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哈德·施罗德
德国前总理
格哈德·施罗德于1944年4月7日生于德国北威州德特莫尔德市莫森贝格镇的一个工人家庭,是德国前总理。
1966年,就读格廷根乔治·奥古斯特大学法学系;1990年5月13日,施罗德被下萨克森人推举为新一届州政府总理;1998年9月27日,施罗德接替已连任四届总理的科尔,成为德国总理;2002年10月再次当选为德国总理;2003年11月17日,当选为德国社民党主席;2017年9月29日,当选俄罗斯石油公司董事会主席;2022年2月5日,格哈德·施罗德被提名为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有限公司监事会成员。
格哈德·施罗德曾于1999年5月、11月和2001年、2002年12月和2003年12月来华访问。在2023年9月14日到武昌理工学院考察交流,并出席了“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建设中德交流会”。
人物简介
格哈德·施罗德Gerhard Fritz Kurt Schröder于1944年4月7日生于德国北威州德特莫尔德市莫森贝格镇的一个工人家庭。幼年丧父,母亲改嫁后靠社会救济把他们兄妹五人抚养长大。生活的艰辛锻炼了施罗德自强、自立的性格。
施罗德于1958年进入一家瓷器店当学徒,1961年在一家零售店当学徒。1963年加入社会民主党,1966至1971年读完夜校和中学后到哥廷根市上夜大学,攻读法律,并通过第一次国家考试,1972至1976年通过第二次国家考试,获得律师资格,成为律师。
1969年当选为社民党格丁根地区青年社会主义者联合会主席,1970年落选。
1978年当选为青年社会民主党主席。
1978至1980年任社民党青年社会主义者联合会主席。
1980至1986年任联邦议院议员。
1984年起任社民党下萨克森州主席。1986至1990年任下萨克森州社民党议会党团主席。1990年再次竞选成功,当选为下萨克森州州长直至1998年。曾任德国联邦参议院议长。
1998年4月17日,在德国社会民主党特别代表大会上被正式推举为该党联邦总理候选人。
1998年9月27日,在德国第14届联邦议院选举中,击败连续执政16年之久的科尔总理,成为德国新总理,同年10月27日宣誓就职。1999年4月12日正式当选为社民党战后第八位党主席。
2017年9月29日,当选俄罗斯石油董事会主席。
2022年,德国前总理施罗德或将任俄能源公司监事会成员。
成长经历
施罗德从一名学徒开始一路奋斗成为德国总理,被赞誉为德国社民党中继维利·勃兰特之后第一位充满个人魅力的总理。
二战遗孤
1944年4月7日,施罗德出生于德国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一个名叫莫森贝格的小镇里。施罗德出世时,他的父亲正在二战前线参战,几天后阵亡罗马尼亚。作为二战遗孤,施罗德从未见过自己的生父。直到2001年,他才得到一张父亲身着戎装的黑白照片,施罗德才第一次见到父亲的模样。
战后的饥荒时期,施罗德的母亲独自一人带着他和他的姐姐度过了最困难的时期。施罗德从小就在放学后到田里劳动。家境的艰辛使施罗德早熟,小小年纪就开始担起家中重担。
店铺学徒
1957年中学毕业后不久,施罗德成了一家瓷器店的学徒,站在莱姆戈的一家杂货铺的柜台后面卖瓷器。店员的生活,使他切身体会到没钱没势的人受到的是什么待遇。在这个瓷器店里,施罗德曾经说过一句后来在德国家喻户晓的名言:“我一定要从这儿走出去!”施罗德靠上夜校读完了高中,并于1966年走进哥廷根大学法学系。1976年,施罗德成为汉诺威一家律师事务所的律师。
年轻议员
