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岙村
浙江省瑞安市塘下镇辖村
陈村(chénàocūn)位于瑞安市塘下镇场桥办事处,大罗山南麓山坳,属近海平原水网地带,东邻温州龙湾区海城街道东溪村,西连西岙村,南邻头村,罗(凤)梅(头)公路穿过村前,给陈岙村带来了便捷的交通条件。
2017年1月4日,温州市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委员会发布公告,场桥陈岙生态旅游休闲区被评为AAA级景区。2017年11月,陈岙村获评第五届全国文明村镇。
地理环境
村地形呈不规则三角形,依山面。大罗山南源流经村北注入塘梅轮船河,合他村沟渎汇入温瑞塘河。村北九溪谷山势陡峭,裸岩连绵,怪石嶙峋,峰雄岩异。飞瀑碧潭相映成趣,给人以乐趣,启人以遐思。饭蒸山、狮子口潭、乌岩脚、风洞岩等美丽奇特的自然景观和鲤鱼跳龙门等动人的民间传说给人以美的享受。
经济
陈岙距瑞安市市区20公里,总面积2.2k㎡,其中山丘2800亩、土地630亩,现有常住居民245户、1031人(2004年12月统计,下同)外来临时住民3000多人。目前,陈岙村经济总收入已达到11122万元,人均收入达10500元,是远近闻名的富裕文明村。
自1999年开始,全村经济借助电镀、水暖等行业的发展而崛起。多年来,该村逐步调整了产业结构;2002年,村集体又对丰富的水资源进行治理和开发利用,进一步壮大了村集体经济。该村两委还提出了“退二进三”发展思路,主动融入温州大罗山生态区规划,将陈岙定位在生态人居区。
陈岙村凭借水资源优势,建成1座村级自来水厂。通过迁移乱坟岗,整理出土地20多亩,建成156间村属标准厂房。通过盘活资源,村集体每年增加收入260万元。2008年,村集体经济收入385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15500元,户均拥有小汽车1辆。
近年来,投入近350万元相继建成村心、怡心生育文化公园和体育广场,村史陈列馆、多媒体活动室、村民活动中心、图书阅览室等,组建陈岙村业余文艺队、太极拳剑表演队和木兰扇队等文体队伍,业余文艺队还编排了一台地方方言的爱国主义教育文艺节目。另外充分开展鼓词演唱、划龙舟等传统文体活动,创造了浓厚的和谐氛围。几年来,共投入一千多万元,相继完成了小流域治理,村庄绿化、道路硬化、灯光美化和老人公寓建设及全天候、全封闭、全监控的平安村庄建设。
该村先后获得了温州市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浙江省省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温州市十佳示范文明村”、浙江省文明村、浙江魅力新农村等几十项荣誉。最近又获得了全国计划生育协会工作先进单位称号。一肩两挑的村领导陈众芳还获得了温州市“为民好书记”荣誉称号。
历史沿革
村居缘起
陈岙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塘下镇建村历史较早的村庄。村原名中溪,盖因地处陈岙溪至轮船河的中段而得名。
此村明清时属崇泰五都。民国建立后,先属瑞安市东区;1931年后属第一区长桥乡;1935年后属海冈乡;1943年改属海场乡;1946年又归海岗乡。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属海安乡,1950年以来属于场桥乡(后改镇)。2002年划入塘下镇。
始迁到村的是钱姓先人。宋朝嘉定二年(1209),时住杭州市的钱卿(五代十国吴越国王钱鏐的嫡系后裔)率家族不远千里,经长途奔波,迁来中溪畔居住,中溪由此建村。嗣后,董、叶、戴等姓先民相继迁入。清乾隆(1736-1795),陈姓人由梅头石坦迁入,并很快发展成为当地较大姓族。于是,中溪改名陈岙。
村民所事原以农业为主、盐业为辅。1978年以来的改革开放年代,该村先后建立了60多家企业(多数属家庭工业),工业产值很快超过了农业产值,一跃而成当地工业强村。
陈岙新篇
1949年5月瑞安解放,陈岙村民同全县其他人民一样翻身作了主人,陈岙也开始了新的历史纪元。
