氧中毒
长时间吸入高氧分压气体产生的病理现象
氧中毒( intoxication)是人体长时间吸入高氧分压气体,超过一定的压力和时程,引起一系列生理功能的紊乱或导致的病理现象。根据其临床表现可分为肺型氧中毒、脑型氧中毒及眼型氧中毒。
氧中毒的发生主要取决于吸入气体的氧分压,常见于使用水下呼吸器的潜水者、高浓度氧环境下的早产以及高压氧治疗的患者。氧中毒早期可出现定向力障碍、呼吸困难、视力变化等症状。吸入0.5个大气压以上氧持续48小时,或长期吸入\u003e60%高浓度氧,均可导致氧中毒。氧中毒关键在于及时发现其症状或体征,并尽快地脱离高压氧环境。肺型氧中毒以支持疗法为主,脑型氧中毒以镇静、抗惊厥、催眠为主,眼型氧中毒予能量合剂等支持疗法为主,救治时酌情使用药物和对症处理。
脑型氧中毒临床表现突出,但只要处理恰当,一般不会留下永久性损害。肺氧中毒因及早发现并及时中止高压氧治疗,预后还是良好的。高压氧对视网膜的影响很明显,多是暂时性的,一般可以恢复。
病因
致病原因
氧中毒是吸入高压氧或高浓度的氧,或吸氧超过一定时限,产生的某些功能性或器质性的损害。
发病机制
氧中毒的发生主要取决于吸入气体的氧分压而不是氧浓度。常见于使用水下呼吸器的潜水者、高浓度氧环境下的早产以及高压氧治疗的患者。氧疗时如果吸入0.5个大气压以上氧持续48小时,或长期吸入\u003e60%高浓度氧,均有可能发生氧中毒。
有关氧中毒发病机制的研究颇多,但至今尚未完全阐明,大致包括三个方面。
脑代谢障碍
γ-氨基丁酸(GABA)系统是脑对“高压氧防御”中最薄弱的环节,这个系统的障碍是氧诱发惊厥的主要原因,其理由是:
酶的抑制
高压氧条件下,多种酶的活性受到抑制,特别是许多硫基酶受到抑制。体内许多重要的酶和辅酶是疏基酶,由于这些酶或辅酶受抑制,必然发生代谢障碍。在高压氧条件下,包括三羚酸循环在内的多种代谢途径过程中的酶活性受到抑制,而对三馥酸循环的抑制使得葡萄糖有氧代谢发生障碍,造成ATP生成减少,就易发生所谓的高氧性缺氧症,造成能量的缺乏,从而引起功能障碍和中毒症状。
氧自由基的损伤作用
氧中毒的本质是氧自由基对人体内酶的抑制、细胞膜的损伤、细胞器的破坏,导致蛋白质核酸合成受阻,能量代谢障碍所致。
脑型氧中毒
压强—时限关系:一般来说,脑型氧中毒常于1875mmHg(250kPa)氧压以上发生,氧压越高,持续吸氧时间越长,越易发生氧中毒。但氧中毒也可以在较低的压强-时限发生,有人观察到在250kPa氧压下15~28min出现氧中毒惊(见下表)。
以上参考:
氧中毒亦可发生在停止吸氧后的减压病过程中,这种现象称“撤氧效应”。因为氧气本身就是一种中枢神经抑制剂,在神经细胞已经发生氧代谢亲乱时,吸氧尚能起到抑制作用。一且吸氧停止,立即出现氧中毒。
肺型氧中毒
大多数研究者认为,肺型氧中毒是由高浓度的氧对肺组织的直接损害所引起的。
1、正常肺泡表面含有一层活性物质,由磷脂组成,这种物质有降低表面张力的作用,可以防止肺泡萎陷,并维持肺毛细血管的正常通透性,防止向肺泡渗液而产生肺水肿,因此表面活性物质对保持正常呼吸起着重要作用。高压氧可减少肺泡表面活性物质产生。由于肺表面活性物质减少,肺弹性减弱,肺泡内液体渗出形成一层透明膜,结果造成肺不张,产生室息。
2、肺氧中毒的另一重要的因素是肺泡-毛细血管屏障的增厚。肺泡气与血液之间有一层组织屏障,在高压氧下,由于肺泡毛细血管屏障两侧气体分子的压力差,会导致在肺泡一毛细血管屏障中形成微气泡。压力低时,微气泡囊大,数量少;压力高时,微气泡囊小,数量多。微气泡可作为栓子,造成毛细血管的栓塞,破坏作用大多发生在毛细血管静脉端的内皮细胞上。
3、高压氧还通过内分泌系统对肺组织造成损伤,主要是通过垂体肾上腺皮质轴和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来实现。高压氧可引起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增加,促进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分泌;同时使交感神经兴奋,盐酸肾上腺素分泌增多,可直接和间接使肺小血管收缩,肺泡细胞缺血受损,渗出增多,从而发生肺型氧中毒。