施罗德于1963年加入德国社会民主党,并于1978年成为社民党的青年组织,青年社会主义者的联合会主席。1980年,施罗德作为社民党于下萨克森州首府汉诺威选区的代表,当选德国联邦议院议员,作为一名年轻议员,他没有穿传统的西装领带而用便装出席在议会上。
这个年轻的社民党议员在此期间又有了这样一个经典的传说:有一天晚上施罗德和一些议员同事喝啤酒回来经过总理府,他隔着铁门向里面大声叫道:“总有一天,我要成为这里的主人!”1998年的德国大选中,施罗德将已连任16年总理的德国老牌政治家科尔击败,出任总理。实现了自己当初的梦想。
出任州长
1986年他被推举为社民党于下萨克森州州议会选举的主要竞选人,与此同时,他也进入了社民党联邦委员会成为领导人之一。1990年,社民党在下萨克森州竞选获胜,施罗德担任州总理,并直到1998年3月,三次连续获得该州选举的胜利。
德国总理
1998年4月17日,在德国社会民主党特别代表大会上被正式推举为该党联邦总理候选人。
1998年9月27日,在德国第14届联邦议院选举中,击败连续执政16年之久的科尔总理,成为德国新总理,同年10月27日宣誓就职。1999年3月,社民党主席奥斯卡·拉方丹(Oskar Lafontaine)离职,施罗德于1999年4月12日正式当选为社民党战后第八位党主席,接掌了他的办公室。
2002年9月22日举行的2002年德国联邦选举中,红绿联盟再次胜利,也为施罗德赢得了又一个四年的任期。
政治活动
外交政策
施罗德曾出兵科索沃和阿富汗,这是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德国联邦国防军首次出现在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以外的领土上。在2001年9·11事件以后,由于宣称有长期与恐怖主义斗争的经验,施罗德政府亦出兵协助美国和英国
但与法国总统雅克·希拉克一起,施罗德强硬地反对2003年伊拉克战争,他拒绝对伊拉克战争提供任何军事支持。他的反对导致了美国和德国之间政治摩擦,象征着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德国作为美国最重要和亲密的伙伴关系终结。施罗德反对打击伊拉克的观点应是出于多种原因的考虑,其中最主要的是民众的反应特别是SPD的支持者和联合执政党对战争的看法。
在施罗德这一系列的政治与权力的游戏中,德国与一些欧洲国家的关系变得紧张;例如奥地利捷克西班牙瑞士。但在位期间,德国也与俄罗斯关系发展顺利,并与同样支持反对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的法国立场更接近。在其领导下,德国也同样扮演了反对战争和反思历史者的形象,2004年,施罗德获邀参加了诺曼底登陆60年纪念,也成为了第一位获得此资格的德国总理。
在2005年大选前夕,施罗德的外交立场仍被多数德国选民所支持,这也成为了其选战中的主要宣传筹码之一。
国内政策
施罗德的红绿联盟政府内政方向采取了与英国首相托尼·布莱尔和美国总统威廉·克林顿不同的所谓第三路线,他们所采取的一些积极的政策获得了声誉,例如促进可再生能源,认可同性恋的合理关系,试图阻止联邦州引入大学学费等。他获得的选民支持也相当程度地来自于其所支持的2010议程这一改革项目,包括调整社会福利系统支出(国家健康保险、失业金和养老金),降低税率和改善雇佣制度(Hartz I - IV)。
但在位期间,德国经济不断陷入低谷,社会保障体系难以为继,失业率屡屡上升。2002年选举后,在民意测验中施罗德的社民党党正不断失去支持,失业率达到战后最高水平,使得德国的“福利国家”形象受损,最终由于这一系列国内经济问题而面临反对并成为下台重要原因之一。
政治风格
在他的任期第一年,施罗德就以“媒体总理”闻名,由于不时采取协商来完成个人决定,其赢得了温和的形象。经过几次的改组内阁,反对党基民盟在德国联邦议会逐渐占据多数而不断发难,因此施罗德的风格有时也会因为总理办公室的授权突然的改变。
