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画
非“学院”派的画派
儿童画,由表面看来是不讲什么技法的,不讲“画理”、“画法”,逾越了透视、解剖、构图等一般常规,是非“学院”派的画派。在造型上儿童画常常不按物体的实际比例进行描绘,在表现形式方面如造型、色彩构图等也有其自己的特点。
特点
题材
儿童善于表现成人所不易注意的另一个世界这个世界是现实与理想的结合,带有很强的想象成份。他们画自己,而画面上的自己经常出现在想象的特殊环境之中,如与外星人、机器人、拟人化了的小动物们在一起。他们没有去过海底和太空,却爱画海底的世界,喜欢描绘宇宙的世界,在这类画面上,我们看到了未来的希望。儿童画是现实和理想的结合,如有个儿童画的“水果丰收”竟在一棵树上,挂满了硕大的西瓜、苹果葡萄、梨子、山楂果等,尽管与生活相悖近乎荒唐离奇,然而充满了想象力,还带有探索未来的神秘气息。儿童画题材的另一特点是对现实生活作稚气的描绘。儿童们画周围的世界:爸爸、妈妈、踢球、放风筝等,带有很强的主观表现成份。我们在儿童所热衷表现的绘画题材里可以看出,在孩子们的心中,世界是美好的,多彩的。
感情色彩
儿童画在表现形式方面如造型、色彩构图等也有其自己的特点。儿童画好的造型,由于是在自己直观感受的支配下进行的。因此,儿童笔下的形象往往与现实的对象有很大的差距,有时夸张,有时削弱,有时浓烈,有时淡雅。他们不从物体的外貌上追求形体的透视、比例,尽情夸张,却收到意外的效果。儿童画在造型时,还有一些独特的创造。比如人头的仰视是不好画的,这在成人画家处理起来也是感到棘手的,儿童竟以其特殊的方式加以处理。有个5岁的小朋友画看星星的娃娃,把正面的人头反着画,动态感一下就画出来了。儿童的观察力是简单的,他只紧紧地抓住那“动”的特征就行了,别的不去管。抓特征,属于一种整体的观察方法,只有大量去掉非特征性的枝节,才可能从大体上保持住特征,这种从整体观察事物的方法,正是儿童观察事物的突出特点。
神似形似
儿童画在造型上常常不按物体的实际比例进行描绘,儿童由于生理特征关系和知识局限,他们做不到面面俱到,无法分析物体之间的比例关系。儿童画人,头的比例常常很大,而头上的眼睛也很大。因为儿童看人首先吸引他的是人的头部,在头部上又总是人的眼睛。一个婴儿,当妈妈俯身去抱他的时候,他总是紧紧地盯着妈妈的眼睛,而当他能拿起笔来作画的时候,这种观察方法就从画面上反映出来了。儿童处于发育生长阶段,他们幼小的手缺少强健的肌肉,没法很有控制力的去描绘对象。然而他们又力图控制自己,使笔下的线条自然形成一些有抑扬顿挫的偶然效果及独特的稚趣,讲神似不求形似,使人看后叹为观止。
色彩特征
儿童对色彩的认识是单纯的,他们很少注意生活中丰富的多层次的灰色调。在他们的眼里,红的就是红的,绿的就是绿的,蓝的就是蓝的,不会将红色从色性分为冷红和暖红色,这些他们不去考虑的。在表现上,他们还大大夸张其色彩的程度,如蓝色的海水,他们可以用纯湖蓝色去表现;而太阳,用大红或朱红去表现,他们对色彩的认识十分执着,没有哪一个孩子肯把大公鸡的冠子画成绿色的。于是,儿童在色彩未经调合的情况下,大胆地使用对比色,用纯度较高的原色取得画面响亮的效果,形成粗犷、明快、朴实、热烈的色彩风格。这种天真稚拙的、跳跃的、富有节奏感的色彩,与它的造型特点有机地统一了起来。
绘画语言
儿童的绘画语言,炽热的情感,特殊的魅力影响着画坛的成人。许多画家收藏儿童画、临摹儿童画,学习儿童富于活力的造型方法,学习儿童大胆、直率、朴实地表达主观感受。世界知名的大画家如马蒂斯、巴勃罗·毕加索、克利、齐白石关良等均研究儿童的艺术语言进行艺术创作。现代儿童题材画家李平凡温泉源、陈永镇等人的绘画作品中,都可以看到儿童画对他们的影响。为什么画家到高级阶段转而去向低级阶段学习呢?这就要去研究一下儿童为什么作画,儿童画在绘画艺术中究竟处于什么位置。
绘画并非是所有的人都喜爱的一种艺术表达手段,但几乎所有的儿童都喜欢画画,它是儿童智力发展的某一阶段。七岁以前的儿童语言表达能力有限,书面表达能力更谈不上,而现实世界所给予他们的感情冲动使他们迫不及待地抓起笔来,涂抹他们所看到的一切,于是画起画来。而当他们有了其它的表达能力时,有的人就不再画画了,如上学后的儿童画画的少于学龄前的,中学生少于小学生,大学生更少于中学生了。