眼型氧中毒
视网膜静脉周围炎对高压氧非常敏感,在750mmHg(100kPa)氧压下,视网膜小动脉及小静脉的直径分别缩小8.5%与10.7%。在2250mmHg(300kPa)氧压下,分别缩小19%与28%;在吸氧1.5~3h后,可出现视野缩小、畏光、视物扭转变形、视力减退等。不过高压氧对视野、视力的影响多是暂时性的,一般可以恢复。
高压氧对眼的毒性主要发生于未成熟婴儿,表现为晶体后纤维组织增生,视网膜有大量的新生血管和成纤维细胞浸润,视网膜功能发生障碍,甚至造成永久性失明,因此对孕妇和未成熟婴儿进行高压氧治疗时必须慎重。长时间的高压氧治疗可能会促进已经存在的核性白内障的生长,且在停止长期高压氧治疗后,核性白内障不会消退。
临床表现
氧中毒早期可出现定向力障碍、呼吸困难、视力变化等症状。临床上把中枢神经系统、肺和眼损伤为主的氧中毒分别称为脑型、肺型、眼型氧中毒。
脑型氧中毒
脑型氧中毒又称惊厥型氧中毒或急性氧中毒,指吸入2-3个大气压以上的氧气后,短时间内出现惊厥等中枢神经症状(6个大气压的氧数分钟,4个大气压氧数十分钟)。早期可能出现面颊肌肉的纤维性颤动,视觉、听觉和感觉异常等前驱症状,继而出现抽搐、晕厥、昏迷,甚至死亡。高压氧治疗时,患者出现神经症状,应区分脑型氧中毒与由缺氧引起的缺氧性脑病。前者先抽搐后昏迷,抽搐时患者是清醒的;后者则先昏迷后抽搐。对氧中毒者应控制吸氧,但对缺氧性脑病者则应加强氧疗。
肺型氧中毒
肺型氧中毒是因较长时间吸入0.6-2个大气压氧气,导致以肺部损害为主的氧中毒。肺型氧中毒的发生、发展经历时间相对较长,又称为慢性氧中毒。一般人在吸入1个大气压的氧10小时后,初期出现鼻黏膜充血、口干咽喉痛、咳嗽、胸骨后不适;随后频繁咳嗽、胸骨后疼痛、呼吸害迫、肺活量减少、动脉血氧分压(PaO)下降。氧疗的患者如发生氧中毒,吸氧反而使PaO下降,加重缺氧,造成难以调和的治疗矛盾,故氧疗时应控制吸氧的浓度和时间,防止氧中毒的发生。
眼型氧中毒
眼型氧中毒是由高浓度氧和高压氧引起视觉系统损害的氧中毒。主要发生于早产、低出生体重等有吸氧史的新生儿。表现为视网膜广泛的血管阻塞、成纤维组织浸润、晶体后纤维增生。是新生儿氧疗不当引起的并发症,常导致视力障碍,严重者可致盲。
检查诊断
诊断要点
以上参考:
实验室检查
以上参考:
鉴别诊断
根据吸氧史及吸氧的压力和时程,结合患者的主要症状,即可诊断和鉴别诊断。
治疗
一般处理措施
不同脏器、系统所表现的氧中毒现象,有共同的机制,但不同脏器又有其特异的功能变化,所以在处理(及预防)方面,既有一般措施,也有特异的针对性措施对氧中毒患者的救治,关键在于及时发现其症状或体征,并尽快地脱离高压氧环境。具体措施为:
患者出舱后,应注意密切观察和精心护理,酌情使用抗生素和对症处理。
以上参考:
治疗要点
以上参考:
治疗药物
目前尚缺乏防止氧中毒发生的有效药物,下表种所列药物可供参考使用。表中所列药物中最有前途的是抗氧化剂
以上参考:
在临床中应用最普遍的防止氧中毒的药物是VE和镁剂。高压氧治疗期间给予VE50mg或硫酸镁250mg,每日2次,有助于预防氧中毒。
预防
预防要求
预防要求了解氧中毒的先兆症状,并能严格遵守各项制度和操作规程。
以上参考:
预防氧中毒的一般原则
预后
脑型氧中毒
虽然脑型氧中毒临床表现突出,但只要处理恰当,一般不会留下永久性损害。
肺型氧中毒
因肺氧中毒的病程是渐进的,只要在肺部损害未形成不可逆改变前发现,及时中止高压氧治疗,预后还是良好的。
眼型氧中毒
高压氧对视网膜的影响很明显,不过高压氧对视野、视力的影响多是暂时性的,一般可以恢复。
参考资料
目录
概述
病因
致病原因
发病机制
脑代谢障碍
酶的抑制
氧自由基的损伤作用
脑型氧中毒
肺型氧中毒
眼型氧中毒
临床表现
脑型氧中毒
肺型氧中毒
眼型氧中毒
检查诊断
诊断要点
实验室检查
鉴别诊断
治疗
一般处理措施
治疗要点
治疗药物
预防
预防要求
预防氧中毒的一般原则
预后
脑型氧中毒
肺型氧中毒
眼型氧中毒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