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万潮
倪万潮
倪万潮,中共党员,现任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书记,二级研究员。他同时担任农业部长江下游棉花与油菜重点实验室主任和棉花研究室主任。
简介
倪万潮,男,1962年3月生,江苏盱眙人。中共党员,二级研究员。江苏省农科院经济作物研究所书记、农业部长江下游棉花与油菜重点实验室主任、棉花研究室主任。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第二层次培养对象。江苏省生物技术协会副理事长、农业委员会主任,江苏省农科院学术委员会委员。
长期从事农作物转基因技术和转基因遗传育种研究工作,率先突破了我国棉花等经济作物的转基因技术瓶颈,研制成功了我国转基因抗虫棉,推动了我国棉花科技和农业生物技术的发展。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农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以及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多项次,获得发明专利多项,发表学术论文多篇。
南京师范大学扬州大学研究生导师,江苏省农科院博士后指导教师。
教育和职业状况
1. 1981-1988年,扬州大学农学院(原江苏农学院)学习,毕业,获硕士学位。
2. 1988年8月始,到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工作。
3. 1998年10月~1999年12月,任江苏省农科院经济作物研究所副所长。
4. 1999年12月~2010年11月,任江苏省农业科学院遗传生理(农业生物技术)研究所副所长,转基因技术研究室主任。
5. 2010年12月始,任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副所长。
6. 扬州大学研究生导师。
7.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导师。
8.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博士后流动站导师。
社会学术团体
1. 江苏省生物技术协会副理事长,农业委员会主任
2.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学术委会委员
3. 《江苏农业学报》编委
4. 《江苏农业科学》编委。
主要贡献
主要从事农作物转基因技术和转基因育种研究工作。是我国转基因抗虫棉核心发明人之一。利用花粉管通道法转基因技术,突破了棉花遗传转化的技术“瓶颈”,将BT基因、CPTI基因、几丁质酶基因、葡聚糖氧化酶基因、葡萄糖氧化酶基因、雪滴花凝集素基因等,及其不同的基因组合导入优良棉花品种,获得了约50个棉花品种的抗虫抗病转基因种质资源,向全国有关单位发放转基因抗虫棉资源材料3000余份。并通过技术改进,使得有效转化率稳定地达到或超过1%左右,满足了实用化的要求。同时,结合目标性状的生物检测、标记基因性状检测、转基因的分子检测等技术手段,初步建立了适应于大规模遗传转化需要的转基因技术体系和转基因种质资源创新技术体系。主持或参与育成了多个新品种(品系),其中宁杂棉3号通过江苏省新品种审定(品种权证20103432);宁字棉R2通过了安徽省新品种审定(编号为皖品审06100524);宁字棉R6通过了江西省新品种审定(编号为赣审棉2006009)。还参与育成了“GK1”“GK12”“GK22”等多个国产转基因抗虫棉新品种,在全国棉花生产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促进了我国棉花科技进步。
主要专利
1. 2010,棉花子叶离体培养不定芽诱导植株再生的方法,ZL200710024879.3
2. 2010,棉花诱导长柱头制种方法,CN201020534818.3
3. 2010,海雀稗幼穗离体培养植株再生技术,ZL200710066909.7
4. 2009,杂交棉锥形涡轮负压采粉器,ZL 2009 2 0231156.5
5. 2008,一个棉花组织特异以及病原菌诱导启动子及其应用,ZL2006 1 0088243.0
6. 2006,一种适用于农杆菌介导的草地早熟禾培养方法,ZL200410014487.5
7. 2006,象草体细胞培养植株再生方法,ZL200610085256.2
8. 2002,两种编码杀虫脒蛋白质基因和双价融合表达载体及其应用,ZL98102885.3
9. 2001,编码杀虫蛋白质融合基因和表达载体及其应用,ZL95119563.8,中国专利奖金奖
10. 2001,编码杀虫蛋白质融合基因和表达载体及其应用,ZL95119563.8
主要成果
1、 2009,“抗病虫棉花种质的创制与应用”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009-J-2-3-R1)
2、 2007年,宁杂棉3号通过江苏省新品种审定,编号为:苏审棉200704。农基安证字(2006)第131号。
3、 2006年,宁杂棉3号(MR3)获得安全性评价生产应用证书,农基安证字(2006)第131号,有效期2006-2011
4、宁字棉R2通过了安徽省新品种审定,编号为皖品审06100524。
5、宁字棉R6通过了江西省新品种审定,编号为赣审棉2006009。
6、 2005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棉花规模化转基因技术体系平台建设及其应用((2005-J-201-2-14-D03)) 李付广喻树迅郭三堆、倪万潮、吴家和、刘传亮、武芝霞、张 锐、张保龙、石跃进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江苏省农科院遗传生理所、山西省农科院棉花研究所。
