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计”最早源自《
南齐书》卷二十六《王敬则》,后经叔和整理成书。金蝉脱壳(qiào)属“三十六计”中的一计,本意为蝉变为成虫时,要脱去幼虫的壳。比喻只留下表面现象,实际已脱身逃走使对方不能及时发觉。
金蝉脱壳作为一种智谋,是在敌强我弱或敌众我寡时,用以自保的策略,是三十六计“走为上计”的一种,也是伪装术中的一种,常用于危急存亡时从险中脱身。金蝉脱壳是一个险计,在使用本计时需要掌握好时机,根据所处的环境和面对的敌人不同,金蝉脱壳计的用法亦不相同。
金蝉脱壳计影响范围早已超越了军事领域,广泛地运用在经济、生活、外交等各个领域之内,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历史出处
《三十六计》一书,是叔和在成都一个冷摊上无意中发现一本土纸印的小册子经整理译注而成,作者及成年代目前尚不可考。书中“三十六计”最早见于《南齐书》卷二十六《王敬则》中:“檀公三十六策,走是上计,汝文子唯应急走耳。”《三十六计》深刻全面地总结了古往今来在军事斗争中各家施谋用计的历史经验,虽然只有三十六计,但每计都包含十分丰富的内涵,并且各计之间变化无穷,可以借此推演出更多更奇的秘计。《三十六计》全书按计名排列,分为六个套计,每个套计又包含六个具体的计谋,金蝉脱壳属套计混战计中的一计。
释义
原文
存其形,完其势;友不疑,敌不动。而止,蛊。
译文
保持阵地的原形,进一步完备继续战斗的各种态势;使友军不产生怀疑,敌人也不敢贸然进犯。在敌人迷惑不解时,谨慎地实行主力转移,即可脱离险境。这是盅卦原理的演用。
注释
①存其形:保持阵地的原形。
②完其势:进一步完备继续战斗的各种态势。
③疑:怀疑。
④动:这里指“进犯”。
⑤巽而止,蛊:语出《易经·蛊卦》。蛊:卦名。本卦为异卦相叠(巽下艮上)。本卦上卦为艮为山为刚,为阳卦;巽为风为柔为阴势,故“蛊”的卦象是“刚上柔下”。盅卦曰:“蛊,刚上而柔下,巽而止,蛊。”意即高山在上,风行于山下,谦逊而沉静,事可顺当。又,艮在上卦,为静;巽为下卦,为谦逊,故说“谦虚沉静”“弘大通秦”是天下大治之象。此计引“巽而止,蛊”,其意是我暗中谨慎地实行主力转移,稳住敌人,另外则趁敌人不惊疑之际脱离险境,就可安然躲过战乱之危。蛊:意为事顺。
⑥
檀道济:
刘宋名将。高平金乡(今山东金乡)人,世居
京口区(今江苏镇江)。
东晋末随
宋武帝伐
后秦,后又率兵伐
北魏。善用兵,
刘义隆时,王室忌其兵权太重,杀之。
按语
共友击敌,坐观其势。倘另有一敌,则须去而存势。则金蝉脱壳者,非徒走也,盖为分身之法也。故大军转动,而旌旗金鼓俨然原阵,使敌不敢动,友不生疑,待已摧他敌而返,而友敌始知,或犹且不知。然则金蝉脱壳者,在对敌之际,而抽精锐以袭别阵也。如:诸葛亮病卒于军,
司马懿追焉。
姜维令仪反旗鸣鼓,若向懿者,懿退,于是仪结营而去(《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檀道济被围,乃命军士悉甲,身白服,乘舆徐出外围。魏惧有伏,不敢逼,乃归(《南史·檀道济列传》)。
