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斑刺尾鱼,
学名:Acanthurus gahhm,是一个底层鱼类,全长50厘米,分布于温暖的西
印度洋,
红海和
亚丁湾。肩斑刺尾鲷栖息在
潟湖、
珊瑚礁区水深2米至40米。属杂食性,以
藻类、无脊椎动物、
浮游动物和碎屑为食。
体呈椭圆形而侧扁。头小,头背部轮廓明显凸出,成鱼越是明显。口小,端位,上下颌各具一列扁平齿,齿固定不可动,齿缘具缺刻。背鳍及臀鳍硬棘尖锐,分别具XI棘及III棘,各鳍条皆不延长;
胸鳍近三角形;
尾鳍弯月形,随着成长,上下叶逐渐延长。除背鳍黄色外,体一致为黄褐至暗
褐色,具许多不显的波状纵线;紧接着眼睛后方,鳃盖上缘具一稍大于瞳孔之黑色圆斑;鳃盖上缘,至胸鳍基部上方,具一不显之
橙色横带。背鳍及臀鳍的基底及鳍缘各具一蓝线,鳍缘上下方另具三条细蓝纵线;尾鳍基部有一白横带;尾柄棘沟黑色。背鳍有9根棘和26至28根软梢支撑,而臀鳍由3根棘和25或26根软梢支撑。身体较深,身长的一半,头部呈凸状。胸部和腹部有大量不规则的水平灰蓝色线条。月形
尾鳍的叶片为黄色。
分布于印度-西太平洋区,自马尔地夫至西太平洋。国内分布于台湾东北部、东部、南部、澎湖、
琉球乡、
绿岛及
兰屿岛等。
一般以
流刺网、一支钓、
延绳钓或
潜水镖鱼法等捕获。观赏及食用兼具。剥皮后,煮姜丝汤,肉质鲜美。尾柄上骨质盾板非常锐利,易伤人,处理时需小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