔兰裔,华裔占5.5%,土著人约占3.2%。
澳大利亚人的整体生活节奏悠闲,福利制度良好,国民素质较高。著名的澳大利亚人有现代制冷之父
詹姆斯·哈里森,1996年诺贝尔生理学及医学奖获得者多尔蒂,2015年发明WI-FI的奥沙利文等。
土著居民
简介
澳大利亚人总人口有16万多人(1978)。属尼格罗-澳大利亚人种,形象特征:肤色棕黑,鼻翼宽扁,眉脊明显,颌部突出,发型卷曲,或呈波状,祖先来自非洲或南亚。
历史
新南威尔士州西部发现的古人类化石(据碳素测定距今2.6万年,出土石器尚早1万多年),说明早在4万年前这里已有原始人类居住。从土著居民的体质特征来看,与南印度达罗毗荼人种类型和维达类型均有相似之处。其祖先最早可能住在南亚,后来途经中南半岛、马来半岛,逐渐迁至
澳大利亚。1788年澳大利亚人侵入前,澳大利亚居民约有30万人,分为阿兰达、卡米拉罗伊、库尔奈等500多个部落,讲500多种语言,无文字。1788年澳大利亚开始在这里建立地,澳大利亚居民逐步被赶到中部沙漠和半沙漠地区,或被圈入保留地,并大量遭到屠杀或死于传染病,到1944年人口锐减至7万多人。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进步舆论强烈要求改善澳大利亚居民的悲惨处境,迫使政府作了某些改进,澳大利亚居民的人口有所回升。1967年经全国公民投票,改变了宪法中歧视
土著居民的条款。1972年成立土著居民事务部,承认土著居民对部分土地的所有权,并准备逐步归还其土地。土著居民只有少数同化于白人社会,部分在牧场或其他企业从事劳动,其余仍在部落辖区内过游猎生活。有的仍用石、贝、骨、木等制作工具。
传统
Boomerang(
回旋镖)为其独特武器,系用新月形坚硬曲木制成,熟练猎手掷出,能准确击中
鸟纲或小兽;如不中的,仍可返回原处。男子主要以狩猎为业,捕猎
袋鼠、
非洲鸵鸟、
负鼠等。居住海滨的,还
捕食鱼类。
土著居民还知按期收割野生黍类。衣服简单,有的围以袋鼠皮,有的仅在身上涂饰各种颜色。住所通常用树枝搭成窝棚,上面覆盖树皮或涂泥。已有木筏、树皮船和
独木舟。土地为集体财产,工具属个人,猎获物大家分享。部落一般划分为两个半边,即两个氏族。氏族内禁止婚配。有的氏族还划分为2个或4个“婚姻组”,进一步限制近亲通婚。成丁礼(见成年式)普遍存在。男子进入社会必须经历一系列严酷的锻炼和考验,并学习、继承部落的传统知识、道德标准和习俗信仰。盛行图腾崇拜,每个氏族都以某一动物或植物为图腾,相信自己同它具有某种特殊的亲属关系,并作为该氏族的标志。作为本氏族
图腾的动物不能杀害或食用。音乐的典型形式是敲打着节拍歌唱,通常是为舞蹈伴奏。舞蹈一般是集体性的,内容多模仿狩猎活动。木刻画、崖壁画和树皮画均涂以不同颜色,画面多为
几何图形及
袋鼠等动植物的形态。
澳大利亚和
塔斯马尼亚州上的澳大利亚地理人种(Australoidgeographicrace)之总称,其人数在18世纪末欧洲人
殖民期间据认为有30∼100万以上。分属于约500个部落,各有其疆土,各有其语言或方言。由于同欧洲人的接触,澳大利亚原住民民族的传统文化大部产生了深刻变化。
澳大利亚的考古资料证明,人类在该地居住的时间至少有40,000年之久,有些学者认为已有60,000年。现称
原住民民族是在一个或几个时期进入该地的。他们或是从沉入海底的萨湖陆棚(Sahul Shelf)迁来,或是在陆路交通不便时,取道海上乘坐木筏或
独木舟到达的。
一种
澳洲野犬(dingo)在3,000∼4,000年前已出现在
澳大利亚,大约在同时期,原住民开始使用一些小的石片工具。在过去的1,500∼3,000年中,发生了一些其他的重要变化:人口增加了、开辟了新的
栖息地、采用了开发资源的更有效的方法,在广大地区交换物品的活动增加了。
尚不清楚的是进入澳大利亚的大批移民是一次或许多次。西南部发现的
颅骨提出曾有过两种不同的人种,分别来自中国南方和
印度尼西亚,但对这种说法根据许多理由存在著争议。
这些