儿童作画时并未意识到是为将来打什么绘画基础,而是在借助绘画这一形式表达自己的感情,进行创造。在儿童幼小的心灵里,既有他们还没法理解的各种自然现象,又有他们在现实生活中看到的一切。儿童们从不乱画,即使表面看来最乱糟糟的东西,他也能给你解释出个一、二、三、四来。一个奇怪的几何形体,那也许是他的爸爸;而旁边的三个点,他说那是一支香烟;一条奇怪的线,他说是火车站的长廊。儿童的创作活动同成人的创作活动是一样的,而儿童用稚拙的技法去进行创作。有人认为低龄儿童的绘画纯粹以娱乐为动机,这有些片面性。儿童乐于画画,从中体验到审美快感,但并不以此为动机,儿童的绘画目的着重于表现。
创作
儿童如何能进行创作呢?创作是一种高智能的活动。蔡若虹说:“艺术作品的产生,并不是单独依靠作者具有高深的技术修养,主要依靠作者有一个精神饱满和感情丰富的内心世界。”儿童的内心世界可说是饱满的、丰富的,他们是借自己不成熟的画笔、嗓音、演技在写,在唱,在演奏,在倾吐着自己的内心感受。成人有意识地把生活反映到画面上去,儿童尽管也力图把生活和感情反映到画面上,他却没有意识到自己是在创作。有的儿童小时候画得很好,甚至拿过金牌奖,而长大后绘画技巧却平平,尽管他自己也很努力。而一些小时候默默无闻的孩子,长大后却一鸣惊人当了画家。这问题使许多人困惑不解,以为儿童画有某种骗术,“儿童画是哄人的”。当理解了儿童为什么画画之后,我们就明白了曾拿过金牌的孩子不是退步,而是他们表达能力转移到其他方面去了。儿童画与成人画的关系不是低级和高级的关系,不是一个隶属于另一个基础的关系。儿童画家能否变成成人画家,这要靠儿童自身的艺术素质和在成人的得法培养,个人勤奋又起着重要作用。
如何指导
简介
常有人认为儿童画是绘画的初级阶段,对儿童画横加指责,这不象那也不象,要他们服从严格的基础训练。有的家长让孩子老画一种东西,弄得孩子没法画下去。有的采取“拔苗助长”,效果却适得其反。还有的不让孩子画画,抹杀其创造力,这些都不对。
针对儿童绘画的特点,我们指导儿童画画,
鼓励
因势利导地让儿童进行这一创造,要引导他们仔细地观察事物的特征,启发和保护儿童的想象力。画画是儿童智力发展的某种阶段,对于开发儿童的智力很有益处,不要以为儿童长大后不见得就能成为画家,小时候画画便是多此一举。当儿童画画的时候,他的大脑和手无疑都受到了锻炼,绘画对他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及阅读能力都有很大的帮助。许多学校的老师都反映,爱绘画的学生,一般都思想活跃、思路开阔,逻辑性强,他们不光画画好,其他功课也好,尤其语文表达能力比其他学生好。同时,通过绘画学习与创作的艰苦过程,锻炼了儿童的意志,增强了儿童克服困难的毅力。
年龄阶段
当儿童由幼年时期进入少年时期,有的儿童不再画画,而有的儿童不再满足于幼年期的创造,把目光转向了高一层的技法学习,这样的儿童成年后有可能成为画家,我们不能耽误了人才,要及时发现孩子的倾向,给他们以正确的指导,使之成材。通过儿童的绘画创作活动,能够发展儿童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因此我们应该尊重儿童对美的创造,不要小看了儿童画。
儿童画之乡
睢宁
在中国地图上只是2800多个小圆圈(县及县级行政区域)中的一个。但是,她却孕育了一朵艺术的奇葩,这就是睢宁儿童画。
从1956年萌芽时算起,睢宁儿童画已有15000余幅作品送到70多个国家和地区展出,获国际各类奖项1300多个,包括外务大臣奖和特别金奖在内获金牌223枚。
1996年底,国家文化部命名睢宁县为“儿童画之乡”,这是全国唯一的一个“儿童画之乡”。今年,国家领导人出访时,又将睢宁儿童画作为礼品,多次赠送外国友人和有关国际组织。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创造一方文明。历史上相对贫瘠、现在仍不富裕的这片土地,何以能孕育出这样享誉世界、荣为国礼的艺术品呢?
