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是东南大学的
二级学院。
学院起源于1960年建立的“解算装置及技术”专业,1981年建立
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2006年建立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
学院下设
计算机科学系、计算机工程系和影像科学与技术系,拥有“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软件工程”两个一级学科博士点,设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二级学科“
计算机应用技术”1994年被评为
江苏省重点学科,1999年设立教育部
长江特聘教授岗,2002年、2007年连续被评选为国家重点学科。“计算机软件与理论”2006年成为江苏省重点学科。
历史沿革
东南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起源于1960年创建的"计算技术及装置专业",这个专业是我国最早建立的计算机专业之一。从专业建立当年起面向全国招收本科生,1979年开始招收"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硕士生,1980年成立
东南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为适应学科建设发展的需要,经学校研究决定,于2006年成立东南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
1965年,
计算机系独立研制成我国第一台数字积分机,填补国内空白;此后,又将数字积分机技术实际用于国防现代化及工业生产自动化,进行了一系列开创性工作,2项成果获1978年
全国科学大会奖,1项成果获
江苏省科学大会奖;1973年参加了我国100系列和200系列数字计算机的总体设计及系统软件的开发。所有这些工作,为我国计算机事业的奠基和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70年代中期以后,逐步形成了数据库和信息系统、
人工智能理论及其应用和计算机网络与分布式处理等具有
东南大学特色和国内有影响的三大研究领域。
办学条件
院系概况
综述
东南大学"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在学科带头人
顾冠群院士的领衔下,拥有该一级学科博士点,包括了“
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软件和理论”、“计算机系统结构”与“图象处理与科学可视化”全部4个博士点和硕士点,其中"计算机应用技术"学科1994年被评为
江苏省重点学科,在1996年、1998年和2000年历次评估中均被评为A级,1999年设立教育部
长江特聘教授岗,2002年被评选为国家重点学科。2000年被批准建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
东南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前身是东南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为适应学科建设发展的需要,经学校研究决定,于2006年成立东南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该院拥有一支以院士1人、博导13人、教授25人为核心的结构合理、精干的学术队伍。这支队伍中有长江学者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教育部跨世纪、新世纪优秀人才5人,教育部青年骨干教师4人,
江苏省跨世纪学术带头人2人,江苏省“333”人才6人,江苏省优秀青年骨干教师3人,江苏省优秀教育工作者1人,整体实力强。
东南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拥有“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点,包括了“
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软件和理论”与“计算机系统结构”全部3个博士点和硕士点;其中“计算机应用技术”学科1994年被评为江苏省重点学科,在1996年、1998年和2000年历次评估中均被评为A级,1999年设立教育部
长江特聘教授岗,2002年被评选为国家重点学科。2000年被批准建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
自1995年以来,该院承担的各类科研项目共150多项,其中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973、国家863、国家科技攻关、教育部和
江苏省省等重要科研项目90多项。在已取得的成果中,获得国际工业领先奖1项、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6项、部省级奖20多项,有不少项目已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国内外著名的学术会议和
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700多篇,其中SCI、EI、ISTP三大检索100多篇。
该院建有“计算机网络与信息集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江苏省重点实验室、中国教育科研网华东(北)地区中心、国家863/CIMS“网络与数据库”工程实验室等一批实验基地,还建有
东南大学CIMS技术中心、东南大学
电子商务研究与开发中心、东南大学