按语译文
与盟军联合抗击敌人时,首先要静观敌友我三方的态势。如果还存在另一股敌人,就要离开这里,但要保持原来的阵势。所谓“金蝉脱壳”,并不是一走了之,而是分身之术。所以,我军转移主力时,依然要像在原阵地一样,旌旗招展,金鼓喧天,使敌人不敢轻举妄动,友军也对我不生疑心,等到已经消灭了别处的敌人返回来时,友军和敌军才发觉,或者仍然没有发觉。所谓“金蝉脱壳”就是在对敌作战时,暗中抽调精锐的主力去袭击别处敌人的军阵。例如:三国时
诸葛亮北伐,病死军中,
司马懿率魏军趁机追击。当蜀将
姜维命令
杨仪把旌旗指向魏军时,司马懿怕中计而退兵,于是杨仪也才收兵回营(《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南北朝时
檀道济被敌人所困,便命令军士全副武装,自己则穿一身白色服装,休闲地坐在车子上,缓缓地走出敌人的包围。
北魏的军队怕有埋伏,不敢逼近,檀道济得以收兵回营(《南史·檀道济传》《
广名将传》)。
解析
形势危急亦或无路可退时可用伪装术求得安全脱险,乘敌人没有察觉的短暂间隙,隐真示假、虚而示实,借此迷惑敌人,则可脱离险境。
(1)原来的
阵形。原来同敌人对抗时的阵形,已为敌人所司空见惯。敌人对原来的阵形已有一定的控制权,只要该阵形不变,他们一般不会再变换对付我们的策略。我们可以利用这个特点,把敌人的注意力集中在不变的阵势上,我们则可暗中撤走。
(2)虚张的声势。只要我们还有一定的力量,即使敌人处于优势地位,也不敢轻易地同我们进行最后的决战。所以我们可以采用虚张声势的办法,故意装出比较强大,若无其事的样子来使敌人不辨虚实,我们则可利用敌人犹豫迟疑的时间和条件及时脱离险境。
(3)巧妙的伪装。伪装是迷惑敌人视听有效办法之一,或者将伪装成无;或者将伪装成有;或者将此伪装成彼;或者将彼伪装成此。总之目的都是将敌人的注意力引到伪装的事物上来,而放松了对我们的围攻或监视,我们就可以借机脱身。
(4)必要的利益。在情况十分危急的时候,我们可以主动抛给敌人一些足以暂时吸引他们的利益,让这些利益把敌人引开,因而放松对我们的威逼。这种方法同抛砖引玉一样,都是“利而诱之”,但抛砖引玉一般是把敌人引来,而此法则是把敌人引开。
(5)假意的屈从。有很多小动物,在被敌人追逼得无路可逃,情急无奈的危急时刻,常常会倒地装死,当敌人以为猎物已经到手,放松了看管时,它便借机逃之夭夭。我们在走投无路的时候,也可以立即停住逃跑的步伐,变真正的撤退为假意的屈从,寻找机会溜之乎也。
(6)赚价的信物。给敌人留下一定的信物,让敌人觉得我们比较可靠,或者认为已经掌握了控制我们的权柄,便会放心大胆地放纵我们离开,我们则可放弃信物,永远逃走,不再返回。虽然损失了信物,但却换取了生存的机会。
(1)摆脱。在陷入困境或被人牵制,束缚的时候,明里给敌人一种仍在原地,仍为原形的假象,在暗地里却偷偷地转移,这种转移的全部过程都是在神不知鬼不觉中进行的,它成功的可能性较大,所付出的代价也较小,但需要十分秘密,稍有不慎则可能前功尽弃。
(2)逃脱。即竭尽全力,拼命逃跑,以高于敌人追赶的速度跳离险境,这种脱壳之法需要有极高的速度,不然很难摆脱敌人的追击。这种方法的危险性也很大,消耗也很大,所以不能持久。
