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饮食风俗博物馆(Dongguan Foods Custom Museum)是一座以东莞本土饮食风俗为主题,展示和弘扬东莞传统饮食文化的休闲消费类专题博物馆,隶属于
广东省东莞市莞香楼饮食服务有限公司,是全国第一家由
社会投资、企业主办的地方饮食风俗类博物馆,并于2009年10月获得东莞“市科普教育基地”称号。
建筑布局
现博物馆展厅面积923平方米,拥有文物4000件,现整理展出约1800件。馆内共分为东莞(渔、耕、樵)景观区、(糖、油)展示区,小食制作展示区,(碗、箸、)展示区和(酒具、茶具)展示区等5个展厅。进入博物馆,映入眼帘的就是一个大型的东莞地形地貌图。从这个地貌图就可以清晰地了解到东莞各镇区地形分布以及东莞东高北低的地势布局。位于门口右侧其中一道弧形蚝壳堆积的高墙为白色蚝壳化石的背景,展示了东莞人民最早的美食。
发展历史
东莞饮食风俗博物馆现任负责人为东莞市莞香楼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黄锡坤先生,它于2006年1月18日正式对外免费开放,是为响应东莞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文化之城”由企业出资三百余万兴建,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博物馆坐落于
广东省东莞市万江区金泰路1号莞香楼四楼,毗邻万江汽车总站、华南摩尔和城市候机楼等城市地标性建筑。
东莞饮食风俗博物馆以弘扬本土 饮食风俗为平台,通过收藏和展示具有东莞饮食风俗特色的文物,借以研究东莞饮食发展趋势、倡导饮食行业行为规范、引导东莞饮食健康发展。
中华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历史悠久,是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的自然气候、地理环境、水土物产、文化传统、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的集中体现,是人们长期共同劳动、共同生活、共同遵守一定规律逐渐形成的。我国自古流传两句话,一是“民以食为天”,二是“衣食足则知荣辱”,可见“吃”的重要。勤劳聪明的我国人民不但善吃,而且还吃出了文化。自远古以来,我国人民就有自己独特的饮食风尚和习俗,有着高超的烹和各种
食品加工技艺。被考古学界誉为“珠三角第一村”的东莞
南城街道胜和蚝岗贝丘遗址的发现,告诉人们
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此群居,为研究东莞饮食文化的发展揭开了序幕。
自
改革开放后,全国各行各业数百万专业人才云集东莞,加速了东莞经济的发展,东莞饮食的物质基础更加丰厚,饮食风俗更加多姿多彩。各地饮食业和民工带来的
名菜名吃、饮食风俗交流融会、潜移默化,东莞的饮食及其风俗更加绚丽辉煌。但与此同时,传统的东莞饮食风俗、饮食文物也受到冲击,急待我们挖掘和抢救,于是东莞饮食风俗博物馆便由此成立。
陈列展览
博物馆展览主要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展示了五千年以来东莞人民的劳动方式、烹饪器具、美食和餐具,另一部分则展现了东莞各镇区的饮食特色、传统节日、红白喜事的饮食风俗和东莞饮食文化的发展趋势。展览从东莞饮食风俗的起源开始,以景观展示东莞地形地貌、农耕情景、旧时厨房;以模型展示东莞美食;以图片展示饮食风俗、时节饮食、婚嫁寿诞的饮食和饮茶风俗等。
基本陈列
东莞饮食风俗博物馆通过图片陈列、实物展览和场景复原这三种方式来让观众认识了解东莞饮食文化的历史源流、讲述清至民国时期东莞水乡人的民情风俗。整个展览面积923平方米。
《东莞(渔、耕、樵)景观》:该展示厅巧妙利用空间设计,将展览内容更加不露痕迹地移到场景设计中。制作精美逼真的东莞水乡人生活场景和农耕情景,将勾起现代人童年时期的
辛酸回忆。该展示厅将旧时农耕的铁犁、铁耙、竹围、箕、扁担、旧洒水桶、旧