信息安全技术中心等交叉学科研究机构及医学影像与精确诊治研究中心。
经过40多年的建设,东南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在
顾冠群院士率领下,形成了以计算机网络和数据库技术研究和应用为龙头,带动整个学科发展的特色,完成了大量的国家和省部级重要科研项目,获得较多的国家和省部级科技进步奖项,为国家和地方经济和信息化建设做出了贡献,成为国内具有明显特色和较高学术水平的计算机院系。
师资队伍
据2020年7月学院官网显示,学院现有专任教师93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青年特聘教授1人,教育部跨世纪、新世纪人才8人,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
江苏省“双创计划”人才1人,江苏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5人,教育部青年骨干教师2人,教育部创新团队1个,江苏省高校“
江苏青蓝教育咨询有限公司工程”科技创新团队1个,博士生导师32人,教授26人,副教授41人。
学科体系
据2020年7月学院官网显示,学院拥有2个一级学科博士点,4个二级学科博士点,4个二级学科硕士点,2个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
一级学科博士点:
二级学科博士点:
二级学科硕士点:
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
国家重点学科:
其中二级学科“
计算机应用技术”1994年被评为
江苏省重点学科,2002年、2007年连续被评选为国家重点学科。“计算机软件与理论”2006年成为江苏省重点学科。2017年底“
计算机科学”ESI学科排名首次进入世界前1‰,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2017年成功入选“双一流”国家重点建设学科,
软件工程一级学科2018年进入江苏省优势学科立项建设范围。
学科博士点
2003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建立
东南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点,东南大学拥有"
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软件和理论"、"计算机系统结构"与"图象处理与科学可视化"全部4个博士点和硕士点。该一级学科有19位博士生导师:
李幼平教授(研究方向为计算机网络及其应用)
丁伟教授(研究方向为计算机网络及其应用)
沈军教授(研究方向为计算机网络及其应用)
王红兵教授(研究方向为软件工程及理论)
李小平教授(研究方向为数据库及信息系统)
高志强教授(研究方向为人工智能及其应用)
蒋嶷川教授(研究方向为分布式系统与社会网络)
博士后流动站
东南大学"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于2001年经人事部批准建立,涵盖了计算机网络及其应用、数据库及信息系统、人工智能及其应用、软件工程及理论、理论计算机科学、计算机系统结构等多个重要研究方向,拥有一支以19位博士生导师为核心,26位教授和34位副教授为骨干,结构合理和精明强干的学术队伍。这支队伍中有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教育部跨世纪、新世纪人才5人,
江苏省跨世纪学术带头人4人,江苏省"333"工程中青年首席科学家1人,江苏省"333"工程科技领军人才1人,江苏省"333"工程技术带头人2人,教育部青年骨干教师4人,江苏省优秀青年骨干教师6人,江苏省优秀教育工作者1人,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2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一个。
该一级学科有19位博士生导师可以作为博士后研究人员的合作者,他们是:
银河麒麟与理论:
王红兵、高志强、陈汉武、
李必信、
漆桂林 计算机应用技术:李幼平、龚俭、
吴国新、罗军舟、丁伟、沈军、
汪芸、李小平、蒋嶷川、程光、
曹玖新 国家重点学科
综述
东南大学"计算机应用技术"学科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于2002年评为国家重点学科。这个学科于1990年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于1994年被评为
江苏省重点学科,在1996年、1998年和2000年历次评估中均被评为A级,1999年设立教育部
长江特聘教授岗。
该学科以计算机网络和数据库技术为龙头,在计算机网络及其应用、数据库及信息系统、人工智能及其应用以及现代集成制造系统(
CIMS)等领域成绩显著,在国内有重要地位。该学科主要研究方向有:
计算机网络及其应用
该研究方向由
顾冠群院士领衔,是国内最早展开计算机网络研究的单位,在高性能网络和体系结构、协议工程、网络管理和网络安全、分布对象计算和中间件CORBA、网络行为学、
网格计算、网络应用等方面的研究具有特色。在异种网互连、EDI及其应用、CERNET示范工程等方面取得了多项创新性的成果。
数据库及信息系统
在
王能斌教授的带领下,
东南大学曾在国内较早展开这个方向的研究。二十多年来,在数据库的基本理论、多种数据库管理系统的研制、多数据源的集成以及数据库的应用(开发过十多个大型、复杂的信息系统)等方面有较多的积累,形成了一定的特色。正在展开
数据挖掘、
万维网数据资源的处理及利用、数据仓库、移动数据库、数据网格、
多媒体数据库以及新一代智能信息系统的研究和开发。该研究方向学术带头人为董逸生教授和孙志挥教授。
人工智能及其应用
该研究方向学术带头人为邢汉承教授。该研究方向在Agent理论、粗集理论、Vague集理论、软件的理解与测试理论等方面有较深的研究,共发表了200多篇论文,并在将这些成果实际应用于图象识别与处理、专家系统以及智能信息系统等方面取得了不少实用成果。这些领域的研究不仅有重要的学术意义,而且对增强计算机系统信息处理的能力,改善