走进睢宁
下榻国际酒店时,门前广场上的一尊雕塑,首先吸引了我们的视线。这是当地上世纪70年代出土的东汉时期的一件青铜器“铜牛灯”的仿制品。此灯原件现存南京博物院,为国家一级文物。它高26.5厘米、长21厘米,由牛身、灯体、灯盖三部分组合而成。牛的躯体浑圆结实,强壮有力,俯首,耸角,翘尾,虽然双目圆睁,但是神态憨厚可爱。灯由灯座、灯盘、灯罩组成,灯盘与灯罩均可任意转动方向,以调节明暗亮度和照射方向。灯罩顶部为穹窿形盖,内有圆管状烟道连接着牛头上的双角,牛角内空,牛身盛水。点灯时,烟通过牛角入水,进行水解除烟。整座灯的造型新颖,意趣盎然,蕴涵着精湛的铸造工艺及超前的环保意识。
创造
睢宁县,从汉墓、汉画像石,到汉代历史典故,的确让人感到浓重的汉文化氛围。古时睢宁以下邳地域为主。楚汉战争时,双方英才人物皆曾在睢宁相会或留迹。被称为“人杰”的张良,隐居、发迹之地皆在睢宁。刘知远后来封张良于齐,张良不受,说:“始臣起邳州市,与上会留……臣愿封留足矣。”“乃封张良为留侯。”据《史记》注,留城在徐州沛县东南,与睢宁邻近。《史记》中的“桥三进泥中履”的故事,千古传唱,妇孺皆知。这个故事就发生在今天睢宁县古邳镇。当年,灭秦志士黄石公三次约张良圯桥相见,后授张良《六韬》,张良研读后,帮刘邦成就大业
在厚重的历史土壤下,是睢宁悠久的文化和多彩的民间艺术。提起睢宁出土的汉画像石《牛耕图》,当地无人不晓。《牛耕图》以其独特的绘画艺术和精湛的雕刻技巧,与苏州市的园林、南京的明十三陵并称“江苏省三宝”,成为中原地区古代艺术宝库的瑰宝。欧美出版的《中国艺术史》,封面用的就是《牛耕图》。几乎所有的中国艺术史著作中都选了这幅《牛耕图》。收藏它的中国国家博物馆也曾用《牛耕图》做门票图案。《牛耕图》为今人描绘了一幅汉时优美的田园风俗画。作为汉画像石的代表作,它构图饱满,层次分明,雕刻精湛,纹饰华美,其风格古拙凝重,装饰效果突出。到了近代,睢宁县人独创的“蝴蝶画”,曾在巴拿马共和国世界博览会上夺得金质大奖。
一位研究睢宁儿童画的学者说,“但观每一幅,幅幅充天塞地。这难道不是睢宁汉画像石的风格!而这正是此方百姓胸襟博大与充实心态在儿童绘画艺术中的再现。”
绘画题材
睢宁人战天斗地、善于改造自然的举动和业绩,在激发着孩子们的创作热情的同时,也给小作者们提供了许多美丽的绘画题材。国际金奖作品《俺叫沙滩变果园》、《果林深处是我家》等,便是这方面的代表作。
过去经济欠发达、相对闭塞的环境,也激发了儿童们对外面世界的好奇和对美好家园的向往。刚刚出版的《中国睢宁儿童画》一书,收入百幅金奖作品。记者翻阅发现,描写睢宁县家乡美景、果树动物、劳作收获等的作品达91幅。
今年4月,外交部长李部长赠送给澳大利亚外长的睢宁儿童画金奖作品《龙门石窟》(张忠实画9岁)。
闻名原因
睢宁儿童画之所以能闻名世界,最主要原因有三点:一是抓住了地域特色,二是画里有民族的东西,三是画里有农村孩子的质朴。
下邳郡到睢宁,源远流长四千年。纵观睢宁文化发展的历史画卷,其中久负盛名、颇具影响、令人叹为观止的竟然是同一个文化品种,那就是绘画。绘画是睢宁县文化传承与发展的一支动脉。睢宁儿童画也正是汲取了睢宁四千多年丰厚的文化滋养,才能在短短的几十年间迅速而茁壮地成长起来。
目录
概述
特点
题材
感情色彩
神似形似
色彩特征
绘画语言
创作
如何指导
简介
鼓励
年龄阶段
儿童画之乡
睢宁
走进睢宁
创造
绘画题材
闻名原因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