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龙屯堡
贵州省安顺市地标之一
天龙屯堡,位于贵州省西部安顺市平坝区,源于明朝的屯堡文化,具有600年的历史,被称为“明代生活的活化石”。
天龙屯堡,在元代是顺元古驿道上的重要驿站,名称“饭笼驿”。洪武十四年(1381年),朱元璋发动“调北征南”的“平滇之役”,攻下西南后,在贵州通往云南的交通要道上广设屯堡,驻军屯田。后发动“调北填南”大移民,将大量家眷、商贾、工匠、农民迁居贵州,他们与世居当地的百姓共同创造了屯堡文化。屯堡建筑群是为防御敌军而建的“点、线、面”结合的防御体系,包含了民居、碉楼、城墙等在内的军民两用的一系列建筑形式。21世纪初,经商量取天台山的天,龙眼山的龙二字改名为“天龙屯堡”,现称为天龙屯堡古镇。天龙古镇内建设了石铺街道、沈万三故居、演武堂、天龙学堂、综合办公房等旅游设施,初步形成了以后街河、中街构成的约300米的古镇。2024年一季度,天龙屯堡景区共接待游客约10万人次,实现旅游业综合收入约2000万元。
天龙屯堡的地戏被誉为“中国戏剧的活化石”,屯堡妇女的服饰已成为研究明代汉族服饰的珍贵资料。2006年,天龙屯堡地戏被列入中原地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7年5月,“屯堡石头建筑技艺”被贵州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5年,天龙屯堡古镇荣获“寻梦·2015中国最美村镇”文化遗产奖。2016年10月,天龙屯堡旅游景区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2017年,天龙屯堡获批第一批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2023年8月,天龙屯堡入选蚂蜂窝发布的“中国生态旅行推荐榜·文化寻踪推荐榜单”。
名称由来
天龙屯堡,在元代就是历史上顺元古驿道上的重要驿站,名称“饭笼驿”。明初时,朱元璋调北镇南,在这里大量屯军,兵士来自江浙汉族。21世纪初,当地几位乡儒认为镇名不雅,经提议,取天台山的天,龙眼山的龙二字改名为“天龙屯堡”。当时,军队的居住地称之为“屯”,移民的居住地称之为“堡”,因天龙这个地方既屯军并有移民和商人的居住,故称天龙屯堡,随着历史的变迁,现称为天龙屯堡古镇。
历史沿革
天龙屯堡源于明朝的屯堡文化,具有600年的历史,被称为“明代生活的活化石”。
明朝建立后,当时的云南省仍盘踞着元朝梁王孛儿只斤·把匝剌瓦尔密,不肯降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朱元璋发动“平滇之役”,命征南将军傅友德蓝玉沐英等将领,统兵三十万,平定云南全境。这场战争调动南直隶(今安徽、江苏省上海市)、江西省、湖广和北方部分地区的军人,被称作“调北征南”。为了把贵州省作为永久的战略通道,“平滇之役”后,明王朝在贵州拓宽道路、修设驿站,将西南诸省彼此连接,又让战后大军留驻在各咽喉要地,设置卫所,广设屯堡,以驻军屯田。因此,屯堡是明朝时期朱元璋派兵剿灭云南叛乱后,为了中国西南地区的稳定而采取的一种驻兵行为。当时贵州人烟稀少,明朝又发动“调北填南”大移民,大量家眷、商贾、工匠、农民迁居贵州。他们与世居本地的百姓交往交流交融,共同创造了“明代历史活化石”的屯堡文化。屯堡人就是六百多年前从江淮等地迁往贵州省的屯军后代。屯堡人的民居与碉楼相连,形成易守难攻的建筑群体。
自然地理
位置境域
天龙屯堡文化旅游景区是安顺百里屯堡文化圈的东大门,东距省会贵阳市60余公里,西距黔中重镇安顺市28公里,有清黄高速公路、贵黄高等级公路、滇黔公路、沪昆高速铁路等多条交通线穿境而过。黄果树瀑布龙宫织金洞、红枫湖四个国家级的风景名胜区与之相邻。