(3)甩脱。即把敌人引到另外的方向,使之误入歧途,进而甩开敌人,把敌人引到另外方向去,可以用利而诱之之法,也可以用“声东击西”之法。如果能把敌人甩开,我们可从容离开,这样就相对安全了。
(4)挣脱。如果已被敌人捉住,就需要挣脱了,所谓挣脱就是宁可把被敌人扯住的衣服撕破或者被敌人抓住的手臂折断,也要拼命挣开,这是宁可拼个鱼死网破,也绝不屈服,绝不受辱的精神爆发。
(5)开脱。受人责难或被栽赃陷害时,一般采用矢口否认或反戈一击等手段来解除自己的罪责,有时也可在无关痛痒的方面主动交待,以转移视线。另外销毁证据,不使对方抓住把柄,也是开脱的一种方法。
(6)超脱。即离开原来的身分,地位,而突然更换一个面目和角度,反过来以身居事外的姿态脱离原来的困境,这是一种积极主动跳出是非之地的方法。
用计
方法
金蝉脱壳形式多样,主要围绕如何逃脱困境而被选用。主体要摆脱对手的控制,又不能让对方察觉,这便是实施的关键。从《控制学》观点来看,失控者要控制受控者,必须抵御各种干扰信号的影响。而金蝉脱壳的实施者,恰恰利用自己制造的各种干扰信号,使对方难以甄别,从而摆脱自己被包围、被监禁、甚至被追杀的受控地位。根据不同环境、条件、对象,实施者可选用适宜的“脱身”方法,其中最常见的有三种:
一为“掩饰法”。由于主体力量较弱小,不具备抗衡力量,只得避开锋芒,以真作假,或以假迷真,造成真假难辨,求得脱身方法。
案例一:
袁世凯复辟前,把一贯反对帝制的
云南省督军
蔡锷及其家人诱到北京,然后派数十名密探加以软禁。蔡与妻子在房内密谋,故意制造一桩家庭纠纷,使得老母连夜带着儿媳妇跑回
湖南省老家。与此同时,蔡锷还与名妓小凤仙相恋,公开宣扬儿女私情,使袁世凯放松对他的警惕。不久蔡锷得了喉病,向袁请假去
天津医院治疗,袁派人随往跟踪,每天去医院查阅病情。几天后,蔡锷乘监视疏忽,化装成
日本人,从后门溜出,乘日本船逃离天津,转道返回云南,举起讨袁义旗。
案例二:明朝时,兵部
主事王守仁上奏武宗,直言宦官
刘瑾罪状,触怒了皇帝,被贬往
贵州省戍边。王阳明走到浙江钱塘附近,忽听随从向他告密说,刘瑾已派人追来,要在半路将
他杀死。第二天,随从发现王已失踪,枕边留下一份“投江绝命书”,便认定王阳明已经投江而死。追到江边,见水面浮着冠履,捞起一看,果真是王之遗物,不禁放声痛哭。此事传到京城,刘瑾听说王已死,便停止了刺杀行动。这正是王阳明故意制造投江假象,偷偷换上道袍,跑到
武夷山藏匿起来。
二为“替身法”。由于主体一时无法造假掩饰自己,只得借助第三者,找替身替代。对手误以为眼前替身,就是他的追缉目标,被追缉主体却乘其不备,溜之大吉。
案例一:
楚汉战争时,
刘邦被
项羽围在阳荣,内无军粮,外无援兵,情势十分危急。谋臣
陈平让外貌酷似刘邦的武将
纪信,假扮刘邦,驱车去楚营投降,待项羽发觉时,刘邦已率领文武百官,轻骑衔枚从西门逃跑了。
案例二:
春秋时,
楚平王偷娶
太子建的媳妇孟萦,遭忠臣
伍奢反对。伍奢及其长子
伍尚被杀,次子
伍子胥星夜出逃,躲在朋友
东皋公家里。他忧虑万分,一夜白了须发,像换了个人似的。东皋公见状心生一计,约来长得像伍子胥的好友皇甫钠,叫他打扮成伍子胥样子。伍子胥换成仆人装束,三人混入人群来到昭关城门。门吏对照画像,把皇甫钠当作伍子胥抓了起来。伍子胥趁门吏放松警惕时机,乘机混出昭关。