施罗德被认为是一个相当有领袖才华和魅力的政治家,他能够完成相当富有感染力的演说,思维敏捷逻辑清晰,在两届新大选之前的电视辩论中均压倒竞争对手而足够赢得大量新支持。由于拥有良好的政治形象,在多次民意测验中均显示,民众对他个人的喜好均在于对社民党本身的认可度之上。
他也被认为相当富有理想和冒险主义色彩,包括做出提前大选的决策,被大量媒体舆论认为是一种极富危险和赌博性的政治手段,即希望利用对手尚未完成充分准备和推选更有魅力的竞选人的机会而试图一口气扭转选举形势。由于在随后的选战中其确实依靠个人政治魅力以及非凡的战斗意志连续不断夺回失地,拯救了社民党的执政党地位,但又在最后一刻未能完成个人的目标而选择退出政坛,也就为增加了强烈的传奇色彩。
社民党
施罗德执政八年,因一些列改革,造成社民党分裂。从社民党分裂出来的人加入了左派阵营。从而分散了社民党的选票,造成近年来的一些选举,在选情上总是与德国基督教民主联盟有一定的差距。也使社民党很难再获得执政权。
大选失利
2004年二月他辞去主席一职,把精力集中在德国的改革进程上,由弗朗茨·明特费林(Franz Müntefering)继任主席。民意调查显示,民众对社民党的支持到达历史新低也与他辞去主席一职有关,此时由于内政外交上的一系列问题,社民党继续执政的前景很不被看好,民意调查显示,在野党基民盟将最终取得2006年大选的胜利。
2005年5月22日,社民党在传统民意支持地北莱茵-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的州选中亦被基民盟颠覆,作为反应,施罗德迅速声称接受不受民众拥护的事实,会“尽快为新的联邦选举铺平道路”,于议会中首先通过对其个人的不信任议案,进而根据宪法对总统提请解散议会提前发起联邦选举。
提前选举的请求被通过,在同年9月18日举行的提前大选中,施罗德虽然领导社民党相当成功地挽留和扭转了一部分选民的支持,连续追回民意率,并于最终选举中进一步获得大幅超出事先调查机构估计的得票,但仍然不足以和绿党达到多数而继续执政。在之后的多方组阁磋商中,逐渐丧失主动,最终社民党与主要竞争者基民盟和基社盟结成大联盟,由对方选举人安格拉·默克尔担任总理。10月,施罗德宣布自己将不再于内阁任职,并于11月证实将退出政坛。
施罗德离任后,出任世界最大的天然气生产和出口商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Gazprom)一个天然气管道建设项目的董事长。
家庭生活
四次婚姻终得真爱
德国现任总理施罗德至今已结过4次婚。为此,还得到了一个雅号:“奥迪总理”,因为施罗德送给四任夫人的结婚戒指摆在一起就像德国奥迪汽车著名的四环标志。
施罗德的第一任妻子是一个叫爱娃的姑娘。她和施罗德是青梅竹马的同学。但是施罗德感觉婚后生活与想象中的差距很大。他和爱娃共同生活了3年后就离婚了。
1972年,28岁的施罗德与24岁本分踏实的安妮结婚。施罗德大学毕业后不久就成了挂牌律师,正式接办律师业务。两人都有了固定的工作和收入,过起了无忧无虑的生活。但不久施罗德的一名支持者———希尔特露德走进了施罗德的生活。1981年春天,施罗德与安妮离婚。1984年,与施罗德与希尔特露德正式结婚。婚后,希尔特露德的名声越来越大。在荣誉面前,希尔特露德有些找不着北。施罗德也认为她不知天高地厚。夫妻关系开始出现裂痕。认识多丽丝之后,施罗德再次振奋起来。两个人一来二往,很快就进入了角色。1997年夏天,多丽丝和6岁的女儿搬进了施罗德在汉诺威的住处。9月25日,施罗德与希尔特露德经法庭裁定正式离婚。22天之后,施罗德与多丽丝结婚。
与希尔特露德不同,多丽丝非常尊重丈夫,从不干涉丈夫的工作。施罗德对多丽丝非常满意,他认为多丽丝是一个能伴他度过余生的坚强女性。
离婚三次囊中羞涩
施罗德是欧洲经济最强大国家的总理,他的很多国民都在享受高档次的生活:住豪华寓所、乘飞机坐头等舱,然而施罗德自己呢?他过日子不得不精打细算,坐火车只能选择二等车厢……原来,三次离婚几乎花光了他的全部积蓄。
