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川市第一中学创建于1941年,是陕西省首批重点
高中,陕西省标准化高中,全市唯一一所省级示范高中。2007年9月,按照
铜川市政府的规划部署,建成了新区校区。
学校现有新区和北关两个校区,高中127个教学班,初中22个教学班,在校学生7363名,教职工460名,其中高级教师170名,特级教师4名,正高级教师1名,取得研究生学历教师78名,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100%。教师中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名、全国十杰教师1名,全国优秀教师1名,省级劳模2名,省级教学能手16名,市级劳模3名,省、市有突出贡献拔尖人才4名,市级学科带头人10名,省市级以上其它各类先进80多人。
学校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以
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办人民满意教育为宗旨,坚持“德育为首、教学中心、全面发展、创办特色”的办学指导思想,大力实施
素质教育,全面提升内涵发展,使学校的各项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先后荣获“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模范职工之家”、“全国群众体育先进集体”、“全国文明单位”、“
全国五四红旗团委”、“全国青少年科技活动先进集体”、“全国第三届和谐校园先进学校”、“
陕西省示范性高中”、“陕西省先进集体”、“陕西省德育工作先进集体”、“陕西省平安校园”、“陕西省园林式单位”等称号。
铜川市市第一中学始建于1941年7月,初名“同官县立初级中学”,后几经易名,1958年9月铜川撤县设市后,更名为“铜川市第一中学”,一直沿用至今。学校是陕西省首批命名的省级重点中学之一,陕西省标准化
高中,铜川市唯一一所省级示范高中,铜川市教育局直属学校。2007年9月,按照铜川市政府的规划部署,建成了新区校区。办学70多年来,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在中共铜川市委、市政府和市教育局的正确领导下,步入了发展的快车道,办学规模、教育质量、办学效益取得了显著成绩,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铜川市第一中学有北关和新区两个校区。北关校区校园占地面积55亩,
建筑面积2.6万平方米,绿化面积1.2万平方米。
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铜川文庙大成殿座落于校园。校内有教学楼两栋(教室41间),实验楼、图书科技楼、行政办公楼、学生公寓楼各一栋,有200多座的阶梯教室和450平方米的图书室,有300米
塑胶跑道和人工草皮操场,6个篮球场等设施。校内各类部室健全、设施齐备,所有教室均配备
多媒体网络系统,建有校园网、校园广播系统等,能够满足正常教学需要。新区校区占地170亩,
建筑面积6.2万平方米,绿化面积4.2万平方米。校园内分教学区、运动区、生活区、办公区和休闲绿化区。教学区有教学楼三栋(教室75间)、实验楼一栋;运动区有室内体育馆一座、有
400米塑胶跑道人工草皮操场、篮球场、乒乓球场等;生活区有学生公寓楼两栋、餐厅礼堂楼、锅炉房、洗浴室、医务室、超市等其它后勤服务设施;办公区有办公楼一栋;休闲绿化区有花草树木100余种,各类景观相应成趣,校园三季有花、四季常青。校区各类部室健全、设施设备先进,所有教室均配备
多媒体投影设备,建有校园网和校园广播系统等,能充分满足教学的需要。
陕西省铜川市第一中学招生要看学生家长的工作单位,只招收公务员子女,引起许多群众的不解和质疑。招生工作人员称,新校区主要解决市委、市政府工作人员子女就读难的问题,只开四个班,资源有限。一项关于教育满意度的调查表明:在31个省市区中,公众满意度高于50% 的仅有4个。群众最集中的意见之一,就是受教育机会不平等,地域、城乡、校际之间的差别在不断扩大。如果说地域、城乡之间的教育资源配置不均只能让人叹息的话,同一个地区的教育资源配置不均以及由此导致的“
择校”现象,则更让人产生切肤之痛。
2006年全国两会期间,
中国民主同盟盟员、全国政协委员
柏均和曾尖锐地指出,“择校导致义务教育阶段的公立学校出现了绝不应有的‘精英’与‘平民’的划分,如果优质资源只是为少数人服务,那么,义务教育的公益性、平等性、公正性何在!”毫无疑问,铜川市第一中学的做法再一次佐证了这种判断。
其实,一些学校热衷于招收公务员子女的意图并不难理解——公务员拥有普通人所没有的公权力,尽可能多地招收他们的子女,有助于为学校争取更多的优惠政策和利益。何况,如果学校因此打上“贵族学校”或“机关子弟学校”的烙印,以后的择校收费标准势必水涨船高,自然能够带给学校更多的好处,如此一举两得之策,何乐而不为。
此事被媒体曝光后,
铜川市教育局称,正在设法纠正这种不合理现象。义务教育作为一种典型的公共产品,最主要的功能是保障公民平等的受教育权利,其本身并不具备竞争、筛选的功能。终止此类乱象的关键在于均衡配置教育资源、缩小校际差距。如果各个学校的师资、办学条件都差不多,公众自然不必再为
择校难而大挠其头;反之,如果教育资源不能真正得以均衡配置,一些资源较好的学校难免产生“择家长”的冲动,这对孩子来说难以称得上是真正的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