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乡位于
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哈尼族彝族自治州
红河县境西部,距离县城109公里,地处红河、
玉溪市、
普洱市三地州市三县交界处。该乡国土面积为219.89平方千米,常住人口16061人(2020年)。乡政府驻地为
垤玛村,辖6个行政村。垤玛乡是一个集“民族、边远、贫穷、山区”四位于一体的特困乡。该乡有工业企业1个,有营业面积超过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2个。垤玛乡的名字来源于哈尼语中坝子的称呼“垤阿”。
地理环境
垤玛乡乡政府驻地距离县城
迤萨镇109公里,离国道323线28公里,东与车古接壤,南与架车、三村两乡相连,西与
墨江哈尼族自治县交界,北与
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毗邻。全乡辖垤玛、牛红、腊哈、河玛、曼培、独格6个村委会,73个自然村,82个村民小组,3025户,14398人,劳动力7440人,其中从事第垤玛乡隶属于
红河县,位于县境西部,地处红河、玉溪、思茅三地州交界处,位于红河县境西部,乡政府驻地距县城109公里,离国道323线28公里,东与车古接壤,南与架车、三村两乡相连,西与墨江县交界,北与元江县毗邻。全乡辖垤玛、牛红、腊哈、河玛、曼培和独格6个村民委员会,73个自然村,常住人口16061人(2020年);共有7个党总支,43个党支部,385名党员;乡内居住着
哈尼族、
汉族两种民族,其中哈尼族占98%。
全乡国土面积19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5159亩,其中水田面积7983亩,旱地面积7176亩,人均耕地面积1.08亩,林地面积106537亩,适合种植水稻、玉米、
荞麦等作物。2008年全乡经济总收入2463万元,人均纯收入1067元。境内地形复杂,群峰起伏,沟壑纵横交错,阿者大山盘据南部、
阿波黎山屏立北边,垤
蚂蜒河由东向西横穿全境,海拔在1130—2500米;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年平均降雨量1628毫米,年平均气温15.9℃,立体气候明显。
自然资源
垤玛乡境内地形复杂,群峰起伏,沟壑纵横交错,阿者大山盘据南部、阿波黎山屏立北边,垤玛河由东向西横穿全境,海拔1146—2580米,土壤为红壤、黄壤、黄棕壤。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5.9℃,年平均降雨量1628毫米,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云南松、
杉木等,有森林面积45619亩,森林覆盖率25%,珍稀动物有
鳞甲目、
白鹇、
白腹锦鸡等。截至2007年,全乡耕地面积16810亩,其中稻田8222亩、旱地8588亩,人均耕地1.08亩,粮食作物有稻谷、
玉米棒、小麦、
荞子等。经济作物为茶叶、竹子、
麻栗坡草果等。垤玛乡水资源丰富,有垤玛河、曼培河、六章河贯穿全乡境内。优越的气候资源和土壤环境为茶子、竹子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是
红河县茶叶的重要产地。
垤玛乡土地面积辽阔,自然资源丰富,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森林覆盖率25%,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云南松等,珍稀动物有
鳞甲目、白、
白腹锦鸡等,可开发的荒山荒地有4.8万亩,可开发利用的有野生菌、野生刺竹笋、
蕨苗等。乡境内水资源丰富,有垤玛河、曼培河、六章河贯穿全境,优越的自然环境为茶叶、竹子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是红河县茶叶的重要产地之一。在三条河流两畔有2000余亩稻田,海拔在1400米左右,水源丰富,全年无霜或有微霜,可开发潜力大。值得一提的是,垤玛乡现在保存的滇南小耳朵猪,个头虽小,但肉质鲜美,肥而不腻,是食用乳猪中的一极品,具有巨大的开发价值。
沿垤玛乡境内通过的迤北(县城迤萨-
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北泽)弹石公路与
瑞金—临沧公路相衔接,距离国道线28公里,具有良好区位优势。
人口民族
2007年,全乡辖6个村委会、73个自然村、82个村民小组,2954户、14389人。劳动力7440人。其中农业人口14159人,非农业人口230人。2007年出生182人,出生率为6.3‰,死亡48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8‰,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72人。全乡居
哈尼族、汉两种民族,其中哈尼族占总人口的98%。
2021年,
红河县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布,垤玛乡常住人口16061人。
经济