7、 2005年大北农科技促进奖:高效实用的棉花转基因技术
8、 2002年,国务院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第二名:棉花抗虫基因的研制(2002-F-201-2-01-02)。郭三堆、倪万潮、范云六贾士荣、崔洪志。
9、 1999年度农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转基因抗虫棉的抗虫性鉴定技术与抗虫作用系统评价利用。第三名
10、1996年获得农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杀虫脒基因的合成,高效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及抗虫转基因棉花的获得(1996-00114)。第二名
抗病虫棉花种质的创制与应用(2009-J-2-3-R1):
该成果
1、获得高配合力的骨干亲本:采用“测配结合法”,筛选出“苏棉16优系、豫棉19优系、纵XZ、MR23等多个高配合力的骨干棉花亲本。
2、抗病虫转基因资源的创制:将抗病基因聚合到优良抗虫棉之中,育成了抗虫抗病资源材料如B992611、B99623,MR23等,配合力好,已经成为骨干亲本。
3、资源利用上,选育优质棉花新品种:利用上述新种质,育成了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并在生产上应用。如宁字棉R2、宁字棉R6、宁杂棉3号、苏棉23、徐铜3号、GK1、GK12、GK19、GK22、 SGK3、 SGK321等。
4、高抗病虫棉花新品种在我省成功示范推广:不但可以控制棉铃虫和枯黄萎病,而且促进了棉农增产增收。提高了植棉性价比。如宁杂棉3号在沿海黄萎病严重发生区域试验示范,核心方比全区域平均节支增收259.4元。
5、该成果利用上述资源育成了一系列转基因棉花新品种,增产显著,显示了强大的优越性和实用性。如宁杂棉3号在江苏省棉花生产试验中,籽棉产量251.69 Kg,比对照泗杂3号增产19.86%,皮棉产量100.95 Kg, 比泗杂3号增产17.53%。累计推广1724余万亩。综合每亩增加植棉经济效益120元左右。累计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达20余亿元
棉花规模化转基因技术体系平台建设及其应用((2005-J-201-2-14-D03)):1、将多种转基因技术进行了有效的组装,实现了流水线操作,建立了高效、工厂化的棉花转基因技术体系,年产转基因植株6000株以上,有效降低了转基因运行成本;并有效地拓宽了受体的基因型范围,将抗虫、抗病、纤维品质改良等基因转入到了27个主栽棉花品种中,且农杆菌介导的基因转化周期缩短到6个月,转基因效率显著提高。
2、将植物嫁接技术成功应用于转基因棉花的快速移栽,成活率达到90%以上,有效解决了棉花转基因苗移栽成活率低的难题。
3、获得了621份转基因棉花种质材料,为棉花分子育种提供了有特定遗传背景的种质材料,并为突变体库的构建奠定了基础。
4、利用该技术体系获得的转基因材料育成转基因棉花新品种16个。
棉花抗虫基因的研制(2002-F-201-2-01-02):
1、应用现代蛋白质工程原理,设计出新型融合抗虫蛋白;根据其氨基酸的一级结构,按照植物优化密码子,采用基因工程技术研制成功了单价新型融合抗虫基因(GFM CrylA);2、为提高抗虫稳定性并预防棉铃虫对单价抗虫棉产生耐受性,利用合成的GFM CrylA基因与修饰后的CpTI(豇豆胰蛋白酶抑制剂)基因进一步研制成功了双价抗虫基因;
3、根据植物基因转录、转录后加工以及翻译等过程的表达调控原理,构建成功了带有8个表达调控元件的高效植物表达载体
4、通过转基因技术将抗虫基因导人普通棉花,使其获得抗虫性,创造出单价抗虫棉和同时可表达两种杀虫脒蛋白质的双价抗虫棉;
5、系统开展了抗虫棉种质创新、品种选育、杂种棉组配、试种示范、遗传规律、安全性、昆虫种群动态、抗性治理等多项交叉学科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结果,为抗虫棉研究和产业化提供了科学依据。
项目特点
1、设计合成的抗虫融合新基因和高效植物表达载体不仅打破了细菌和植物之间的物种界限,并且可使其在植物中高效表达;
2、单价抗虫棉细胞内可合成新型融合抗虫蛋白,专一性地破坏鳞翅目害虫的消化道并导致其死亡,而对害虫天敌无害;
3、双价抗虫棉能同时产生两种不同机理杀虫脒蛋白,不仅具有单价抗虫棉的特性,而且可控制昆虫消化酶使其厌食,加速其死亡。这两种杀虫蛋白具有功能互补性和协同增效性,对控制棉铃虫抗性发展可起到重要作用;
4、可减少棉田农药用量,保护人民身体健康,保护环境和生态平衡,意义重大。
5、单价抗虫棉从1996年至2001年累计应用推广1350多万亩,双价抗虫棉从1998年至2001年累计应用推广约356万亩。目前审定抗虫棉品种12个,累计推广面积1700多万亩。棉农种植国产抗虫棉每亩增收节支约140元(包括增产皮棉及棉籽,减少农药及用工费用),至今累计产生的社会效益近24亿元,直接经济效益达2.57亿元。目前,中国双价抗虫棉正在走出国门,进入印度等国际市场。
表彰情况
1、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02-932—39)
2、“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998年)”
3、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第二层次培养对象(2007,2011)
4、2001年,第七届中国农学会青年科技奖。
5、1998年第五届江苏省青年科技奖获得者。
当前研究
1、转基因抗虫棉深化研究
2、作物生长发育分子基础的应用研究
3、植物次生代谢过程的分子调控
参考资料
目录
概述
简介
教育和职业状况
社会学术团体
主要贡献
主要专利
主要成果
表彰情况
当前研究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