地质地貌
天龙屯堡古镇位于贵州省西部安顺市平坝区溶洞大山深处,有天台山、龙眼山两山脉。
气候特征
 黔中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高达1300mm左右,年均温在16度左右,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冬季有一段阴雨连绵的时节,大概在12月至次年2月初,雨滴极细。至深冬,也会有冻雨或霰,霰多在深夜降临。
建筑特色
屯堡建筑是屯堡文化的活化石,包含了军民两用的一系列建筑形式,如民居、碉楼、城墙等。屯堡建筑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自然环境、文化传统的作用下结合当时江南一带的建筑特点,就地取材用当地石头和木材在依山傍水之间建造的具有独特风格的屯堡石头建筑群。石头的瓦盖,石头的房,石头的街道,石头的墙,石头的碾子,石头的磨,石头的砌窝,石头的缸等,屯堡里的一屋一墙,一街一巷多是石头材质,石头工艺在屯堡建筑中被充分发挥。
屯堡建筑群是为了防御敌军而建,在形式上采用了军事防御功能与三合院、四合院的江南风格相结合的形式,其建筑理念主要依据传统的阴阳五行、风水八卦来设计,村寨内部的巷子互相连接,纵横交错,巷子又直通寨中的街道,形成“点、线、面”结合的防御体系。屯堡的小院都是三合院或四合院,门头都有垂花门楼,小院内布满精雕细刻的图案,精雕石柱础,细刻木窗花、雀替,下水道的入口处也都有龙、凤、蛙、蝶、蝙蝠等各种图案,江南的木雕和石雕艺术在这里得到充分体现。每座屯堡或依山据险,或平地建堡,寨前流水绕田野,村中有水井,不愁水、粮。屯堡四周残留着城垣和寨门,村中耸立着可观察敌情指挥作战的碉楼,每座房屋都留有射击孔和隐蔽的低矮后门,每条街巷两头都筑有防守的门楼,布局严谨,将各个独立的住宅联成一个防御体系,充分体现了“家自为塾,户自为堡,倘贼突犯,各执坚以御”的明代屯军特点。在屯堡密集地区,一有烽烟,各屯堡相互支援。
主要景观
天龙古镇内建设了石铺街道、景区大门、四公亭、沈万三故居、驿茶站、功名桅、演武堂、天龙学堂、综合办公房(现屯堡食坊,含社会停车场、公厕)等旅游设施,初步形成了以后街河、中街构成的约300米的古镇。
沈万三故居
明朝的沈万三因犒赏三军得罪了朱元璋,被发配到云南省,天龙的这座故居是他的次子沈茂的家,沈万三在此居住有约三年。建筑为青砖白瓦的江南建筑,有高大的门梁和房屋、精美的木雕窗棂雕刻。
天龙学堂
天龙学堂建于1907年,清末武举陈日瞻所创办。相传,陈日瞻像貌威武,勇猛过人。有一次,因看不惯带子街(村子名)一恶霸,而怒把带子街石狮子举至道旁,令恶霸折服,再不敢称霸乡里。据《陈氏族谱》载,陈日瞻是清末武举案首(第一名)。他所使的青龙刀重数十斤,能使百斤步马弓。陈日瞻虽然是练武之人,但并不因武荒文,他既是南一区区长,又是“南一区化行两级小学”的校长,他在主持学校期间为家乡培养大量的有识之士。
它虽采用了屯堡人惯用的石木结构,但不排斥瓦等建筑材料,既保留了江南的建筑特色,又体现了当地文化特色。天龙学堂的学校建筑由主楼、教学楼、图书楼、宿舍楼及伙房、厕所构成。主楼为高大雄伟的礼堂建筑,其以石墙为体,屋面盖瓦,主楼的背面窗户小而少,主要采光为正面,主楼还背靠一棵巨大的古槐树。古槐树遮盖着学堂的主楼,树约有五六层楼高,需要四五人牵手才能合抱。古槐树下面还有一座土地庙,土地庙前有一口老井。在主楼礼堂前,一左一右分别种有一棵桂花树和紫荆树。教学楼分为两幢,为了扩大采光,窗户都为大圆拱形。石墙木构为体,石板青瓦盖顶,构架繁复,雕镂精细。图书楼,呈扁长六棱形,瓦顶白脊,两个石拱洞门而进,酷似遵义会议楼址,从远处看,又犹如城堡。天龙学堂的校门为石碑枋式建筑。每根石枋柱顶上蹲有石狮子,两侧种有高大的梧桐树。石拱门上方还石刻有清末进士陈庭荣题写的“敬业乐群”石匾。天龙小学建于1933年农历十月十五日。这天从上午六时开始到正午十二时共竖立石木结构房子二十八间,大礼堂七间,两排教室十四间,厨房三间,大厕所二间。至今在大礼堂的大梁上还有“民国廿二年十月十五日立”的字样。