这位总理曾经离婚三次,为了支付三位前妻及儿女的生活费,这个德国最有权势的男人竟然沦落到“囊中羞涩”的地步。于是这位掌管德国经济命脉、发誓要振兴德国经济、降低失业率的总理,被迫为自家过日子勒紧裤 腰带。今年60岁的施罗德每年俸禄是24.5万美元,然而三次不幸的婚姻令这位本应该富甲一方的总理囊中羞涩。每次离婚,施罗德都不得不花上一大笔钱来处理离婚的各种相关“手续”,而且还要向离婚的妻子们支付一笔数额不菲的“补偿费”。施罗德承认,3次离婚经历使他“元气大伤”,为此,他的生活水准也大打折扣。
虽然政府专门为他在柏林区建了一座豪华别墅,施罗德却无法享受每月1480英镑的租金、加之来回的交通费,令他望而却步。他只好带着妻子住在一套两室的公寓中每月366英镑,离他办公室只有20步之遥。公寓里只有一个卧室、没有窗户的浴室、小小的厨房和餐厅。如果继女来这里度周末,施罗德夫妇的双人床旁边就要多一个“露营床”,三人睡一个房间。
为了省钱,施罗德私事外出一般都乘火车,而且还只能选择二等车厢,有时干脆开着自己老掉牙的“大众”。德国政府给他配的高级防弹轿车不是其个人财产,如果周末使用必须按规定付费,所以在郊区时常能看到这样的奇怪场景:一辆破旧的大众在前面开,后面跟着一辆防弹的豪华轿车,上面坐满了保镖。施罗德每周只雇得起一次清洁工,而现任妻子、堂堂德国第一夫人多丽丝·施罗德不得不亲自买菜、下厨、熨烫衣服。
领养女儿讳莫如深
德国总理施罗德先后有四任妻子,但他却迄今还没有自己的孩子。这常常被他引为一大憾事。多丽丝与前夫(电视记者)有个叫克拉拉(Klara,生于1991年)的女儿,当不在德国首都柏林的时候,施罗德夫妻及克拉拉住在汉诺威的一幢普通住宅内。
据俄《共青团真理报》近日报道,为弥补这一缺憾,施罗德特意于2004年8月底在俄罗斯圣彼得堡市一家幼儿园领养了一个小女儿。
女孩名叫维多利亚,刚刚3岁。自打有了小女儿之后,这位年已60岁的政治家便俨然变成了一位“年轻父亲”,其生活一下子来了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变。然而,施罗德对其家里添丁一事却始终讳莫如深、守口如瓶,直到最近在接受德国ARD电视台采访时他才公开了这一秘密。“维多利亚真是个乖孩子。”这位总理满面笑容、疼爱有加地说,“维多利亚和我们在一起很幸福,我们和她在一起也很幸福。”现在,“圣彼得堡”女孩已经习惯了新家的生活,和施罗德一家打成了一片:左邻右舍时常看见施罗德一家带着维多利亚一起散步。
宗教信仰
施罗德声称他是新教教徒,但是从来也没有显现出他的明显的信仰。例如他1998年宣誓就职的时候也没有加上一句“So wahr mir Gott helfe”(真的,雅威帮助我!)之类的话。
施罗德在回忆录中写道:
“我认为政教分离是文明的重大进步。此外,我们有理由批评大多数伊斯兰国家,没有明确地区分宗教对社会的意义和西方标准之法制的意义。但是,当谈到美国的基督教原教旨主义者及他们对圣经的阐释时,我们也远非情愿地发现,美国也存在着相似的倾向。”
英语口音
施罗德的英语有待改善。他的英语带有很浓的德国口音,不会发清齿擦音(英语的th音),继而以浊齿龈擦音(英语的z音)取代之。他曾把“The party is good”读成“Ze party is goot”,而成为德国国内电视节目的话题。这充分反映当代及新一代的德国人对英文发音的不熟悉以及总是将本国语言发音强加于外国语言之上的普遍通病。当然,清齿擦音对很多外国人都是非常不熟悉,容易犯上相同的毛病。他退出政坛后,曾于2007年到威尔士学习英语,相信对其英语发音有长足的帮助。
回忆录
《抉择:我的政治生涯》
2006年3月,德国霍夫曼·坎佩出版社(Hoffmann und Campe Verlag GmbH)宣布于2006年10月出版德国前总理施罗德的回忆录《抉择:我的政治生涯》(Entscheidungen. Mein Leben in der Politik),立刻引起国际出版业的极大关注,许多出版社在尚未看到手稿的情况下就已经报出惊人的价格,希望先声夺人。
