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孚礼
汪孚礼
汪孚礼,纺织技术专家。毕生从事纺织技术管理革新,善于革新,推翻封建工头制,建立技术人员责任制。他深入一大批纺织企业调查研究,促成纺织业与金融业的相互合作。他曾参与设计制造新农式小型纺纱机,在中国抗日战争时期发挥一定作用。
生平简介
汪孚礼,名康,又名树,沅江市新塘口人。1907年毕业于湖南省立第二师范学堂,后任小学教师3年。当时他目睹洋布大量进口,充斥市场,戚然忧之,决心为发展中国纺织工业而奋斗。1912年他自费东渡日本,次年考入东京高等工业学校攻读纺织专业,被补为留日官费生,并入福田明治纺绩会社实习。
1919年汪孚礼学成回国,任上海恒丰纱厂技师,两年后被新建的大中华纱厂聘为总工程师。在职期间,他积极推行科学管理制度,实施标准工作法,产质量不断提高,16英支纱每锭日产量由362.9克(0.8磅)增加到557.9克(1.23磅),大中华被誉为纺织业模范厂,汪孚礼的技术造诣与敬业精神也为纺织界所赞赏。
1923年汪孚礼因母丧返回湖南省,省教育厅坚留他主持省立第二甲种工业学校教务。在他的亲自授业与严格要求下,带出不少后来颇有名望的纺织技术骨干。
1925年他受申新纺织公司总经理荣宗敬之聘,出任无锡申新第三纺织厂总工程师。该厂的生产技术原由外籍人任顾问,厂内大小工头把持管理,产量低,质量差,成本高,管理混乱,广大工人饱受欺凌压榨。汪孚礼进厂后,坚持启用学校出身的技术人员,因此受到封建工头势力的诽谤与暴力排挤。后经厂方调停,几经商谈,终于将技术人员责任制坚持下来,逐步走上正轨。从此,这一管理制度被许多纱厂陆续采用实行。
汪孚礼随后调任上海申新第二纺织厂厂长,并任恒大纱厂协理。此后,汪又为许多纱厂延聘,任鼎新、大通、永安、大生、豫丰、豫康、中一、广益、仁丰、雍裕、晋华等多家厂商顾问,充分反映出当时纺织界对汪孚礼的信赖与推崇。
在广泛深入调查研究以及在技术管理中努力实践的基础上,汪孚礼在20年代与30年代发表大量文章,探讨技术理论,总结技术心得,揭露管理弊端,提出革新倡议,受到广大读者的高度重视与热烈欢迎。
1934年,汪孚礼受全国经济委员会棉业统制委员会之聘,任技术专员。次年,又由中国银行总管理处聘为业务稽核,并任中国棉业公司副总经理兼纺织部经理。汪以银行业务稽核及纺织技术专家身份,先后深入各地许多纺织厂考察,写出调查报告,以克服纺织业的不景气状况。
汪孚礼在从事纺织工商事业的同时,还热心参加纺织学术活动。他是1930年创建的中国纺织学会的创始人之一,历任学会第一至第六届执行委员及第八届理事,多次在学会作学术报告,积极在学会刊物上发表文章。
1937年中国抗日战争爆发,汪孚礼工作过及有过工作关系的许多纺织厂,或是受到严重毁损,或是沦入日本侵略军手中,如无锡申新三厂遭轰炸与抢掠,损失惨重。汪孚礼由此抑郁成疾,体力日渐衰弱。当时,他与一些知名的纺织技术人士创办新友铁工厂,由他任董事长。为了支援抗日战争,克服生产困难,他与有关技术专家反复研究设计,由新友铁工厂制造出新农式小型纺纱机,以适应大后方及沦陷区农村发展纺织生产,缓解纱布供应。
由于积劳与忧抑,汪孚礼罹病不起,于1940年12月2日在上海逝世。
职业成就
建立技术人员责任制
纺织科学技术是一门复杂的应用技术,也是一项集生产、供应、销售、管理各门科学的系统工程,技术管理人员必须在积累相当学识的基础上,再竭数年之实践与研究,才能得心应手,充分发挥工作效能。汪孚礼于1925年任无锡申新第三纺织厂总工程师,目睹厂中一些既无学识又无技术实际能力的大小工头,与社会上的封建黑势力勾结,拉帮结派,把持工厂车间的实际权力,厂方也奈何他们不得。企业的机械设备长时间得不到维修保养,生产工艺没有制度规范,管理混乱,产品数量与质量日益下降。