1949年至1951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土地改革,使贫苦的农民第一次有了自己的土地和农具,实现了“耕者有其田”的千年梦想。
土地改革后,党和政府及时鼓励和引导广大翻身农民走农业合作化的道路,逐步引导广大农民从自愿参加互助到带地入股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直至人民公社。在“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以及后来的“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陈岙农业生产也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人民生活水平长期难以提高。
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神州大地。1978年,陈岙村办起了第一家工厂——场桥电器开关厂。1980年,陈岙全面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把广大农村劳动力从单一的农业生产中解放出来,当年就有许多劳动力外出从事第二、三产业,接着,生产电瓷开关等低压电器、标准件等产品的家庭加工厂,如雨后春笋冒了出来,陈岙经济事业迅猛发展,没几年就成长为当地首屈一指的工业强村,基础设施建设渐次进行,陈岙的交通、通讯、用水、居住等条件有了较大的改善;1984年修建平水池,结束了生活用水靠肩挑手提的历史;1992年人工开挖蓄水池;1993年修建村小学校舍,结束了村集体无校舍的历史;1997年修建陈岙至埭头公路;1998年填埋榕树下老河道。
但是,由于家庭工业过度发展,陈岙村的环境也遭到了相当程度的破坏。于是,2000年以来,村两委提出了“退二进三”的发展思路,并计划用6-9年时间,把陈岙村建设成为生态文明村和全国文明村。
2005年1月15日,村党支部换届,董笃权坚辞党支部书记,陈众芳当选新一届党支部书记。2月26日,村委会换届选举在平和、文明的气氛中顺利完成,陈众芳连任村委会主任。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由一个人担任,这在瑞安市还是第一例。
3月10日,中共温州市委书记王建满到陈岙调研,充分肯定陈岙的工作,对陈岙村两委选举文明顺利完成予以高度评价和赞扬。温州市委副书记马以,温州市委常委黄德康、鞠建林,温州市委常委、瑞安市委书记钱建民参加调研。
同年,该村两委委托瑞安市城乡规划设计院对村总体规划进行修编。修编后的总体规划计划分三期实施。2005年4月12日,瑞安市府为此召开专题会议,就陈岙村进行旧村改造的用地、收费、治理青山白化病等给予了一系列优惠政策。
重大事件
[陈岙建村]早在南宋赵扩年间,寓居杭州市(今杭州)的钱鏐(五代十国吴越国王)后裔钱卿感于当时金元入寇中原,时局混乱,遂“遨游道途而至温州市”,行至大罗山南麓中溪之畔,观其地有龙凤龟麟四座山峰,认为这片“水秀山幽之地”风水上佳,利于安居,遂于嘉定二年(1209)率家人迁来中溪畔定居。陈岙因此建村。[陈姓迁入]明万历年间(1573-1619),居住在温州永强陈团门(今属龙湾区)的陈仰东携家人迁徙瑞安五都梅头石坦。清乾隆(1736-1795),他的第五代孙陈式尾、陈式兴、陈式信率家人迁居中溪。后中溪因当地陈姓兴旺而改名陈岙。
[水源纠纷]陈岙溪发源于大罗山烟墩,原来循下坟庵流经堂边改向流入东溪村,再往东流入轮船河,整条溪道成“S”条形。1942年,陈岙与东溪村(时名东岙)为此发生水源归属纠纷。经时任高射炮队大队长的钱大深(字飞卿)出面调解,双方商定:陈岙溪水流划归陈岙;陈岙对该水流进行掘宽(河道掘宽至10米)改道(变成“1”字形),河道改由水碓谷流下坟庵老河道,顺流经陈金昌老屋前、德长屋基流经榕树下奔向轮船河。