三为“分身法”。行动时,依靠敏捷果断,表面上保留原状不变,暗中巧妙脱身。正如古代兵书上的八字箴言:“静如处子,动如脱兔。”要把握静与动的时机,让对方误认为自己仍停留在原处,因而不敢轻举妄动。
案例:三国时,魏军分三路进攻
蜀汉,
钟会的十万主力在天险剑阁处受阻,进退维谷。主帅
司马昭欲撤兵,魏将
邓艾提出金蝉脱壳,奇袭蜀军腹心的计谋。要求剑阁前魏军,静止不动,维持原状以吸引蜀军注意。他暗中精选一万魏军连夜急行,通过无人山地,到了马阁山,用毡毯裹身沿陡壁滚下山去。蒙在鼓里的蜀军以为魏军从天而降只得不战而降。
运用
相关故事
军事谋略
死诸葛走生仲达
三国时期,
诸葛亮六次攻打中原,但都没有成功。在最后一次进攻中原时,他因为过度劳累,病情加重,不幸病死于军中。为了不使蜀军在退回
汉中市的路上遭受损失,诸葛亮在临终前偷偷告诉
姜维安全退兵的办法。姜维听从诸葛亮的吩咐,在诸葛亮死后,对外严密封锁诸葛亮去世的消息。他带着诸葛亮的灵柩,秘密率领军队开始撤退。当时,与蜀军作战的敌人是
魏国军队,魏军首领
司马懿派军队跟踪蜀军,发现蜀军撤退的迹象,便派军队迅速追击。在这之前,姜维命令工匠模仿
诸葛亮的样子,雕了一个木头人,木头人手里也拿着羽毛扇,稳稳地坐在车上。路上,姜维又派部下
杨仪率领部分人马大张旗鼓,假装向魏军发动进攻。魏军远远地望着蜀军,走得非常整齐,而且大张旗鼓,又见坐在车中的诸葛亮指挥若定,不知道蜀军又要耍什么花招,因而不敢轻举妄动。司马懿一向知道诸葛亮“诡计多端”,非常怀疑这次退兵又是一个诱敌之计,于是命令军队往后撤退,静静观察蜀军的动向。
姜维马上趁
司马懿退兵的大好时机,指挥主力军队,迅速转移,安全撤回到
汉中市。等司马懿得知
诸葛亮已经去世后,想再进兵追击蜀军时,已经来不及了。
悬羊击鼓
南宋时期,金兵屡犯中原。公元1206年,南宋对当时处于内忧外患的
金朝发动了一场大规模的北伐之战。宋将
毕再遇与金军对垒,打了几次胜仗。金兵又调集数万精锐骑兵,要与宋军决战。此时,宋军只有几千人马,如果与金军决战,必败无疑。毕再遇为了保存实力,准备暂时撤退。金军已经兵临城下,如果知道宋军撤退,肯定会追杀。那样,宋军一定损失惨重。毕再遇苦苦思索如何蒙蔽金兵,转移部队。这时,只听帐外马蹄声响,毕再遇受到启发,计上心来。他暗中做好撤退部署,当天半夜时分,下令兵士擂响战鼓,金军听见鼓响,以为宋军趁夜劫营,急忙集合部队,准备迎战。哪知只听见宋营战鼓隆隆,却不见一个宋兵出城。宋军连续不断地击鼓,搅得金兵整夜不得休息。金军的头领似有所悟:原来宋军采用疲兵之计,用战鼓搅得我们不得安宁。自此以后,我再也不会上你的当。宋营的鼓声连续响了两天两夜,金兵根本不予理会。到了第三天,金兵发现,宋营的鼓声逐渐微弱,金军首领断定宋军已经疲惫,就派军分几路包抄,小心翼翼靠近宋营,见宋营毫无反应。金军首领一声令下,金兵蜂拥而上,冲进宋营,这才发现宋军已经全部撤离了。
原来,毕再遇命令兵士将数十只羊捆好后腿绑在树上,使羊倒悬,又在羊腿下放了几十面鼓,羊的前腿拼命蹬踢,鼓声隆隆不断。毕再遇巧用“悬羊击鼓”的计策迷惑了敌军,使宋军有充足的时间安全转移。
