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乃昂
兰州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研究所所长
王乃昂,男,1961年12月出生于山东省郓城,理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为兰州大学地理科学系主任、地球系统科学研究所所长,首届全国气候与气候变化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第十、十一届政协甘肃省委员会委员。
王乃昂1983年毕业于兰州大学地质地理系自然地理专业后,先后在兰州大学获得理学硕士学位和理学博士学位,并在兰州大学地理学系任助教。于1990年2月担任兰州大学地理科学系任讲师。1995年1月成为兰州大学地理科学系任副教授及硕士研究生导师。2000年4月起在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任教授及博士研究生导师,此后先后担任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院长、地理科学系主任,兰州大学冰川与沙漠研究中心主任、地球系统科学研究所所长等职务。
王乃昂主要研究方向为自然地理,气候环境变化,环境考古与历史地理学。曾入选“万人计划”领军人才,先后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国家级教学名师奖等科研教学奖项,是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获得者。截至2024年1月先后发表学术论著近150余篇、部,其中SCI、EI论文30余篇,主要著作有《甘肃地理》《甘肃省自然地理志》等。
人物经历
教育经历
王乃昂1961年12月出生于山东省郓城县。1977年9月至1979年7月 ,在山东省郓城县第一中学学习。1979年9月至1983年6月,毕业于兰州大学地质地理系自然地理专业,获理学学士。1985年9月至1988年6月,在兰州大学地理学系自然地理学专业学习,获理学硕士学位。1993年9月至1997年12月,在兰州大学地理科学系自然地理专业学习,获理学博士学位。曾师承李吉均院士。
工作经历
王乃昂于1983年6月至1990年1月在兰州大学地理学系任助教。1990年2月至1994年12月担任兰州大学地理科学系任讲师。1995年1月至2000年3月在兰州大学地理科学系任副教授及硕士研究生导师。
2000年4月,王乃昂开始在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任教授及博士研究生导师。2005年5月至2013年1月开始担任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院长、地理科学系主任。并在同年获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次年获得第五届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并将奖金全部捐出,设立“求真”奖学金。2007年获国家级教学名师奖。同年12月17日至24日赴香港中文大学地理与资源管理学系考察、学习。次年5月7日至13日、8月8日至20日,王乃昂带队组织包括教师、研究生、本科生等在内的项目组,先后两次赴陇南市开展了为期20天的资源环境考察与重建规划调研活动。
2012年12月,王乃昂被聘为全国气候与气候变化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次年1月,王乃昂开始任兰州大学冰川与沙漠研究中心主任、地球系统科学研究所所长。2015年2月,当选为中国科学探险协会常务理事。
2017年8月,作为教育部地理科学教学指导委员会特聘实习指导教师代表,王乃昂在第九届全国高校地理学基地联合实习开幕式做了发言。12月,应邀参加“北京大学与丝绸之路”高峰论坛。2018年3月,其课题组在遥感杂志《Remote Sensing》在线发表论文,对巴丹吉林沙漠湖泊群水循环、陆面过程、古气候和史前考古等进行了系统研究和阐述,并在同月入选第三批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同年7月29日,地理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研讨会及第十届全国高校地理学联合野外实习开幕式在上海召开,王乃昂受邀参加并做高峰论坛及大会发言。2018年10月负责主编的《甘肃省志·自然地理志》付梓出版。次年9月30日至10月10日,先后应邀组团赴台湾中国文化大学、台湾大学、台北市立教育大学进行学术考察与交流活动。
2021年,王乃昂获得全国教材建设先进个人奖励。同年2月,其带领的“环境变迁与历史地理学”研究团队首次在国际期刊《Quaternary Research》发表封面论文,通过对三岔河古城址的调查,讨论区域地下水位下降对无定河上游流域环境变化的影响。2022年11月,将首届全国教材建设二等奖和先进个人的配套奖金55万元全部捐出,继续支持“求真”奖学金。12月,获2022年度宝钢优秀教师奖。