卸任不到一年的德国前总理施罗德于2006年10月25日出版了自己的回忆录《施罗德回忆录》(Entscheidungen. Mein Leben in der Politik),回顾了红、绿联盟在执政七年中所经历的一些重大事件,总结了成败得失,并对近年来在德国引起争议的一些问题阐述了自己的看法。施罗德不仅在回忆录中批评美国总统布什将宗教作为其政治决策的动力,而且还在为回忆录作宣传的过程中批评现任现总理安格拉·默克尔缺乏领导能力,因此在国际和德国国内引起了诸多争议。
中国朋友
德国前总理格哈德·施罗德在任时曾六次访问中国,2008年8月8日出席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最近,他在媒体撰写文章论述《为什么我们需要北京》。德国《时代》周报日前刊发了罗德的这篇文章。
施罗德说:“担任联邦总理时,我每年都会到中国一次。现在,自从我结束任期以来,我每年都要到中国三四次。由于不再受职务决定的紧密行程的约束,现在我有机会比以往更加频繁,而且是更加详尽地与政治家、企业家和知识分子会谈。我把这些会谈视为珍贵的礼物,因为它们总是会发展成为有趣的讨论,使我对这个国家的了解更多,加深我对中国的认识,同时令我确信自己的看法,即我们需要中国这个伙伴。”
施罗德评中国政治格局
中国人对我们德国人是十分开放和抱有好感的。我们不能拒绝合作的提议,因为中原地区对我们来说极其重要,这不仅仅有经济上同时也有政治上的原因。
美苏冷战两极世界结束后,我们经历了美国占统治地位的过渡期。现在世界正在寻找一种新秩序,而且一切迹象都表明,未来世界政坛将是多极格局。除美国外,俄罗斯印度和中国在全球的地位将上升。统一后的欧洲是否有能力发展成为一个对世界政坛举足轻重的力量则不得而知。当前所发生的事件和挫折不容我们乐观。
事实是,为了战胜这些重大的国际挑战,我们需要中国。譬如气候变化、能源安全、移民迁徙失控、打击恐怖主义或者防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等挑战,只有借助中国而非反对中国才能战胜。
所有了解中国的人都清楚,我们只能通过相互信赖的合作实现这个目标。我的感觉是,在德国,我们自身为中国开放和现代化贡献力量的机会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在所有欧洲国家当中,德国能够产生的影响最大,但是目前其它国家像法国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都占据了比我们好得多的位置。
施罗德评中原地区巨大进步
中国在过去30年里有了十分积极的发展。1978年前,中国社会的特征是饥饿、贫困。今天遇到中国人,尤其是在沿海大城市,也包括各个省会城市,所见到的无不是受过教育的、有着开放世界观和理性开通的人。大多数阶层富裕起来保证了社会的安定。谈论中国的人不得不承认,过去30年里中国令大约4 亿人摆脱了严重的贫困和饥饿。如果我们对30年前还处于近似水平的中国和非洲的生活标准进行比较,那么中国无疑迈出了一大步,因为它使国人有可能过上更好的生活。
中国迈出了现代化的步伐,同时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它得以保持稳定,这是过去一个世纪来最重大的文明成就之一。但是,中国农村仍旧有人每日生活费用不足1美元。因此,中国领导人优先考虑人权在社会福利方面的实现是可以理解的。我们可以确信,未来十年中国将成功地消除尤其是笼罩在农村地区的生活贫困。
内部的开放和现代化伴随着对外角色的相应转变。在与中国发生的所有边境争端当中,不管是克什米尔还是朝鲜,中国领导人都致力于和平解决和谈判。中国军队自1987年以来裁员1/3,军费开支是美国的1/10左右。中国加大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的力度。