[拓溪筑坎]1963年连旬大雨引发山洪爆发,因溪流狭小,洪水四溢,淹没村庄,冲垮溪坎。灾后,村党支部发动全村老少,持续奋战半年,把溪流掘宽至15米,并修筑了1.5米高的溪坎,确保了村庄的安全。后该溪坎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毁于采砂。
[兴办工厂]1978年,村集体筹集资金创办了陈岙第一家工厂——场桥电器开关厂,试走“以工兴村”的发展道路。1980年,陶瓷厂建立,接着,电器、标准件等生产企业相继创办,工业逐步发展成为陈岙主要产业。
[水的革命]1984年,村集体投资在茅田乡修建一座平水池(蓄水量达70m3),结束了村民生活用水依靠人工调运的历史。1992年,村集体投资30万元在堂边山脚下开挖一口蓄水池(1500m2),蓄水量达到4000吨,开始有偿向场桥集镇供水,为村集体开辟了新的增收渠道。2000年,村集体投资修建一座净化沼气池(700m3),实行污水无害化处理,大大改善了陈岙的环境卫生条件。2002年以来,村集体先后投资123万元,建造了茅田山塘水库、牛眠坦蓄水堰坝和自来水厂,蓄水量达6万m3,不仅彻底满足了村民用水需要,而且为周边企业提供了大量生产、生活用水,也拓宽了村集体的增收渠道。陈岙的“水革命”取得了巨大成就。
[台风重创]1994年8月21日,当年17号台风在村近邻的梅头登陆,中心风力达12级以上,陈岙受到空前强烈的台风及雨水的猛烈袭击,损失较为严重,40多亩毛竹园被毁,500多岁的大榕树被刮倒,多幢房屋、多家工厂厂房遭到破坏,直接经济损失达?亿元以上。
[填河换田]继1997年投放巨资修建通往埭头镇的水泥公路之后,村两委于1998年发动村民填埋了榕树下老沙河道,为陈岙增添了8亩建设用地。同年,经协商,与五兴村按弃远就近原则调换了40亩良田,大大方便了农田耕作。
[退二进三]继2000年编制并实施全村道路网规划,拓宽台新路(1.8米拓宽至24米)、榕寿路(由3米拓宽至9米)及村前大道(拓宽到16米)后,村两委于2002年提出了“退二进三”的发展思路(让第二产业逐步退下来,大力向第三产业挺进),主动融入温州大罗山生态区规划,提出用6至9年时间把陈岙建设成为生态文明村。同年,省重点工程——场桥变电所落户本村,征地25亩,村两委以该征地款为启动资金,开始实施全面建设。
[小流域治理]陈岙溪系温瑞塘河的一条支流,发源于大罗山南部之烟墩山,溪流长两千多米,经陈岙注入轮船河网,汇入温瑞塘河,总流域面积3.5KM2。由于多年暴雨冲积、山洪灾害引发了多次山体滑坡,泥石流淤塞了河道,抬高了河床,大大降低了河道蓄水与调、泄洪能力,严重威胁着当地村及村民生命财产安全。为此,在市水利局等单位支持下,陈岙村投资267万元,从2003年8月起实施陈岙溪小流域治理工程。一期工程,计开挖土石方4500m3,用块石驳坎建成两道各长1200米、高3米的溪,不但为村庄良田系上了“保险带”,而且解决了全村生活、农业生产用水困难,大大改善了自然生态条件,形成了一个个天然淡水湖,两岸的公园建设为它镶上了“绿色景廊”,成为优美的景观带。
获得荣誉
2001年
“塘下镇先进集体”
2002年
“塘下镇先进党组织”
瑞安市市级“先进党组织”、“无毒村”“安全村”
2003年
瑞安市级“先进党组织”
村级先进计划生育协会
瑞安市级“村庄整治合格村”、“十镇连片,百村创建”先进单位、“卫生村”
温州市市级“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
浙江省省级“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教育基地”
“村级先进计生协会”
“信用村”
2005年
温州市级“卫生村”、“绿化示范村”、“生态村”、“双百结对,共创文明”活动二等奖、“示范文明村”
瑞安市市级“平安示范村”、“敬老模范村”、“精神文明创建先进单位”、“信用村”塘下镇先进集体
2006年
浙江省级“魅力新农村人气冠军”
2008年
瑞安市年度红十字
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工作先进村。
目录
概述
地理环境
经济
历史沿革
村居缘起
陈岙新篇
重大事件
获得荣誉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