三教寺
三教寺由镇里居民自发筹资建立,庙不大,正殿中并排供奉着释迦牟尼、孔子元始天尊塑像
备注:以上景点为部分列举。
非物质文化遗产
2006年,天龙屯堡地戏被国务院列入中原地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7年5月,“屯堡石头建筑技艺”被贵州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民俗风俗
地戏
屯堡地戏源于借“跳神戏之举,借以演习武事,不使生疏,含有寓兵于农”的初衷,屯堡人怀乡恋土的心理情愫,以及演武增威、神灵护佑的需要,将这一千年古礼传承至今。“地戏”属于傩戏的一种,是军队出征前震慑敌人、鼓舞士气的一种仪式,后来很多地方已消亡变种,但驻守在西南的屯堡人却将其保留了下来。“地戏”的演出以村寨为单位,演员都是地道的农民,表演风格古朴粗犷,内容只有南征北战的武戏,没有文戏,强调忠君爱国的主题。因演出不用戏台,就在村野旷地进行,故名“地戏”。它是屯堡文化中最具特色和活力的一部分,已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被誉为“中国戏剧的活化石”。
凤阳汉装
屯堡妇女的服饰在其原生地安徽凤阳一带已经消失,但在安顺屯堡地区完整地保留下来。如今屯堡女人的正统装束还是“三绺头”(一种“前发高束,形似凤凰头”的发型),戴银耳环,年轻的已婚妇女包白帕,老年妇女包青帕,身穿斜襟右衽的蓝色长衣大袖,脚穿尖头平底绣花鞋。这种服饰不仅是屯堡妇女节日或祭祀的礼仪服饰,也在日常生活与劳作时穿着,成为屯堡文化的一种标志。在对屯堡文化进行研究、保护、开发的今天,屯堡妇女的服饰已成为研究明代汉族服饰的珍贵资料。凤阳汉装用顺口溜概括为:“头上有个绕绕,脑后有个泡泡,耳朵上两个吊吊,胳膊上两个道道,腰间有个扫扫,脚上有个翘翘。”
喝大碗茶
明洪武年间,屯堡人的祖先“调北征南”到贵州省,路上行程一年,吃无油无盐的粽子、喝山溪河谷中的生水,为了将生水消毒杀菌,当时的人们就将三种秘方中药撒到生水里喝,既消毒,还能驱寒。大碗茶三种秘方传内不传外,在屯堡本地人中代代相传。大碗茶的主要成分有生姜湘蕾金银花、甘草、蜂蜜、本地茶叶以及秘方。在六百年间,在供人停歇休整的茶驿,好客的屯堡嬢嬢都会为来往的人准备一碗大碗茶。
美食
屯堡人家家户户都会做粑、腊肉、腊肠猪血、干菜等,经烟熏火烤和盐制,便于储存和收藏,古代是为了适应战争和迁移的需要,现在成了屯堡餐馆推出的特色风味小吃。
方言
屯堡人的语言多带卷舌音,发音快,透着军人的阳刚之气,它是明代的官话(相当于今天的普通话),专家把它称为“安顺屯堡方言”。
价值意义
屯堡作为独特的历史遗存,其建筑既服务于战斗、防御等军事需要,又是屯堡汉族族群在坚守中原文化、江南文化过程中,与西南地区其他民族文化杂糅融合的微妙表现,还是明清民族地区屯堡汉族族群生存状态的集中体现。屯堡建筑的独特风格,与当地600余年的历史沿革、地理特征、经济社会发展都有着密切关系。屯堡建筑风格样式的微妙变化,也映射出其中潜藏的屯堡汉族族群历史、文化、生存发展的脉络。屯堡汉族族群与周边少数民族的关系,与清代迁入贵州省的汉民族族群的关系,清中晚期当地的社会变迁,他们自身经济文化等发生的变化,都可以从屯堡建筑的细微改变中找到端倪。屯堡文化不只是一个历史文化,更是一个现实存在,是一个活态文化,是贵州不可多得的文化财富。