施罗德评中国政治合作
自1972年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外交关系以来,德国一直注重使这个国家融入国际社会,幷在这个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中担当伙伴。这以一个中国政策为基础,没有一个联邦政府对此持有异议。继续这条道路对我们来说是个好主意。因此,2004年我与中国的温家宝总理强调了我们两国间的战略伙伴关系。
相反,德国基督教民主联盟/基社盟联邦议会党团的所谓亚洲战略决议造成了重大的外交损失,它无异于与迄今为止(包括科尔政府)的德国对华政策决裂,通过其攻击性的反华言辞,它激怒、我们完全也可以说奚落、侮辱了中国的政界和社会。在中国,一再有人跟我谈起这个捅了大娄子的战略决议。因此,外交部长弗兰克-瓦尔特·施泰因迈尔在上次2008年6月访华期间重新改善了遭受这一轻率之举影响的德中关系是件好事。这使我们现在有可能重新在信赖的基础上与中国及其领导人合作。但这种信赖不容许再一次被毁。
德中关系的一个支柱是经济交流。自2002年起,中国与德国的贸易额从350亿欧元左右翻了一番以上,达到750亿欧元。继美国之后,中国是德国在欧洲以外的第二大出口市场。这种经济交流不仅对德国经济和就业者而言是巨大的福音,对中国社会而言尤其如此,因为经济现代化也伴随着社会的开放,这是完全没有争议的。
政治合作的第二个支柱是民间社会领域,尤其是在促进法治上面。
施罗德评与中国合作
在这条道路上我们必须继续支持中国,因为关键不能是只改善少数人的境况,我们的目光必须放在13亿中国人身上。我们需要一个稳定的中国。我们德国的影响取决于与中国的战略伙伴关系。我们必须给予它新的推动力,而这方面的信号应当来自德国
因此我们必须将中国作为伙伴来平等尊敬地看待,与这个国家进行充满信任和公平的对话,从而令法治国家标准得以实现。随着布什总统任期的结束,全世界人民都希望合作取代对抗重新在国际政治中占据主导。这也涉及西方的对华政策。我们必须重拾伙伴关系道路,幷克服非友即敌思维模式的阻碍。
在这种情况下,什么能比北京奥运会提供更好的机会呢?它对中国和世界而言是个重要的信号。中国希望通过奥运会令世界承认它在现代化进程中所取得的成绩。我们应当给予这个国家尊重。我们德国人很清楚这种获得承认的愿望: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上我们也曾以一个现代和开放的形象出现,以此来摆脱过去的阴影。所以说,2008年奥运会不仅仅是一场辉煌的体育盛事,它也是一个政治机遇。
另方面,提前出版的7月17日德国《时代》周报报道说,德国前总理施罗德的发言人证实,施罗德将出席北京奥运会开幕式。该周报还刊登了施罗德撰写的文章“我们应对这个国家致以敬重”,他在文中主张与中国加强对话,幷暗批安格拉·默克尔的对华政策。
施罗德在这篇发表在《时代》周报上的文章中说,奥运会应该被看作是克服“敌我意识”的好机会。他说:“在所有欧洲国家中,德国可以对中国产生最大的影响。但是我感觉现在德国却没有尽量利用各种可能性为中国的开放和现代化做点什么。”施罗德写道,促进中国的开放和现代化,要的是信任与合作,而不是公开地指责这个国家,“我们应该尊重这个国家,应该增进与中国的对话”。
施罗德16日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书面采访时祝愿北京奥运会取得圆满成功。他说:“北京奥运会将展示中国在过去数十年现代化和开放的成功之路上取得的成就。中国将继续在这条成功之路上走下去。”
大事记
1958年,施罗德开始了店铺学徒的生涯。
1962年,施罗德在工作之余施罗德参加了哥廷根市夜校。
1963年,施罗德加入德国社会民主党(社民党)。