人机交互,提高计算机软件的质量和开发效率,具有广阔的实用前景。
本学科凭借网络和数据库方面的优势,以
顾冠群院士为首的一支队伍从80年代中期开始投入我国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CIMS领域的研究与开发,十多年来由我们独立主持或参与主持完成的国家863/CIMS应用示范工程共7项,获得过多项大奖。在CIMS的支撑技术、总体规划与设计、复杂系统的集成、系统建模、ERP的开发和实施等方面有比较多的积累。CIMS是我国实施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重要技术。该方向的研究对推动我国工业的现代化,将我国的制造业带入信息化、集成化的时代、融入世界先进制造业行列具有重要意义。
东南大学"
计算机应用技术"学科与国内同类学科相比,在计算机网络、数据库技术以及
CIMS等领域的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并重,其研究的深度、广度、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的程度以及研究成果的水平,在国内有优势和特色。
该学科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是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学科队伍,在原有的优势领域要取得突破性或标志性的重大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积极开拓新的研究领域,并取得显著成绩;对学科本身的发展以及支持国家和地方的信息化建设作出有重大影响的新贡献。基本思路是以人为本,以项目为纲,有效地推进学科建设,提升学科水平。预期经过五年的努力本学科将拥有一支80人左右的精干活跃、结构合理的学科队伍,通过国家、部省级项目促进学科上水平,使本学科成为国内一流、国际有影响的知名学科。
人才培养
据2020年7月学院官网显示,学院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成为首批
江苏省品牌专业,并成为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通过了教育部组织的国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计算机教学实验中心”成为国家及江苏省教学实验示范中心建设点。近五年来,获国家教学成果
一等奖、江苏省教学成果一等奖、省优秀教学成果
二等奖、
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二等奖、全国高等学校
计算机实践教学一等奖各1项,“数据库原理共享课”获批国家级精品课程。
学院始终以培养高水平人才为目标,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和社会人才需求,精心制定本科生和研究生培养计划,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理念是“强化基础、软硬结合、立足系统、面向应用、加强实践”。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成为首批
江苏省品牌专业,并成为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还通过了教育部组织的国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计算机教学实验中心”成为国家及江苏省教学实验示范中心建设点。“数据库原理”成为国家精品课程。
经过近五十年的建设,学院形成了以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为特色,整个学科协调发展、快速发展的局面,在学科地位、科研水平、教学质量、人才培养等方面居国内前列。2005年“
计算机应用技术”学科名列全国第5,2007年“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名列全国第14。据
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发表的关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的评估报告,学院的本科生教育和研究生教育都被评为A+级,都名列全国第8。
“十二五”期间,学院将以学科建设为中心,大力加强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国际合作,重点巩固并不断提升计算机应用技术国家重点学科水平,努力将计算机软件与理论发展成为国家重点学科,进一步优化和发展图像处理与科学可视化学科,积极发展计算机系统结构学科,整体推进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建设,争取在ESI学科排名中进入全球前1%。构建一支规模适度、结构优化、领军人才突出、创新能力强、团结协作的师资队伍;不断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努力建设国家级研究与实验平台;参照国际标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大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加强廉政建设,切实改善与提高师生员工的生活、学习和工作条件,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建设和谐学院。
研究生培养
