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学辑要》是
日本医家
丹波元简所著的一部3卷本脉学著作。卷一总论阐述脉学理论,卷二引述二十八脉体象、主病,汇集众家之精华,卷三列述妇人脉、小儿脉及诸怪脉。本书辑录古今脉学论述,集众家之长于一炉,抒发己见,总结了日本宽政以前的脉学经验,创新和发展了脉学理论,是学习和研究脉学的重要参考书。
《脉学辑要》成书于日本封建社会晚期的
江户时代,这一时期日本
资本主义不断发展,商品经济时代逐渐形成,以
大阪、江户为中心的商业繁荣,交通运输的发展促进了文化交流。在
意识形态方面,朱子学被奉为“正学”,儒学在日本社会意识形态和思想领域占据主导地位。科学文化方面,医学是最活跃的领域,受到知识分子的普遍关注。中国的古医籍、医家著述、中药材的传播对
日本医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丹波元简在序言中提到,医士们在诊病时,对脉象的识别往往不足,这促使他著书立说。
陈存仁编校本指出,脉学是诊家之大经大法,但历代医家对此的论述散漫无纪,元简的著作旨在条列先辈精英,附录己所识别,汇众说之粹,使脉学研究得以深入。
现存版本包括日本宽政七年乙卯(1795)江户万堂刊本聿修堂藏板影印本、清
光绪十年甲申(1884)
杨守敬据日本文化三年至天保十年刻本所撰的《
聿修堂医学丛书》飞青阁藏板、清光绪十二年丙戌(1886)李氏
潘世恩校刊本、清光绪二十三年丁酉(1897)文芳堂藏板、清光绪三十年甲辰(1904)文汇堂新刊本、1935年上海中医书局皇汉医学编译社《聿修堂丛书》铅印本。
《脉学辑要》分为上中下三卷,卷上总论阐述脉学理论;卷中引述二十八脉体象、主病,汇众说之精华;卷下列述妇人脉、小儿脉及诸怪脉。在对医学史上有关脉学的资料进行认真鉴别和整理的基础上,书中先列各医家原文,每条注文为作者对诸家之文细加钻研“虚心夷考,衡别是非”,删繁节要,融会贯通。条文之下,附作者按语,论述精辟。是书辑诸家脉学之精义,并附录家传及个人心得,简要切用,颇有价值。
本书所含内容,虽可谓述而不作,然其检选之功,亦非等闲之力。上至《
难经》,下逮明清诸大家脉学,若
王叔和《
脉经》、
孙思邈《千金翼》、
陈无择《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滑寿《
诊家枢要》、
张景岳《
脉神章》、
何梦瑶《
医碥》等,诚可谓辑古今脉学之论于一,集众家之长于一炉,其对古今脉学绝不是不加分析的罗列,而是能驳误纠讹,分明泾渭,经过“损众贤之砂砾,掇群才之翠羽”的科学的“扬弃”和创造性的劳动,发前人所未发。
本书学术特色主要包括:第一,广泛引进
清代朴学的理论和方法,文医结合。清代乾嘉时期朴学兴起,考据之风盛行。医学界运用考据方法校勘文字、分析音韵、考证训,深入研究医经,突破了前人注释局限,探索原著,阐发本义,取得较大成果。此风传入
日本后,各地文运大兴,风靡日本儒医两界。
江户城儒家山本北山、大田锦城、龟田鹏斋等建立了日本考证学派,作为山本北山学生的
丹波元简亦深受
儒家思想的熏陶,在儒家重现实、重人文传统的影响下,丹波元简重视清儒与医家著作的研究,其兼通医儒,上承家学,旁通中国经史小学,秉承清儒的治学态度,借鉴清儒的治学方法,参考、引用中国历代医家的研究成果,研治古医籍力求客观现实,具有较多的科学精神与创造性。《脉学辑要》中广收
王叔和等医家的脉学论述,既娴熟运用中日两国的字书,又参稽相关的医籍文献材料,持之以医理,徵之以事实,旁征博引,穷委源竟,廓清了一批聚讼纷纭的问题,或者为最终解决某些难题开辟了道路。尊清儒“孤证不立”、“无徵不信”之原则,
丹波元简按语时引证古代医史资料,皆有充分旁证。
陈存仁言其“严谨之逻辑,…其所撰著必有足以启导吾人研究方法与趣味者。” 第二,反映了
日本宽政以前脉学理论的新成就。《脉学辑要》中收录了大量医家的脉学理论,从中可以看出各时期各医家对脉学均有各自的独到见解,有关脉学的理论也有不断地发展,其对各医家的脉学理论进行了广泛的择取,对脉学的发展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并小心求证,大胆创新,抒发己见,对脉学理论的认识更加深入,总结了宽政以前的脉学经验,对脉学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丹波元简,日本著名汉医学家,丹波家族移日之第三十六代,生于1755年,卒于1810年。字廉夫,号桂山、栎窗,中名刘桂山,法号本觉文懿孝宪居士。他博览群书,对中医经典著作熟读心传,对经史子集多有涉猎,医文皆精。元简自幼随父元德学医,同时师事儒学大师学习儒家经学,对医学书籍和重要文献资料进行了校对和考证整理,成为
日本江户城中期考据学派的代表人物。他一生医著丰富,对中医典籍的传承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为后世的汉方医学界留下了宝贵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