筒车、旧禾桶、蚬耙、鱼网等各类文物,分别进行系统的介绍。反映东莞旧时农业生产全手工作业和现代全机器化的强烈对比。
《小食制作展示和(糖、油)展示》: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是汇聚了珠三角一带的小食文化,特做了一些应时节有关吃的模型,这部分是顾客最爱看和最想吃的一角,其中有冬团、麻葛、
咸汤丸、咸鱼龙、
糖环、
油角、碌堆、粮不甩、
伦教糕、
碗仔糕、
眉豆糕等。这些著名的传统小吃除了好吃之外,还将东莞人制作小食用的碓臼、竹盘、竹筛、气死蚁双唇罐、大小旧手提篮、旧饭桶、旧洗碗盆等大量文物的陈列展出,分别进行概括性述说,加上粮票和肉票的出现更加说明东莞的饮食文化历史是有依可据的,东莞人民富有传统的务实精神。
《(碗、箸、碜)展示》:该陈列品较多,其中有花碗、鸡公碗、
葵口双系青釉瓶、双凤瓶、古戏汤盅和参盅、绿釉瓶、五彩罐、明清系列、豆青系列和各时期的筷子筒等,这些都是早期的食用器具。可见先人们历来不把饮食单独视为果腹之需,而且把它列入了文化艺术的范畴。据报导,当今世界有华人的地方就有中餐馆,可见我国饮食文化影响力之强,堪称中国文化宝库中的一颗光辉灿烂的明珠。我国是礼仪之邦,历来十分重视风俗。宋代
楼钥曾说:“国家元气,全在风俗;风俗之本,实乃
纪纲。:明代郑晓则说:“夫世之所谓风俗者,施于朝廷,通于天下,贯于人心,关乎气运,不可一旦而无焉者。”中国饮食风俗历经千百年的演变,在人民生活中发挥不可估量的作用。而这些餐具就是历史的见证。
藏品管理
东莞饮食风俗博物馆通过多种合法途径拓宽藏品获得渠道。有群众、个人捐赠及从广大收藏家手中购买。截止2007年底,整理展出的藏品数量为约1800件。博物馆注重文物藏品的安全和保护,在延缓自然老化、防止损伤、物理生物因素的破坏等方面进行不懈努力。馆内配备有紫外
射线灭菌、
二氧化碳气体灭火和恒温恒湿等功能。温度保持在20
摄氏度左右,湿度保持在50%—55%左右,且每年视情况放置防虫药、
防潮剂。
科研队伍
当前,饮食风俗博物馆现专业技术人员共有9人。其中公司总经理、副总经理、馆长各1名,企业主代表2名,中级技术职称者4,大专以上文化程度人员2。
张铁文老师为副研究馆员,是
广东省民俗文化研究会理事、东莞收藏家。主要岭南地区民俗文化的研究,东莞历史以及东莞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
交流合作
《
凤凰周刊》、《广饮广食》、《
东莞乡情》、《文化周末》、《广东烹饪》和《环球美食》均报道了研究东莞饮食风俗博物馆的饮食文化。东莞饮食风俗博物馆创办人黄锡坤先生,不定时期地参加各类餐饮文化交流会和国内外的实地考查研究工作,为推广东莞饮食文化不懈努力地工作。博物馆每年选派工作人员参加省内外和市级文博单位举办的各类学术研讨和培训班,努力提高本馆的专业水平,积极培养技术人员。
宣传教育
博物馆通过媒体进行宣传,获得较好的社会效益。东莞电视台、广东电台东莞广播、广州日报等媒介都曾传播过东莞饮食风俗博物馆举办的各种饮食文娱活动。并与宣传部、文化中心、餐饮协会、旅游局、教育局、文体广电新闻出版局、各中小学校、收藏家协会、摄影家协会、美食家协会等各职能机构、团体合作,举办各种展览、活动,青少年进行免费参观,并大力发动广大民众参与到东莞饮食风俗博物馆的各种展览、活动中。
配合东莞举办的“走进东莞文明”博物馆之城,弘扬人文精神活动。东莞饮食风俗博物馆前往周边文博单位参加活动,共同宣传文博事业,并邀请著名美食家唯灵、
蔡澜、
梁文韬、
庄臣等参加美食文化活动,并探讨高品质饮食文化研究。
东莞饮食风俗博物馆注重与港澳方面的文化交流,通过举办各种展览加深莞港澳三地的饮食传统文化交流,联络与港澳乡亲的感情,使饮食文化间接为经济的发展添加力量。
交通
东莞饮食风俗博物馆 位于东莞市万江区金泰社区花园粥城万江店楼上,距离东莞市汽车总站约1公里,交通便利(公共汽车L2路汽车总站至石龙金沙湾公园、L5路汽车总站至
虎英郊野公园、K3路汽车总站至
榴花公园、K5路高涉车站至南城车站、LGl路汽车总站至西湖乐园、59路汽车总站至石龙、60路汽车总站至常平,均途径东莞饮食风俗博物馆附近的江滨花园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