原住民民族不懂种植,而澳大利亚又无适於他们放牧的牲畜,因之他们只得以采集食物和狩猎为生,同时,他们的活动也要受到淡水水源远近的限制。随著人口的增长,有些部落的支系他迁,另觅水源:当地神话中所说的古代英雄觅水之「路」以及「交易」之途可以说明这些迁徙活动的方向。
婚姻
一个原住民部落或由语言命名的团体由几个地方性
宗族组成,在觅食条件许可时,多可常年聚集一起。每个宗族各有其疆土,宗族成员依男性继承,以水源为中心而居住。水源则为宗族远祖最初定居之所,而且人们相信,水源还是宗族中早期成员的灵魂逗留之地,灵魂在那里等待转世或再转世。宗族分支所建第二个
聚落的奠基人及其子孙,永远是第一聚落及其子孙的亲族,不管地点、时间以及风习上相差有多么遥远。画定人与人亲属关系的一套方法确定彼此之间相互行为的模式,其根据有4种:1.如有旁系亲属关系,则以公认的间接血缘关系为准;2.依据明显的辈分;3.依据个人在
宗族以内的地位;4.依靠礼仪宗教方面的联系。
在
澳大利亚的大部地区,
原住民民族之间的亲属关系都分为二、四或八个宗族,彼此按照婚姻关系及继承制度而有所关联,而且在一般情况下都实行族外婚制。
宗族
原住民民族因所处地区不同而将一年分为5个或8个季节,画分标准是根据可以正常期待的气候条件和可以获得的食物之种类。他们面对乾旱和饥荒重复出现的年景,也只是把自然物种和降雨视作社会道德秩序之一部,从而对自然顶礼膜拜以求保护。
一个传统「部落」中所属的每个
宗族不仅包括男人和妇女,也包括几个物种,因之人与物都是亲属关系。宗族即以一个物种命名,物种即成为全族之图腾。此外,男人被画入若干住所之中,掌管
中国神话、祭祀仪式、祭祀地点以及与某些自然物种和前辈英雄人物有关的各种标志。通过宗教仪式的活动场面,可以收到「古往今来,生生不已」的效果,物种和人的生命,均可得到保持。神话和宗教仪式构成梦想期之全部内容,表明生命常存,不受时、空之限制。只有年长者才拥有梦想期的全部知识,因而他们是举行宗教仪式的权威,也是社会行为规范的宗师。
神话与宗教仪式可用艺术、诗歌、音乐及舞蹈等形式予以表现出来。神话多以吟唱赞颂的方式保存下来,语词富有诗意,结构具有节奏感,而所用语言和音乐又颇为复杂难辨。圣物乃至诸如飞标(
回旋镖)之类的武器,均涂以彩饰,雕以花纹,以表示神话之内容,而神话也是被「吟唱到」这类器物中的。举行仪式时,歌者、舞者要著彩纹身,而神话图案则彩绘或雕刻於石上、树上和地上,同时彩绘及雕刻本身也是宗教仪式。有时彩绘仅为赏心悦目而施,歌舞则在社交夜宴及秘密场地举行。各个地区都拥有自己的艺术和音乐学校,而圣物或武器的形制和装饰也因地区而异。有些主要宗教的祭祀仪式和崇拜内容也有地区差别。
外界接触
澳大利亚
原住民民族与欧洲人的接触,始於19世纪的血腥的「武力安抚」直至今天的都市的同化,都彻底改变了其原始的原住民文化。为防止人们所认为的原住民民族解体的可能性,
澳大利亚政府於1920年代之末和30年代之初为原住民民族建置了若干保留地。可是,没有一个原住民有生以来从未与澳大利亚现代社会接触过,现在,他们都是澳大利亚公民了。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後,澳大利亚南部曾出现更多的有明显t的原住民民族集团。这些人坚持统令,反对同化,也就是说,保持
原住民民族的本来面目,以之作为一种独特的身分标志而与其他澳大利亚人区别开来。在北部,焦点曾集中在土地的所有权及支配权这些问题上,包括在原住民民族保留地上矿山开采项目中的土地价格之补偿(不仅仅是使用费)以及物产收益之分享等等。
根据1986年6月人口调查的结果,
澳大利亚原住民民族已不足228,000人,是现代澳大利亚全人口的2%弱。原住民民族人数锐减之原因不外流离失所、贫困、文化传统中断和疾病。原住民的失业率是澳大利亚全国平均失业率的6倍多,而原住民的
平均工资却是全国平均工资的一半。参阅澳大利亚(Australia)条。
英裔
简介
(Anglo-Australians,旧译盎格鲁-澳大利亚人)。澳大利亚人口占多数的民族。约1170万人(1978),占全国人口的82%。属欧罗巴人种,通用英语文,属印欧语系日耳曼语族。多数信
基督教,部分信
天主教。主要由
英国和