为此,汪孚礼决心启用技术学校毕业的知识分子担任各车间工段的管理人员,明确规定职责范围,实行技术人员责任制,将大小工头调到各工段参加保全及运转劳动,得到厂方的支持。这些工头受到约束,心怀不满,结成一股反对技术人员的势力,终于酿成轩然大波。一些技术人员被殴打,汪孚礼因带领部分职员去上海日商纱厂学习参观,得以幸免。工头们散发传单,污蔑汪是弄垮大中华国际集团纱厂的“流氓”。后经荣宗敬出面,邀集地方绅商与工人洽谈,进行调解,反复强调工厂改革的好处,势在必行,不然工厂就会倒闭;并说明汪在大中华厂作出了很大成绩,技术高超,待人诚恳。经过多次调停,风潮终得平息。在汪孚礼的运筹与切实努力下,无锡申新三厂的管理走上正轨,生产很快有了起色,技术人员责任制从此树立起来。在中国纺织工业的技术管理史上,20年代的这场风波是一个重大转折,汪孚礼的开拓精神也因此受到人们的赞扬。
撰写技术与管理文章
汪孚礼从1920年起,陆续发表不少技术与管理文章。《华商纱厂联合会季刊》刊载了他的《纱厂改良工务策》、《论细纱房管理法》、《纱厂实习须知》、《华商纱厂与日厂之比较》等8篇文章,资料丰富翔实,论析透澈明确,是他早期从事调查研究而总结出的心得体会,得到纺织界的良好评价。以后他通过技术管理实践,积累大量第一手资料,经过缕析论证,于1931年写出《中国纱厂未上轨道之实例》、《纺织人才问题》等文章在《纺织周刊》发表。在前一文章中,他通过实际事例,列举当时纱厂的十大问题为:
(1)、重商而轻工;
(2)、组织之复杂;
(3)、纺纱无定支;
(4)、用棉不规则;
(5)、技术少专家;
(6)、工人无训练;
(7)、设备不完全;
(8)、物料不考究;
(9)、用人无定额;
(10)、出数无定量。在后一文章中,他详析人才缺乏的原因以及技术人员、厂长各自应承担的责任。他的这些文章,都是从当时纺织业的重大实际问题出发加以剖析,起到振聋发聩的作用,反响强烈。广大纺织界人士认为文章切中时弊,缕析精辟,并据以指导工厂的改革实践。
那时他还发表《立在技师地位上对于用棉的要求》,这是中国早期对于棉花性质分析以及进行改良应用的科技文章,洋洋万余言,被《纺织周刊》的编者特别推荐,受到读者欢迎。
汪孚礼学识渊博,又勤于实践,勤于思考,勤于写作,他发表的许多有份量的文章,为中国近代纺织工业的改革与发展起到很大的作用。
发展民族纺织工业
1935年,汪孚礼受银行之聘担任业务稽核,以一个技术专家的身份帮助纺织企业改善技术管理,提高水平。那时,中国民族纺织工业受外来经济的排挤与压迫,处于严峻的不景气状态,大都需要金融业的支持;同样,金融业也需通过信贷投资求得实业的发展与银行自身的发展。中国银行的数千万元工业贷款中,棉纺织业占到63%;上海银行的360万元工业贷款中,纺织业占53%;金城银行1937年集中对10家纺织企业贷款即达1135万元;1934年申新各厂资金为6898万元,负债则达6375万元。为此,金融业对于纺织业的生产和经营情况,不仅要有清晰的了解,而且要及时提出建议,帮助企业改善技术管理与经营管理。汪孚礼在一年多时间中奔走于山西省河北省河南省山东省江苏省、湖北、江西省等省,深入到70多家纺织厂作调查研究,与各厂有关人员对企业的生产、技术、经营以及资金情况进行讨论,审阅有关资料文件,然后提出关于技术与管理方面的建议,使工厂与银行取得合作。例如,山西的晋华、晋生、益晋三纺织厂负中国银行债务达500余万元,汪孚礼在提出改善办法同时,代为向银行斡旋,使厂家免于倒闭。通过考察,汪孚礼写出共10余万字的调查报告。这项调查研究,既有利于纺织业改善管理,也有助于银行业推进信贷业务,使中国民族纺织工业摆脱外来经济的侵蚀。
制造新农式纺纱机
中国抗日战争时期,中国纺织业遭受很大破坏,纱布供应奇缺。为适应抗战后方及沦陷区农村发展纺织生产的需要,缓解人民衣被困难,经申新第二纺织厂经理荣尔仁倡议,汪孚礼同纺织技术专家张方佐、李向云等以及申新厂有关技术人员研究、实验,设计出一种新农式小型纺纱机,由汪孚礼担任董事长的新友铁工厂制造生产。