东南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自1979年起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1990年起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至今已培养出硕士800余名,博士60余名。我系的研究生培养对象主要有三种:工学博士研究生、工学硕士研究生和工程硕士研究生,每年招收人数分别约为30、120和60。
该院拥有"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包括了"
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软件和理论"与"计算机系统结构"全部3个常设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和硕士学位授权点,并自主设立了“图像处理与科学可视化”二级学科博士点和硕士点。该院的"计算机应用技术"学科在1994年被评为
江苏省重点学科,在1996年、1998年和2000年的历次评估中均被评为A级,2002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为国家重点学科。此外,1999年该院被教育部批准设立
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岗,2000年该院的"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被人事部批准设立博士后流动站。
该院现有博士生导师19人、教授26人、副教授34人,有院士1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6人,江苏省"333"工程中青年首席科学家1人,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3人和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1个,整体实力强。
该院的主要研究方向有:
(1)计算机网络及其应用:高性能网络体系结构及其协议、分布对象计算及CORBA技术、协议工程、网络安全、网络管理、
网格计算、网络行为学、面向
海量数据处理应用的相关算法和大型系统构造技术、大规模存储体系结构、网络教育、网络制造、
电子商务。
(2)数据库和信息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多数据库系统的集成、数据仓库与数据挖掘、移动数据库系统及其应用、Web数据资源、企业信息系统、
XML数据管理技术、生物数据网格、空间数据库、工作流技术。
(3)
人工智能及其应用:分布式人工智能与多Agent系统、人工神经网络、模糊信息处理与决策、模糊模式识别、不精确信息处理、地理信息模型与空间推理等方面。
(4)
软件工程及理论:
程序设计语言、软件分析与测试、软件质量保证、软件形式化技术、新型软件方法与技术、知识与信息获取技术、语义Web与Web工程、面向对象技术。
(5)理论计算机科学:量子计算、信息理论、模糊理论、近似算法、随机算法、分布式算法。
(6)计算机系统结构:嵌入式应用系统与嵌入式操作系统、现代工业控制系统体系结构、集群系统体系结构和
并行计算、保安监控系统。
(7)图像处理与科学可视化:成像和图像重建理论与方法、高维数据的分析与可视化、虚拟现实技术及应用、图像处理与分析、基于内容的图像数据库检索方法、图像监控技术与系统、图像信息网络技术与系统、
计算机辅助医学诊断和治疗方法与系统。
研究生学科
本学科源于1960年创建的"计算技术及装置"专业,1979年获得"
计算机应用技术"硕士学位授予权,1990年获得"计算机应用技术"博士学位授予权,1999年设立教育部
长江特聘教授岗,2000年建立"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2003年具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现有"计算机系统结构"、"计算机软件与理论"、"计算机应用技术"与"图像处理与科学可视化"4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其中"计算机应用技术"为国家重点学科,"计算机软件与理论""为
江苏省重点学科。本学科建有教育部计算机网络和信息集成重点实验室、江苏省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重点实验室、江苏省网络与信息安全重点实验室、中法生物医学信息研究中心和中国教育科研网华东(北)地区中心等实验研究基地。
学科现有博士生导师19人、教授26人、副教授34人,有院士1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6人,江苏省"333"工程中青年首席科学家1人,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3人和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1个。
本学科经过40多年的建设,现已成为国内具有明显特色和较高学术水平的计算机学科。本学科学生就业形势良好,主要就业去向是科研院所、国际知名信息类企业、高等院校和出国深造等。
研究方向
科学研究
科研平台
据2020年7月学院官网显示,学院拥有11个各类型实验室及研发中心:东南大学计算机网络和信息集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移动信息通信与安全前言科学研究中心、
江苏省网络与信息安全重点实验室、中法生物医学信息研究中心、CERNET华东(北)地区网络中心、江苏省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重点实验室、模式学习与模式实验室、东南大学云计算与大数据中心、
电子商务研究与开发中心、智慧物联网平台及应用中心、网络空间智能感知与安全平台