开发与保护
21世纪初,天龙屯堡文化旅游以私人运营的模式正式出现,形成了“政府+公司+旅行社+农民旅游协会”的发展模式。在该模式开发下,贵州屯堡文化旅游快速兴起,屯堡亦民亦军的文化转换成可观可感的旅游景观。
2012年,国有企业贵州省旅游产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正式收购天龙屯堡旅游公司,改变了其原有的发展模式,转变为旅游业与多产业的联动协调发展,最终走“观光旅游为主、休闲旅游为辅——观光旅游、休闲旅游并存——观光旅游、文化休闲旅游并存”的发展之路,形成品质服务、文化独特的精品旅游线路。
2020年1月,平坝天龙屯堡景区与安顺市洽闻研学教育机构签署合作协议,建设天龙屯堡研学基地。2022年,地戏成为天龙屯堡景区沉浸式演绎的旅游业态之一,实现了非遗文化与旅游深度的融合发展。与此同时,天龙屯堡景区还提炼当地原生态的文化内涵,开展古乐传旨、马帮贸易、屯堡军傩等沉浸式演绎,以此让更多游客了解屯堡故事。2022年12月30日,“多彩贵州风大明屯堡行”迎春文化活动在贵州省安顺市平坝区天龙屯堡景区启动。安顺市邀请广大游客新春时节走进安顺,共观历史名镇,解读屯堡故事,感受明代遗风,开启一场新春屯堡文化之旅。安顺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汪文学以“寻大明遗风·品江淮古韵”为主题,从“游在屯堡”“玩在屯堡”“吃在屯堡”“住在屯堡”等方面向观众推介了安顺市的屯堡文化资源,为大家展示了600年的屯堡文化。2023年9月,由贵州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和旅游厅、省文联指导,安顺市委宣传部、安顺市文体广电旅游局、安顺市文联、安顺旅游集团、安顺学院承办的2023贵州(安顺)屯堡文化节开幕式在平坝区天龙古镇举行。2024年一季度,天龙屯堡景区共接待游客约10万人次,实现旅游业综合收入约2000万元。
相关事件
2024年11月,“一带一路”智库学者考察贵州安顺天龙屯堡,了解有着600年历史的屯堡文化。
获得荣誉
备注:以上荣誉为部分。
相关影视
2023年12月,由贵州全广影视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拍摄的微视频《天龙屯堡》获贵州省首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微电影(微视频)优秀奖。该片在贵州屯堡沉浸式探寻600年的大明遗风,从历史文化、建筑、服饰、人文风俗等方面介绍了贵州屯堡文化。
参考资料
大明遗风——屯堡人的生存环境.微信公众平台.2024-12-08
..2024-12-08
天龙屯堡的“明朝时光”.人民资讯.2024-12-08
走进21℃的城市 | 屯堡6.微信公众平台.2024-12-08
安顺屯堡:绵延六百年的古风遗韵.贵州省文化和旅游厅.2024-12-08
安顺市平坝区天龙镇.新浪财经.2024-12-08
贵州省国家A级旅游景区名录(4A).贵州省人民政府.2024-12-09
游天龙屯堡.人民网.2024-12-09
目录
概述
名称由来
历史沿革
自然地理
位置境域
地质地貌
气候特征
建筑特色
主要景观
沈万三故居
天龙学堂
三教寺
非物质文化遗产
民俗风俗
地戏
凤阳汉装
喝大碗茶
美食
方言
价值意义
开发与保护
相关事件
获得荣誉
相关影视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