吕布设计逃出虎口
吕布被
李傕,
郭汜打败之后,打算投奔
袁术,但袁术拒绝接纳。吕布只好投奔与
董卓有宿怨的袁绍,由于他在袁绍面前自恃骁勇,引起了袁绍的不满,准备找机会除掉吕布这个心腹大患,这一打算被吕布发现,为了躲避杀身之祸,便向袁绍请求离开
河北省。在起程那天,派了三十名伪装成护卫的刺客跟随吕布,名为护送,实则寻找机会干掉吕布。吕布也深知自己处境的危险。这天晚上,他们在野外宿营,吕布让袁绍派来的三十名随从住在帐蓬附近,让自己的一个亲信在帐蓬中鼓瑟,因为瑟声不断,所以大家都认为吕布仍在帐内,吕布就利用这个机会,人不知、鬼不觉地偷偷地脱身逃走。三更过后,瑟声停止,刺客们悄悄地拥进帐内,不问青红皂白朝床上一阵猛砍,发现情况不对,点起灯来才发现吕布早已不知去向。在这里吕布为了摆脱袁绍派来的刺客的谋害,便以鼓瑟做为巧妙的伪装,转移敌人的视线,借机脱身而去。由于吕布行动迅速而隐蔽,善于伪装,所以使得敌人在闯入帐中的时候,还没有发现吕布已经逃走。
伪装使列宁墓无损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
德国曾一度袭炸
莫斯科。
苏联红军最高指挥部命令用一切办法保障列宁墓和
克里姆林宫的绝对安全。通过反复研究,最后决定根据画家和建筑学家的意见,对列宁墓进行伪装。在很短的时间里,人们就准备了1500块伪装布,并在两三天内缝制成房屋的样子。画家们在一排排布房子上画了门窗。然后把这些伪装布覆盖在克里姆林宫和列宁墓地区,伪装成一片普通的房屋,在莫斯科河上的舰船上也都覆盖了画有门窗和树林的
伪装网。苏军飞行员在空中进行了实地观察后说:整个
红场地区,在空中看起来就像是普通街道。1941年7月,
德军飞机飞临
莫斯科上空。
克里姆林宫附近落下了15枚炸弹,并遭到数千发子弹的扫射,但同一地区的列宁墓安然无损。
人生智谋
王守仁遗诗避祸
朱厚照正德年间,宦官
刘瑾专权,内害忠良,外欺庶民,朝中大臣多敢怒不敢言。
御史戴铣看不惯刘谨为非作歹的行径,上书弹劾刘谨,但遭刘谨的反诬陷,削官为民,发配边疆,兵部
主事王守仁忿忿不平,上书为戴铣求情。谁知奏折被刘瑾截获,王守仁被杖刑50大板,贬为贵州龙场驿丞。龙场驿离京师有万里之遥,是荒凉不堪、人少山多的地方。王守仁行至钱塘时,忽然他的仆人向他告密,说刘瑾仍不甘心,又派刺客在半路劫杀他。王守仁却不以为然地说:“不必过虑,我想刘瑾不会这样做。”他嘴里虽然这么说,心里早有了另一番打算。
翌日,仆人起床后发现王守仁失踪,在枕边有一首绝命诗:“百年臣子悲何极,夜夜江涛泣子胥。”仆人猜到主人一定投江了。待赶到江边,只见江水上浮着冠履,捞起一看果然是王守仁的东西。因此,远近的人都知道王守仁投江自尽了。追杀王守仁的刺客听到这个消息后也信以为真,便拿着王守仁的冠履回京复命去了。原来,这是王守仁的“金蝉脱壳”之计。他巧设疑阵,掩人耳目,使人们相信他已投入江而死。正当他的好友在江边祭奠他的时候,他却换上道袍,藏身于五夷山中。
商战谋略
波音公司摆脱单一生产桎梏
波音公司建于20世纪初,是以制造家具发展起来的,而后转向专门生产军用品。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波音公司生产的C型