1966年,开始在哥廷根大学学习法律,并在1971年获得文凭。
1968年,与第一任妻子爱娃结婚。
1969年,他当选为德国社民党哥廷根地区青年社会主义者联合会主席。
1972年,与爱娃离婚,并与第二任妻子安娜结婚。1976年,在通过了第二次法律考试后,在汉诺威成为律师。
1978年,他当选为德国青年社会民主党主席。
1978年至1980年,他担任社民党青年社会主义者联合会主席。
1980年至1986年,他担任联邦议院议员。与妻子安娜离婚,并与第三任妻子希尔特露特结婚。
1984年,他担任社民党下萨克森州主席。
1986年至1990年,他担任下萨克森州社民党议会党团主席。
1990年至1998年,他担任下萨克森州州长。
1997年10月,他在与希尔特露特离婚三周后,与多丽斯·科普夫结婚。
1998年4月17日,施罗德在德国社民党特别代表大会上被正式推举为该党联邦总理候选人。
1998年9月27日,他在德国第14届联邦议院选举中击败科尔,当选为德国总理。
1999年4月12日,他当选为社民党主席。
2001年11月19日,他再次当选连任。
2002年10月22日,他蝉联总理(至2005年11月)。
2002年12月,访问中国同济大学,被授予同济大学荣誉博士学位。
2003年11月17日,他再次当选为社民党主席。
2004年2月6日,施罗德宣布辞去该党主席职务。
2005年11月21日电,施罗德宣布他于23日正式退出议会,并从此告别日常政治事务。
2006年3月,施罗德被选为北欧输气管道建设公司监事会(股东委员会)主席。
曾于1999年5月、11月和2001年、2002年12月和2003年12月来华访问。
2004年12月对中国进行工作访问。
2008年6月,应中国人民外交学会邀请访华。
2008年10月访华。
2022年5月20日,据俄罗斯石油新闻部门消息,德国前总理格哈德·施罗德已辞去俄罗斯石油公司董事会的职务。
出版书籍
《有声畅销书 抉择:我的政治生涯 格哈德·施罗德》
中文名: 有声畅销书 抉择:我的政治生涯 格哈德·施罗德
资源格式: MP3
版本: 德国前总理施罗德的回忆录
发行时间: 2006年10月
地区:德国
语言:德语
德语名称:Entscheidungen. Mein Leben in der Politik
类 型:人物传记/ 自传
价 格:CD:
政治生涯
格哈德·施罗德Gerhard Schröder (1910一1989),德国国防部长。生于萨尔布吕肯。曾在东普鲁士加里宁格勒、爱丁堡、柏林波恩等大学学习。1934年获得波恩大学法学博士学位,并留校任教。1936年当律师,在此期间加入纳粹党。1939年开始在军中服役。1945年在柏林战役中被俘。后获得释放,1947年为基督教民主联盟理事会成员,重操律师业,为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州内政部长的法律顾问,参加制定煤钢工业的新法规,当选议员,作为一个老练的竞选专家而成为德国基督教民主联盟副主席,1953年-1961年为西德康拉德·阿登纳政府的内政部长,后来领导外交部,但美国肯尼迪政府更看重夏尔·戴高乐的法国,他因此在总理竞选中输给了财政部长路德维希·艾哈德,在后者的政府中继续担任外交部长,1966一1969年任库尔特·格奥尔格·基辛格政府的的国防部长。积极主张重建德国国防军。他反对维利·勃兰特的东方政策,拒不承认两德并立。著有言论集《我们需要一个完善的世界--在德国和为德国的政策》、《对欧洲的抉择》  。1989年死后西德政府为他发行了纪念币
目录
概述
人物简介
成长经历
二战遗孤
店铺学徒
年轻议员
出任州长
德国总理
政治活动
外交政策
国内政策
政治风格
社民党
大选失利
家庭生活
宗教信仰
英语口音
回忆录
中国朋友
大事记
出版书籍
政治生涯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