改革开放前,垤玛乡经济社会发展缓慢,人民群众生产生活落后。1978年全乡财政收入仅1.8万元,农村经济总收入1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0元。改革开放后,垤玛乡经济社会蓬勃发展,群众生活水平明显提高。2007年,全乡农村经济总收入291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191元,完成财政总收入9.5万元,其中实现地方级财政收入7.6万元。全乡有集贸市场1个,2007年集市贸易成交额100多万元。农业生产 2007年,垤玛乡结合乡情,提出了“近抓畜,远抓林,大力发展粮食生产,狠抓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思路,依靠农业政策,科技进步,积极稳妥引导农民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2007年全年粮食播种面积达24795亩,粮食总产量453.6万公斤,农民人均有粮265
千克。为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实现财政收入稳步增长,大力开发和培育绿色支柱产业,2007年,新植茶叶5650亩,累计发展茶园11560亩,冬季农业开发卓有成效,种植面积达5000亩,至2007年已累计种植茶竹子20000余亩。生猪存栏6600头,山羊存栏1230只,家禽年末存栏29250只;
肉猪出栏3580头,
肉牛出栏789头,山羊出栏400只,家禽出笼25720只,肉类总产361吨,禽蛋产量30.2吨。乡镇企业 全乡乡镇企业以茶叶加工企业为主,兼有竹笋罐头加工等行业,至2007年,全乡有乡镇企业1户,个体加工户8户。2007年乡镇企业总收入12万元,比2006年增长2%。
社会
文化教育
全乡全面普及了
九年制义务教育法,不断巩固“两基”成果,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全乡有1所中学,7所完小,共计18个教学点。2008年,在校学生2843人,其中,小学1963人,初中880人。中小学在职教师131人,其中,中学教师44人;小学教师87人,其中代课教师24人。小学入学率98.6%,小学六年完学率63.04%,初中入学率96.81%。
全乡建有文化广播服务站1个,有村委会文化室6个。每逢节日,广大人民群众自发组织开展文艺演唱活动,歌声洋溢,热闹非凡。农村文艺爱好者自编自演的节目,寓教于乐,深得群众的好评和喜爱。
我乡通过“两基”验收以来,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两基”工作的巩固。根据“两基”指标的要求,狠抓落实,首先抓了每年人员变动、新出生人员的注销、增补、登记;按年度增补好0—18周岁儿童名册,认真填写在校生名册;编制好教育事业报表,各种表册按时完成;各部门协调做好流失生的返校工作;民政每学期开学对山区和特困家庭孩子进行入学救助,以大米、被服的形式支持困难家庭子女完成九年义务教育;下乡工作队和各村委会积极配合学校做好流失生工作,确保学生流失降到最低限度;召开家长座谈会,宣传教育法律、法规,依法治校,保证学生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
基础设施
集镇建设
垤玛乡按照“小集镇、大战略”的建设方向多渠道筹措资金。至2007年,已建成了腊哈、牛红卫生室投入使用;乡政府职工食堂于建成并投入使用。
水利建设
至2007年,完成了乡集镇第一期供水工程,改善了乡机关及驻地群众的和生产生活用水,提高了水利化程度,改善了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修复自然村人畜饮水工程7400米,4月24日投入3.516万元修复了集镇人饮工程;简易修复大小水渠80条。
电力建设
认真实施西部农网改造,至2007年,该乡通电自然村已达2263户,有27个自然村未通电。交通邮电 垤玛乡是
红河县西部重要交通枢纽之一,是连接
玉溪市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的交通要道。全乡范围内公路四通八达,距国道213线仅28公里。至2007年,全乡73个自然村只有10个自然村未通路。全乡货运量完成8万吨,完成客运量15000人次。邮电事业迅速发展,邮政业务总收入2400元,全年订阅各种报刊220份。全乡固定电话装机量80部,增加移动电话机站150座,移动电话1500部,通讯覆盖率达100%。
教育科技
2007年,全乡有中学1所、小学26所,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8.6%,小学辍学率控制在0.79%;小学有教师87人,其中,代课教师25人,在校生2002人。中学有8个教学班400人,教师35人;小学六年完学率达63.04%,初中毛入学率达96.81%,初中辍学率控制在2.89%,扫除青壮年文盲403人。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强学校综合教学楼和校园附属设施建设,不断改善教学条件。至2007年底,已建成1幢4层1544平方米的中学教学楼和1幢1345.6平方米的学生宿舍楼,教育硬件设施得到加强。
2007年内,共举办农业实用技术培训会20期3000人次,印发农业农业科技资料5000份。通过农业科技培训,有30人获得绿色资格证书。
文化卫生
2007年,垤玛乡有村委文化室6个,农村文艺队2个。2007年组织开展农村大型文艺演出2场。有卫生院1所,医务工作者7人,乡村医生10人,村级卫生室覆盖率达100%。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达60%以上,闭路电视入网户150户。
社会治安
2007年,全乡开展“五五”普法教育和“三五”依法治乡工作。组建专职联防队1个,成员10人,初步形成治安防范网络。全年未发生一起
刑事案件,治安案件3件,查处3件,查处率100%,调解各类矛盾纠纷5起,调解成功率100%。2007年,垤玛乡调解委员会被评为优秀省级文明调解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