水上飞机颇得
美国海军的青睐,波音也在美国飞机制造业中担当起一个重要的角色。然而,好景不长,两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军方取消了尚未交货的全部订单,整个美国飞机制造业陷于瘫痪状态。波音也不例外,陷人了“死亡飞行”中。威廉·波音并没有因此垂头丧气,而是进行了深刻的反思。造成“死亡飞行”的原因虽然有形势大变的因素,但也是由于自己过分依赖军方的结果。亡羊补牢,为时未晚,他果断地调整经营方向并采取了相应的措施:波音一方面继续保持和军方的联系,随时了解
军用飞机发展的趋势、军方的要求,以便加以满足。这样军方不会介意,一旦有机会,其他飞机制造商难以乘虚而入。一方面考虑到军方暂不会有新的订货,完全可以抽出主要的人力财力,开发民用商业飞机。为了保证这一策略的顺利实施,还必须吸收、培养人才。
从这以后,波音公司注意吸引和培养人才,并授予他们充分的权力,把主要的力量投人民用飞机的研制,从单一生产军用飞机的旧壳里脱颖而出。战后经济的复苏刺激了对民用飞机的需要,波音公司推出的40型商用运输机以及
波音707、727客机正好满足了市场的需要,从而冲出了“死亡飞行”。以后又陆续推出了
波音737、747、757、767、777,同时替陆军、海军、
海军陆战队设计制造了各式教练机、驱逐机、
侦察机、
鱼雷机、巡逻
轰炸机和远程重型轰炸机等,波音公司日益发展壮大起来。波音公司正是采用了“金蝉脱壳”,摆脱单一的军用飞机经营,才得以冲出“死亡飞行”。
蚕丝之战
20世纪30年代,
上海市经营蚕丝的虎林公司面对实力雄厚的日本三井洋行和美国美鹰洋行的联合挑战,一举战胜了对手。有一次虎林公司卖给美鹰洋行2100包柞蚕丝,是抛的空头。美鹰洋行在协约成交后故意捣乱,向各丝栈散布消息,引起很多丝栈同事到虎林公司兜生意。如果这时虎林公司出手买进,必然导致蚕丝市场价位上涨,造成虎林公司大量亏损甚至倒闭;如果不出手买进,虎林公司与美鹰洋行约定的交货日期非常紧迫,贻误了交货日期,后果也不堪设想。面对这种情况虎林公司识破了美鹰洋行的阴谋,不慌不忙,巧施计谋。他们一方面派人佯装准备购丝,以稳住对方,但却不付诸具体行动;另一方面,和
中国银行商妥做国内押汇,然后派人到
东北地区大量收购蚕丝。最后,虎林公司如期交货一举击败了美鹰洋行企图挤垮虎林公司的阴谋。
用典
《西游记》第十二回:御敕垂恩修上刹,金蝉脱壳化西涵。
《西游记》第十五回:致使金蝉重脱壳,故令玄奘再修行。
元·关汉卿《谢天香》第二折:“便使尽些伎俩,千愁断我肚肠,觅不的个金蝉脱壳这一个谎。”
元·无名氏《朱砂担》第一折:“他倒做个金蝉脱壳计去了。”
清·曹雪芹《
全本昆曲《红楼梦》》第二十七回:“如今便赶着躲了,料也躲不及,少不得要使个‘金蝉脱壳’的法子。”
元惠施《幽闺记武同盟》:“曾记得兵书上有个金蝉脱壳之计。”
明·吴承恩《西游记》第二十回:“这个叫做‘金蝉脱壳计’:他将虎皮盖在此,他却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