研究领域
研究方向
王乃昂科研方向是自然地理,气候环境变化,环境考古与历史地理。
在研项目
参考资料:
科研成果
沙漠研究
(1)在中国中部沙区考察发现了大量湖泊沙砾质岸堤等古地理事实,据之发展了阿拉善高原第四纪高湖面与大湖期概念,提出了巴丹吉林沙漠沙漠全新世高湖面对应的泛湖期(巴丹吉林期)等新概念;在寻求古气候证据方面,于巴丹吉林沙漠腹地发现了分布广泛的全新世初期埋藏泥炭,命名为全新世成炭期(准扎罕吉林期),可作为晚更新世与全新世层型剖面的“金钉子”;利用砂楔和芒硝确定了新仙女木(YD)时期的降温幅度,以及花海湖泊晚冰期沉积物中的“碳库效应”。
(2)发现巴丹吉林沙漠的“暖岛效应”,对其形成机理进行了初步解释,向传统的“冷岛”理论提出了新挑战;率先开展了巴丹吉林沙漠湖泊碳循环研究,揭示了降水事件对巴丹吉林沙漠生态系统碳源汇功能的影响,且为预测未来气候变化下降水事件对沙漠碳收支的影响提供一定的数据支撑,有助于解释全球碳循环中部分缺失的碳汇。
(3)重建了全新世气候适宜期石羊河流域尺度的古水文,获得了对干旱区全新世中期以来干旱化的地貌学、沉积学证据,在花海、猪野泽等湖泊沉积中发现多期风沙事件;定量、半定量解释了气候与人文因素在石羊河终端湖变化过程中主导地位发生转化的时间点与影响量级,即清代中期河西走廊人口密度突破干旱地带人口压力的“临界指标”、水资源利用率超过40%是晚清生态环境迅速恶化的主要原因。
(4)基于历史文献与考古遗存互证的双重证据法,结合野外对地貌、水源的实地考察,提出唐玉门关在六工古城的新看法。通过对毛乌素沙地古城遗址的考察,确定了六个唐朝古城址与“六胡州”的对应关系,采用地形图、遥感影像、历史文献、考古发现、测年技术等多学科综合交叉方法,首次确定明代兴武营即是“六胡州”鲁州治城所在,为解决六胡州古城址这一悬而未决的历史地理学问题做出了贡献。
(5)在鄂尔多斯高原发现多处汉、唐古城址城墙中夹有砂质夯层,并据之提出了“夯层沙”的新概念,对“夯层沙”的成因、时代及其环境意义进行了解释。同时,根据古井水位和历史文献记载,复原了三岔河古城区域的地下水位变化及其原因,为历史时期沙漠化过程研究引入了新的视角。
(6)在巴丹吉林沙漠等地发现150多处新石器时代中晚期与青铜时代考古遗存,在雅布赖山新发现1处手形岩画,沙漠腹地史前考古遗存与雅布赖山洞窟手形岩画具有共存关系,二者时代具有一致性。
冰川研究
(1)提出第四纪冰川遗迹三要素地貌组合判别方法和冰川颤痕的分类方案,对中国东部“泛冰川论”形成了新的批判视角;论证了蒙山峨峪口、八字峪一带的泥石流堆积成因专属性特征,提出可能是1668年郯城特大地震的群发性、链发性次生地质灾害遗迹。
(2)在则普冰川利用冰川谷地生长的先锋树种云南沙棘与冰川退缩之间的交互关系,结合地形条件和植物生长状况等因素,成功重建了则普冰川过去240年的变化历史。该结果不仅与藏东南其他冰川变化重建结果一致性良好,而且复原出9个退缩事件,时间分辨率较前人研究结果提高了一个数量级。
学术著作
截至2024年1月,王乃昂先后发表学术论著近150余篇、部,其中SCI、EI论文30余篇。
发表论文
资料来源:
书籍作品
资料来源:
人才培养
截至2022年11月,王乃昂培养的硕博生总人数已逾90人,其中博士研究生37人。
主讲课程
王乃昂主讲课是气象学与气候学,地貌学野外实习,地理环境总论。
教学研究
(1)根据地理学野外实践性强的学科特色和“大自然是地理学最好的教科书”理念,构建了兰州大学地理学基地实践教学体系,统称为“发现计划”。成功举办五届全国高校自然地理学骨干教师培训班,连续15年开展具有不同地域文化背景和教育模式的本科生地理学联合实习活动。
(2)作为副主编出版国家级规划教材《自然地理学》《西秦岭地质地貌野外实习教程》,主编《甘肃地理》,参编《干旱区科学概论》等教材。
学科建设
(1)院长任内组织地理学一级学科参加全国第二、三轮学科评估,获得进步明显的结果(2008年列全国第五名,2012年列全国第四名),实现了历史性突破。
(2)作为组织者论证并成功申报人文地理学、地球系统科学两个二级学科博士点,任内负责的地理学基地、地理学博士后流动站被教育部评为“优秀”,组织并成功举办资源环境学院成立六十周年庆典活动,结合学院学科群特点,确立了“海纳百川,独树一帜”的院训。
社会任职
荣誉奖项
个人荣誉
参考资料:
集体荣誉
资料来源:
参考资料
王乃昂.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2024-01-23
王乃昂.兰州大学.2024-01-23
我校师生赴香港中文大学考察交流.兰州大学新闻网.2024-01-23
兰州大学王乃昂教授一行赴台湾考察交流.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2024-01-23
全国教材建设先进个人奖励名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24-01-23
第三届国家教学名师—王乃昂.兰州大学教务处.2024-01-23
目录
概述
人物经历
教育经历
工作经历
研究领域
研究方向
在研项目
科研成果
沙漠研究
冰川研究
学术著作
发表论文
书籍作品
人才培养
主讲课程
教学研究
学科建设
社会任职
荣誉奖项
个人荣誉
集体荣誉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