这种纺纱机采用小型短流程超大牵伸工艺,取消粗纱机,用棉条直接纺成细纱。其特点是各工序设备体积小,占地省,便于战争时期搬运,全套纺纱机用两辆卡车即可运输,在山洞也能安排生产。当时,小型简易纺纱机的型号甚多,但大多产量低、质量差,发展不快。新农式纺纱机属于近代纺纱机的组合简单化与机器的小型化,采用了一些当时的新技术,有一定的先进性。如在细纱牵伸部分加装一根罗拉,增加一个牵伸区,大铁改为皮辊,采用杠杆加压,牵伸控制在40倍。产品的产质量与大型机比较接近,为此当时颇受好评,得到较大面积的推广,以致纺纱机供不应求。
在设计、实验及制造过程中,汪孚礼因病住院,于1940年底去世。他虽然未能参加制造新农式纺纱机的全过程,但在他和有关人士倡议下研究设计的这种纺纱机,倾注了他一生最后几年的心血。1941年日军侵入上海租界,新友铁工厂停产。其后该厂在广西桂林建立新友铁工厂分厂继续制造生产,供应中国西南地区中国抗日战争胜利后,上海新友铁工厂恢复生产新农式纺纱机,曾向泰国供应。抗美援朝战争期间,新农式的小型梳棉机曾运往朝鲜山洞内加工制造药棉。这些都是汪孚礼留给后人的遗产。
个人简历
1886年出生于沅江市新塘口。
1907年毕业于湖南省立第二师范学堂。
1908—1911年任小学教师。
1912—1918年在日本高等工业学校纺织科学习并毕业,同时在福田明治纺绩会社实习。
1919—1921年任上海恒丰纱厂技师。
19211923年任上海大中华国际集团纱厂总工程师。
19231925年任湖南省立第二甲种工业学校教务长。
1925—1926年任无锡申新第三纺织厂总工程师。
19271933年任上海申新第二纺织厂厂长,并任多家纺织厂顾问。
1934年任全国经济委员会棉业统制委员会技术专员。
1935—1936年任中国银行总管理处业务稽核,并任中国棉业公司副总经理兼纺织部经理。
1936—1937年任上海恒丰纱厂协理兼总工程师。
1937—1940年任上海新友铁工厂、鸿新染织厂、永大企业公司董事长。
1940年12月2日病逝于上海市
主要论着
1汪树磐.中国纺织业之前途及其当前大敌.全国纱厂联合会季刊,1920,1(2).
2汪树磐.纱厂改良工务策.全国纱厂联合会季刊,1920,1(4).
3汪树磐.纱厂工银计算法.全国纱厂联合会季刊,1920,1(4).
4汪树磬.论细纱房管理法.全国纱厂联合会季刊,1921,2(2).
5汪树磐.华商纱厂与日厂之比较.全国纱厂联合会季刊,1922,3(1).
6汪树磐.纱厂运转部监工员之规约.全国纱厂联合会季刊,1926,6(3).
7汪孚礼.详述纱厂和花方法及其比较.纺织年刊,1931:67—76.
8汪孚礼.论轻重纱之调节法.纺织年刊,1931.
9汪孚礼.中国纱厂未上轨道之实例.纺织周刊,1931,1(19):476480.
10汪孚礼.纺织人才问题.纺织周刊,1931,1(24):610621.
11汪孚礼.立在技师地位上对于用棉的要求.纺织周刊,1931,1(29):758768.
12汪孚礼.促借锭早日成功说.纺织周刊,1932,2(1):16—18.
13汪孚礼.申新纺织公司过去的回顾和今后应取的方针.纺织周刊,1932,2(10):248—253.
14汪孚礼.最近日本纱厂革新之趋势——在纺织学会的演讲.纺织周刊,1935,5(9):251—254.
15汪孚礼.一年来之棉纺织业.纺织染工程,1939,1(4):9—11.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
目录
概述
生平简介
职业成就
建立技术人员责任制
撰写技术与管理文章
发展民族纺织工业
制造新农式纺纱机
个人简历
主要论着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