研究室/教研室
计算机科学系(系主任:陈汉武)
涉及
软件工程、
人工智能、量子信息与计算、服务计算、语义WEB等研究方向
计算机工程系(系主任:程光)
涉及
计算机网络、数据库、人工智能、计算机系统结构等研究方向
涉及成像理论与方法、计算机视觉及可视化、图像处理与分析、辅助诊断与精确治疗、视频处理等研究。
科研成就
据2020年7月学院官网显示,学院承担了各类科研项目400余项,包括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5项,国家863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14项,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青项目2项,
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杰青项目2项、优青项目1项。发表学术论文900余篇,其中SCI论文保持每年20%以上的增长,CCFA类期刊和会议论文70余篇。科研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
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项、江苏省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江苏省科学技术
三等奖2项、其他省部级奖3项;授权发明专利185项,牵头制定国家标准1项。
学术交流
学院坚持走国际化办学的强院道路,积极拓宽国际视野、增强国际理念、加强国际交流、深化国际合作,在高层次国际交流与国际知名大学合作办学等方面实现了重要突破。近年来,教学计划中逐步增加外教、全英文、双语授课课程,为学生创造国际化的学习环境,为培养适应国际合作与竞争背景的优秀人才提供了有力保障。2011年,学院开始与
澳大利亚Monash大学联合培养软件工程硕士,邀请了来自美国、
德国、
荷兰和
加拿大等国家的20余名知名学者来学院讲学,接待了来自美国CarnegieMellon大学、Temple大学、
肯特州立大学、
爱沙尼亚塔尔图大学、
乌尔姆大学、澳大利亚Monash大学、法国巴黎高科、英国女王大学代表团的来访,并洽谈了合作事宜。
研究方向
本一级学科主要有六个研究方向:计算机网络及其应用、数据库及信息系统、
人工智能及其应用、
软件工程及理论、理论计算机科学、计算机系统结构。(1)计算机网络及其应用:高性能网络体系结构及其协议、分布对象计算及CORBA技术、协议工程、网络安全、网络管理、
网格计算、网络行为学、面向
海量数据处理应用的相关算法和大型系统构造技术、大规模存储体系结构、网络教育、网络制造、
电子商务。
(2)数据库和信息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多数据库系统的集成、数据仓库与
数据挖掘、移动数据库系统及其应用、Web数据资源、企业信息系统、
XML数据管理技术、生物数据网格、空间数据库、工作流技术。
(3)人工智能及其应用:分布式人工智能与多Agent系统、人工神经网络、模糊信息处理与决策、模糊模式识别、不精确信息处理、地理信息模型与空间推理等方面。
(4)
软件工程及理论:
程序设计语言、软件分析与测试、软件质量保证、软件形式化技术、新型软件方法与技术、知识与信息获取技术、语义Web与Web工程、面向对象技术。
(5)理论计算机科学:量子计算、信息理论、模糊理论、近似算法、随机算法、分布式算法。
(6)计算机系统结构:嵌入式应用系统与嵌入式操作系统、现代工业控制系统体系结构、集群系统体系结构和
并行计算、保安监控系统。
主要研究方向(包括但不局限于)
n高性能网络
nXML数据库技术n网络行为学与新一代网络管理技术
n中间件
n语义Web
n数据网格
n网络教育
n协同设计与网络化制造
n地理信息系统新技术
高性能网络
研究主要内容
1.网络服务质量的研究。包括高性能
路由交换技术、QoS路由协议、区分服务和集成服务等。
2.网络安全技术的研究。包括安全协议、安全算法以及网络检测和防御技术等。
3.移动网络技术的研究。包括移动IP和无线网络、3G网络体系结构等。
4.开发、集成应用平台的研究。包括IPv6/IPv4过渡技术研究、高性能分布对象中间件技术、分布对象中间件技术中的组件体系结构等。
XML数据库技术
研究内容主要包括:
2.XML数据的定义语言、操作的语言及查询语言的研究与开发
3.关系模型以及其它各种传统数据模型与XML数据模型之间的映射
4.Web上XML模式的提取及元数据的获取
5.基于XML的数据集成
6.基于XML的数据网格
7.Web上XML数据的查询优化
中间件
研究内容主要包括:
1.体系结构方面:产生一个完全基于Internet的、独立于现有的中间件结构(从而可以集成原有的以及将来基于更新技术的各种分布式系统)、完全无关于平台(包括硬件和软件平台)和语言的中间件体系结构。
2.服务协同理论方面:采用形式化理论和手段,对带有约束条件(如实时、容错、安全和QoS等方面的约束条件)的服务以及服务之间的交互关系进行描述和分解,证明服务系统所具有的性质,从而为应用系统得开发提供坚实的理论依据。
3.软件开发方法方面:参考协同理论,产生一个基于工作流的松耦合的开发方法,借助相关自动化开发工具的帮助,可以快速方便地进行应用软件的设计、构建和配置。
随着我国信息化建设的发展,计算机互联网的建设与应用水平在不断地提高,国家经济与社会活动对它的依赖在不断地加强,提高我国计算机互联网络的安全监测与预警能力已成为一项十分迫切的任务。依托CERNET网络的大规模高速环境,通过对大规模高速互联网络安全监察技术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构造描述和处理网络宏观安全状态的体系结构模型和预警模型。具体的研究内容还包括探索适合大规模分布式入侵检测的海量数据实时处理方法和新型的分布式异常检测方法,建立分布式的协同与响应决策机制,以及相应的统一政策
