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吉均(1933年10月9日—2020年7月21日),男,
汉族,出生于四川彭县,中国共产党党员,自然地理与地貌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李吉均1956年本科毕业于
南京大学地理系学习。1956年到1958年在
兰州大学地理系攻读硕士研究生肄业。先后担任兰州大学教授,兰州大学地理系主任,
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教授等职务。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2020年7月21日因病去世,享年87岁。
李吉均主要从事
冰川学、地貌学与第四纪研究。出版了《西藏冰川》《横断山冰川》等10余部著作。其研究成果获国家自然科学奖
一等奖1项、
二等奖3项,
中国科学院基础研究奖
特等奖、二等奖,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二等奖等。
人物经历
早期与学业经历
李吉均1933年10月9日出生于四川彭县。1952年考入
四川大学地理系,院系调整后到
南京大学地理系攻读地貌第四纪专业本科,1956年本科毕业于南京大学地理系学习。1956年到1958年在
兰州大学地理系攻读硕士研究生,1958年研究生肄业后留校执教;同年参加了
施雅风先生组织的中国科学院祁连山冰雪利用考察,开始了
冰川研究生涯。1962年到1963年在
北京大学资源与环境地理学系地貌专业进修。
工作经历
李吉均1973年开始加入“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并担任冰川组组长,考察了横断山海螺沟冰川和藏东南地区察隅阿扎冰川,后又考察了
羊卓雍措区域的冰川。1978年与施雅风、
谢自楚研究员等到英、法、
瑞士等国家访问。1979年恢复职称评审时即被评为
兰州大学副教授;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83年起担任兰州大学教授。1984年起担任兰州大学地理系主任。1984年到1985年在美国
华盛顿大学第四纪研究中心进修。1987年青藏高原隆起及其对自然环境与
人类活动影响的综合研究获
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988年提出“季风三角”概念,刻画了中国东部
第四纪环境演变的气候格局及其机理。1989年与30多位学者出版了专著《中国东部第四纪冰川与环境问题》,提出被李四光判定的冰川沉积实际是泥石流堆积,大体上澄清了“东部古冰川遗迹”之争。
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95年甘青地区第四纪环境演变研究获国家教委
科学技术进步奖。1999年起担任
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教授。
2007年研究成果中国西北季风边缘区晚第四纪气候与环境变化获
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008年中国
第四纪冰川与环境变化研究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011年研究成果晚中新世以来青藏高原东北部隆升与环境变化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011年获
中国地理科学成就奖。
人物逝世
2020年7月21日2时7分李吉均因病在兰州去世,享年87岁。2020年7月25日上午李吉均遗体告别仪式在华林山
兰州市殡仪馆举行。
主要成果
学科建设
1984年
兰州大学地理学系从地质地理系分出之时,专业设置较为单一,李吉均带领团队积极参与筹备和申报“经济地理与城乡区域规划”本科专业和“自然地理学”博士授予权,顺利于1986年获得原国家教委批准。1992年又新增设“经济地理学”专业硕士授予权。提出了地理学科要取得更大的发展必须要从经验科学中走出来进入实验科学,发展现代
地理科学,必须要有现代实验手段做支撑。李吉均的积极争取下全系实验和科研等用房得到改善。亲自到教育部争取经费,推进了年代学、
遥感地图与地理信息系统、
化学分析等实验室建设。
学术思想
李吉均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了晚
更新世中国西部季风区和西风区具有不同的环境演变模式,前者为暖湿-冷干组合,后者为暖干-冷湿组合;1993年提出了青藏高原起博器和启动区的观点,认为青藏高原在全球变化中可能扮演者十分重要的角色;发展完善了早年德日进和特洛尔提出的“
亚洲干极”的理论,认为亚洲干极位于
羌塘高原,外围是亚洲季风耦合系统,土壤植被围绕着这个干寒的核心大体做同心圆分布。
提出了青藏高原的上升阶段与幅度和形式问题。李吉均系统全面提出了青藏高原的上升阶段、幅度和形式问题。1979年即指出高原
第四纪期间整体断块加速上升了3500~4000m。指出了青藏高原分别在距今360、240、160万年前发生强烈运动。认为约240万年前,高原海拔超过2000m,导致了现代意义的东亚季风,
黄河中游地区大量堆积黄土,形成著名的
黄土高原。指出黄河是青藏高原隆起的产物。指出兰州段黄河和
金沙江都是在距今160万年后贯通的,形成于1.6、1.5、1.2、0.6、0.15百万年前的黄河上游多级阶地是高原隆起阶段性的反映。
对
西藏自治区现代和第四纪冰川进行了系统研究。对季风
海洋性冰川有新见解,主编《西藏冰川》《横断山冰川》。指出
庐山存在大量湿热地貌遗迹和部分寒冻与泥石流
地貌系统,替代
冰川成因解释,大体上澄清了困惑中国地学界半个世纪的古冰川之争。
研究
兰州市地区黄土
地层。把黄土与青藏高原隆起联系起来,表示兰州黄土比洛川黄土年轻许多,沉积速率是洛川黄土的4—5倍。将临夏北黄土记录与
南极洲冰芯氧同位素曲线进行对比,重建了与冰芯记录相比拟的15万年来的环境变迁。提出了“季风三角”的概念,阐明了
第四纪时期中国北方存在着两种环境变迁的模式,即季风区模式与西风区模式,对中国北方第四纪环境变迁的研究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
主要论文与著作
主要论文
李吉均共发表学术论文350余篇,以下为部分论文。
出版著作
李吉均有《西藏冰川》《横断山冰川》等10余部著作。
社会职务
荣誉与获奖
个人荣誉
科研获奖
李吉均的研究成果获评
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项、
二等奖3项,
中国科学院基础研究奖
特等奖、二等奖,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二等奖等。
人才培养
李吉均培养了一百多名硕、博士研究生,其中8人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1人荣获国家级教学名师。代表性学生有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
陈发虎,中国科学院院士
秦大河、
姚檀栋。2006年李吉均和时任
兰州大学资环院院长
王乃昂把教学成果奖奖金全部捐赠出来,设立了“求真”奖学金。
人物评价
中共兰州大学委员会、兰州大学表示:“李吉均先生博学审问、深思笃行,言传身教、奖掖后学,他精益求精的治学精神与一丝不苟的学术品格深得学界的敬仰与爱戴。他用一生的实际行动践行了为
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的诺言,书写了“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典范,将智慧、才华和生命无私地奉献给了人类的科学事业,奉献给了祖国的教育事业,奉献给了西部和
兰州大学的发展建设,奉献给了他挚爱的学生们。”
中国科学院院士严纯华表示:“他(李吉均)忠于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胸怀家国,用一生的实际行动践行了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的诺言,书写了“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典范,是立德树人、言传身教、因材施教的‘大先生’。”
人物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