爱尔兰移民的后裔结合而成。86%为城市居民,文化程度较高。经济以牧业、农业为主,盛产羊毛、肉类、奶制品和小麦。
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工矿业有显著发展,铝土、铁、铅、等产量居世界前列,钢铁、机械、化工、纺织、食品等工业发展迅速。
澳大利亚原为澳大利亚土著居民的故乡。1788年首批迁入澳大利亚的欧洲人只有1000多,至1820年达2万多人。其中主要是流放犯,后来,由于饲养美利奴羊成功和发现金矿,引来大批志愿移民,至1850年达18.5万,大大超过当时流放犯(14.5万)的人数。这时,由于人民群众的斗争,迫使殖民当局于1850年、1868年在东澳大利亚、西澳大利亚各殖民地彻底废除流放制度。1901年,当6个殖民地结合为联邦宣布独立时,人口已达380万。
组成
其中以
英格兰人(53%)、爱尔兰人(23%)和
苏格兰人(13%)为主,他们相互结合,并不断同化和吸收
欧洲其他国家的移民,于20世纪初形成为统一的现代民族。但原属不同来源的人们,仍不同程度地保持着各自的文化和生活特点。同时,还有很大一部分欧洲新来移民未被同化,他们自称为英格兰人(80万)、苏格兰人(22万)、爱尔兰人(7万)、威尔士人(2.5万)、意大利人(30万)、希腊人(17万)、
斯拉夫人(13万)等。另有18万多英裔
澳大利亚人分布在
新西兰、
英国、
美国和
巴布亚新几内亚。
联邦居民
习俗与礼节
澳大利亚95%的居民是英国和其它
欧洲国家移民的后裔,华裔和华侨约20万,98%的居民信奉
基督教,其余信奉
犹太教、佛教和
伊斯兰教。澳大利亚人办事认真爽快,喜欢直截了当,待人诚恳,热情,见面时喜欢热烈
握手,称呼名字。乐于结交朋友,即使是陌生人,也一见如故。他们崇尚友善,并谦逊礼让,重视公共道德,组织纪律强,时间观念强,赴约准时并珍惜时间。女性比较保守,接触时要谨慎。做客可以赠送
葡萄酒和鲜花。
旅行风俗
澳大利亚的城市都是现代化的城市,由于政府提倡栽花种草和注意保护环境,所以每座城市都建设得象花园一样。有些土著人不愿意住政府提供的住宅,而宁愿住在肮脏不堪的木屋里。澳大利亚人的服饰与西欧人一样,均为西装革履。土著人的服饰也与西欧人一样,所不同的是他们的衣服很少洗,显得很脏。还有的土著人赤身裸体,或在腰间扎一块布遮盖。有的佩带臂环、项圈、前额和骨制鼻针。节日时,他们还在身上涂上各种颜色。澳大利亚人一般喜欢吃牛、羊肉、鸡、鸭、蛋、野味等。菜要清淡,讲究花样,不吃辣,对中国菜颇感兴趣。爱吃各种煎蛋、炒蛋、冷盘、火腿、虾、鱼、西红柿等。
西餐喜欢吃奶油烤鱼、炸大虾、什锦拼盘、烤西红柿等。
禁忌和礼仪
澳大利亚人很讲究礼貌,在公共场合从来不大声喧哗。在银行、邮局、公共汽车站等公共场所,都是耐心等待,秩序井然。握手是一种相互打招呼的方式,拥抱亲吻的情况罕见。澳大利亚社会上同
英国一样有“妇女优先”的习惯;他们非常注重公共场所的仪表,男子大多数不留胡须,出席正式场合时西装革履,女性是西服上衣西服裙。澳大利亚人的时间观念很强,约会必须事先联系并准时赴约,最合适的礼物是给女主人带上一束鲜花,也可以给男主人送一瓶
葡萄酒。
澳大利亚人待人接物都很随和。
澳大利亚人的饮食习惯、口味和英国人差不多。菜清淡、不吃辣。
家常菜有
煎蛋、炒蛋、火腿、
脆皮鸡、
油爆虾、糖醋鱼、
爆鱼、牛肉等。当地的名菜是野牛排。澳大利亚人食量比较大,啤酒是最受欢迎的饮料,其中
达尔文城的居民以喝啤酒闻名。
往往是邀请友人一同外出游玩,他们认为这是密切双边关第的捷径之一。所以如果拒绝的话,会被他们理解成不给面子。
澳大利亚的
基督教徒有“周日作礼拜”的习惯。他们的这种作法“雷打不动”,所以要避免在这天和他们邀约。
在
澳大利亚人眼里,兔子是一种不吉利的动物。他们认为,碰到了兔子,可能是厄运将临的预兆。
澳大利亚人喜欢体育活动,游泳和日光浴是人们的僻好,如果有谁不会游泳,还会成为众人嘲讽的对象。
和澳大利亚人谈论跑马,是非常受欢迎的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