语义模型。通过这些研究,在高速大规模主干网环境下的网络安全监测与预警方面形成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对建立家宏观网络安全监察体系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持,推动我国互联网安全整体水平的提高。
TBC
语义Web
语义Web(SemanticWeb)追求的目标是让Web上的信息能够被机器可理解,从而实现Web信息的自动处理,以适应Web信息资源的快速增长,更好地为人类服务。国际上,人们对语义Web及其关键技术的研究正在兴起,语义Web的支撑软件与应用开发日益受到重视,语义Web可以看作是新一代的信息基础设施,为Web的实际信息内容提供形式化知识(以实现信息的互操作)。
主要研究内容包括:
1.语义Web语言及实现技术
2.基于语义Web语言的建模技术
3.语义Web服务的研究
4.语义Web站点应用开发技术
6.个人信息世界的语义Web
数据网格
GRID的设计开发中最重要的是标准、协议和服务的采用,尽管尚无正式的GRID标准,但对其核心技术已经达成了共识,而且已有的GRID系统基本上都是基于GlobusToolkit的,该工具包是一个开放体系结构、开放源码的基础架构,IBM公司已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个OGSA标准。我们准备在此基础上进行自己的数据网格的研究与开发,主要研究内容:
1网格计算技术的研究与开发。解决如何利用大量计算机的空闲计算能力,通过网格技术,得到超强的计算能力。
2数据网格的研究与开发,解决
网格计算环境下数据的存储、共享、检索、处理技术。
3结合与
丁肇中教授的AMS-02项目的合作及我们正在进行的
生物信息学的研究,建设一个实用的数据网格。
4研究基于WebService、语义Web等标准的知识表达、知识发现、服务描述等方法,达到对外提供信息共享、提供各种资源和服务的目的。
5我们在与数据网格相关的多数据库系统、异构数据源集成、
分布式计算、移动计算、
XML、语义Web等方面均有长期的研究积累,完全有能力完成数据网格的研究与开发。
网络教育
协同设计与网络化制造
围绕协同设计和网络化制造,拟开展下列技术的研究:
1.网络化制造的体系结构及模型,包括企业间协作的价值模型、业务流程模型、技术实施方案模型等;
2.网络安全技术,包括认证技术、虚拟专用网技术等,为网络化制造提供环境支持;
3.集成和协同技术,包括集成框架、组件技术、定制和协同、CSCW和移动
代理技术等,鉴于企业平台和集成框各不相同,研究多框架的集成技术,支持企业间协作的信息集成和过程集成;
4.在线分析(OLAP)和决策支持技术,包括数据存储技术、数据仓库、数据挖掘等,支持异构数据源信息的搜索和集成;
5.动态联盟技术,包括虚拟企业、资源重组/重构、供应链和
crm客户管理系统、
电子商务等;
6.如果可能,联合相关学科,开展基于网络的单元技术研究,除继续关注系统之间的集成技术(含
标准化技术)外,更注重于探讨分布式环境下的相关系统的模块分解、可重构性和适应性。
科研概况
东南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拥有一支实力较强的科研队伍,特别是在计算机网络、数据库及信息系统、
CIMS、人工智能及其应用等研究领域有长期的积累,具有明显特色。在
软件技术、Web技术、
信息安全与
电子商务等研究方向也取得了较多的成果,呈现强劲的发展势头。近十年,计算机学院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含重大基金和重点基金项目)、国家973、国家863、国防重点预研项目、部省的攻关项目、省自然科学基金及应用基础等各类项目100多项,对国家和地方的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该院取得了一批达到国内领先水平的成果,其中获国际,国家级奖7项,省部级奖20余项。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发表论文1200多篇,三大索引收录近500篇,出版教材和著作20多部。另外,通过产学研结合,有多项成果实现了向产业化转化,服务于经济建设,有力地促进了我国
信息技术研究和应用水平的提高,同时推动了国家特别是江苏地区企业信息化建设。
该院有着良好的科研环境,拥有国家863/CIMS领域网络/数据库重点实验室、计算机网络和信息集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江苏省重点实验室、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华东(北)地区网络中心、江苏省教育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东南大学
电子商务研究与开发中心、
东南大学IBM技术中心等科研基地,配有较完整的计算机类图书资料,并有着良好的学术交流氛围。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我国信息化战略的推进,对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提出了许多新的课题,该院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该院将围绕“网络时代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基础理论问题及关键技术”这个主题,集成创新,努力为推进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进步、促进国家和江苏地方经济的发展和信息化进程,发挥更大的作用。
文化传统
精神文化
校训
止于至善
校园环境
校园地图
地址:南京江宁开发区东南大学路2号计算机学院。
获得荣誉
“计算机应用技术”名列全国第5。
参考资料
本院简介.东南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2024-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