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寺位于北京
东城区雍和宫大街戏楼胡同1号,建于元至正七年(公元1347年)。明清两代均有修和增建,其中明正统十二年(1447)进行了重建。
康熙帝曾题额"万古柏林"。寺内保存的《
清敕修大藏经》经版,是中国释藏中现存的唯一木刻经版。柏林寺是一座汉传佛教寺院,也是“京内八刹”之一。2006年05月25日,柏林寺作为
清代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虽然有一些资料称柏林寺是一座藏传佛教寺院,但是这些资料并未得到其他资料的证实,因此我们无法确认柏林寺是否是藏传佛教寺院。
柏林寺创建于
元顺帝至正七年(1347),明洪武元年(1368)修建北京城北墙时将柏林寺分为两部分,城内的称南柏林寺,城外的称北柏林寺。
明清之际,寺为北京八大寺庙之一(八大寺庙:东城柏林寺、
贤良寺,西城广济寺、广化寺、嘉兴寺、
拈花寺、南城法源寺、
长春寺),规模、占地均非常可观。明以后,城外北柏林寺日趋衰败,南柏林寺遂称京城柏林寺。
寺于明
正统十二年(1447)重建,明宣德年间、及清
康熙、
乾隆曾三次大规模重修,其中康熙五十二年(1713)的重修,是为庆祝康熙60寿辰,由
雍正帝主持重修,规模宏大,盛况空前。
解放后,辟为
中国国家图书馆善本书馆,再后为
中央文化管理干部学院培训研究中心占用。1984年,被公布为市文物保护单位。
寺坐北朝南,所有建筑都建在高大的砖石台基之上,显得雄伟壮观。寺的主要建筑均建于南北中轴线上,由南往北依次为山门、天王殿、圆俱行觉殿、
大雄宝殿和维摩阁,东西两侧为配殿。
三门殿面阔三间,拱券上额书“敕建柏林寺”,山门前有雕刻精美图案的砖砌影壁。大雄宝殿为全寺主殿,面阔五间,单檐歇山顶,檐下正中悬有巨额横匾,上有
康熙帝亲题“万古柏林”,殿内有明代塑造的三世佛和七尊木制漆金佛像,造型生动。维摩阁又称藏经阁,上下两层,均面阔五间,东西两侧建有配楼。
柏林寺最珍贵的文物是过去曾保存的中国惟一的一部“龙藏经版”的刻版,并在这里印刷。佛教经典从
唐朝起称为“藏”,“
清敕修大藏经”就是指清朝皇家御制雕刻的佛学大丛书。这部“龙藏经版”的内容极其丰富,收集了我国古代历代高僧的佛学著作。这部藏版从
雍正十一年开始雕刻,至
乾隆三年,用了六年的时间,经版有七万多块,经书七千多部。其工程十分艰巨。雕刻经版选用的是上等
梨木。刀法洗练,字体端秀。由于这部刻版印刷较少,所以保存完整如新。这部大刻藏经是中国佛教界的珍贵文物。1982年移至
智化寺保存,为智化寺的镇寺之宝。
柏林寺内的古木很多,尤多古柏、古槐,还有白皮松、
古银杏等。柏林寺就因多有古柏,而名“柏林寺”。寺内除有多棵巨大的元明古柏外,还有两棵
紫藤缠柏的奇观。在柏林寺内最著名的一棵古树是维摩阁院内的一棵古七叶槐。柏林寺的维摩阁在寺后为一独立小院落。院门正中,院内北、东、西三面为二层楼阁“维摩阁”。就在阁前西侧高耸着一棵十分珍贵的“七叶槐”。七叶槐是国槐的一个变种。因叶是由七片叶子簇成一束,形似
凤蝶总科,所以又名“
五叶槐”。柏林寺这棵七叶槐高达15米,干周长达1.8米,是在清乾隆二十三年重修柏林寺时种植的,距今已二百五十年,是北京的“古蝴蝶槐之最”。每当微风吹过,树上的树叶如飞舞的蝴蝶,把维摩阁点缀得古香古色。这棵古蝴蝶槐为寺内的“吉祥之树”。在北京只有两棵古七叶槐,另一棵在
西城区的
广济寺内。在寺的后院,也是二层的楼阁舍利阁前西侧,有一棵
清代的古七叶槐,已有二百多年,被视为寺内的“三宝”。三宝即“方缸、铁井、七叶槐”。在民国时广济寺失过一次大火,方缸和铁井被毁,而令人奇怪的是七叶槐却安然无恙,这又给这棵七叶槐增添了神秘色彩。在
景山公园的东门里,有一棵五叶的“
五叶槐”,又称为“五叶槐”,树下有标牌注明为珍贵树种。在北京地区仅有这三棵古蝴蝶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