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陵乡
河南省信阳市息县辖乡
长陵乡,隶属于河南省信阳市息县,地处息县东部,息县、潢川县淮滨县三县结合部东隔闾河与淮滨县吉庙乡相望,南濒淮河与潢川县来龙乡相望,西与夏庄镇相邻,北与小茴店镇接壤。  区域面积58.89平方千米,截至2018年末,户籍人口35409人。 
明朝,属夏郎里。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设保,属夏郎里。1950年10月,设乡,属夏庄区。1961年10月,设公社,属夏庄区。1975年3月,从夏庄公社析出,设长陵公社。1983年12月,撤公社改乡。  截至2020年6月,长陵乡下辖11个行政村。 
历史沿革
明朝,属夏郎里。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设保,属夏郎里。
民国十九年(1930年),设区,辖13联保75个保。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属包信区,设联保。
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设区。
民国三十年(1941年),撤区,设长陵镇,辖20个保。
1950年10月,设乡,属夏庄区。
1956年1月,属居楼中心乡。
1958年8月,属夏庄公社。
1961年10月,设公社,属夏庄区。
1975年3月,从夏庄公社析出,设长陵公社,辖11个大队。
1983年12月,撤公社改乡。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长陵地处淮北平原,地势平坦,土地肥沃,雨量充沛,冷暖适中,适合多种生物生长繁衍。主要农作物有水稻、小麦、红薯、罗布麻、花生、油菜、芝麻、豆类等;盛产猫爪草、半夏等中药材。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成绩显著,初步形成了黄沙开采、果蔬栽培、畜禽养殖、水产开发、中草药种植等支柱产业。优质杂交水稻和优质专用小麦的种植面积都在3万亩左右,并建立了有机喜米生产基地;全乡有大型沙场4个,日产汽车公司黄沙上万方,年效益近两千万元,并解决了500多名农村闲散劳动力的就业问题。
初步建成了3500余亩的淮河防护林带,植树造林总株数达到42.81万株,高标准、高质量的面积造林达6500亩,森林覆盖率达15.2%;猪、牛、羊等饲养量达4万多头(只),家禽27万只;全乡可养殖水面2000多亩,出产的抱卵蟹中华鳖对虾、鲫鱼、鲇形目黄鳝泥鳅乌鱼子海虾等远销上海市武汉市、南京、信阳、阜阳市等大中城市。
地形地貌
长陵乡地处淮北平原,地势西北部略高,西边缘、东边缘、南部和东南部比较低,地形较平坦。最高点位于居楼村后姜庄组,海拔43米;最低点位于陆湾村张湾组,海拔29米。
气候
长陵乡属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的湿润季风性气候。
水文
长陵乡境内河道属淮河流域面积15平方千米。主要河道有一级河闾河、泥河,境内总长7.5千米。
自然灾害
长陵乡主要自然灾害有干旱、洪涝、大风、霜冻、雷击等。处于淮河行洪区,易涝,素有“十年九淹”之称;最严重的一次洪涝灾害发生在1968年7月,涨水37.8米,全乡11个行政村均发生严重灾害,秋作物绝收。
行政区划
2011年末,长陵乡辖长陵、申庄、瓮楼、代庄、马井、杨围孜、居楼、陈店、王寨、谢楼、陆湾11个村民委员会,下设142个村民小组。
截至2020年6月,长陵乡下辖11个行政村。乡人民政府驻长陵村罗淮路66号。
人口民族
2011年末,长陵乡辖区总人口34840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11000人,城镇化率31.6%。另有流动人口5000余人。总人口中,男性15239人,占43.7%;女性19601人,占56.3%;14岁以下6689人,占19.2%;15~64岁25677人,占73.7%;65岁以上2474人,占7.1%。总人口中,以汉族为主,达34835人,占99.99%,有少数民族回族5人。2011年,人口出生率12.2‰,人口死亡率6.7‰,人口自然增长率5.5‰。
2017年,长陵乡常住人口33826人。
截至2018年末,长陵乡户籍人口35409人。
经济
综述
2011年,长陵乡财政总收入168.7万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29万元,比上年增长8%。农民人均纯收入5397元。
2018年,长陵乡有工业企业2个,其中规模以上2个,有营业面积超过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1个。
农业
长陵乡有农业耕地面积6.3万亩,人均1.8亩,林业面积8000亩。2011年,农业总产值1.5亿元,比上年增长8%,农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15%。粮食作物以小麦、水稻为主。2011年,生产粮食3.1万吨,人均890.4千克;其中水稻1.2万吨,小麦1.9万吨。主要经济作物有油料作物、蔬菜。2011年,油料作物种植面积1.1万亩,产量922吨;蔬菜种植面积1314亩,产量1580.6吨。畜牧业以饲养生猪、羊、家禽为主。2011年,生猪饲养量16000头,年未存栏6000头;羊饲养量7000只,年未存栏2000只;家禽饲养量50万羽。截至2011年末,累计造林8000亩,其中防护林1200亩,经济林4800亩,农民住宅四旁树木2000株,林木覆盖率8.6%。2011年,水果种植面积2970亩,产量264吨,主要品种有梨、桃子、葡萄等,其中梨187吨,桃子17吨,葡萄60吨。渔业以坑塘养殖为主,鱼塘养殖面积2790亩,产量697吨,渔业总产值0.12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8%;2011年,大型农业机械220台(辆);名优特农产品有“息丰牌”丰粮优香大米。
工业
长陵乡工业以粮食加工、黄沙开采、塑料加工、建材预制为主导产业。2011年,工业总产值达到1.3亿元,比上年增长10%,工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30%。工业企业36家,职工1200余人。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家,职工182人。
商业
2011年末,长陵乡有商业网点103个,从业人员1321人。2011年,社会商品销售总额达3.6亿多元,比上年增长18%;城乡集贸市场3个。
金融
2011年,长陵乡金融机构各类存款余额1.5亿元,比上年增长10%;各项贷款余额1.1亿元,比上年增长16%。
产业结构
近年来全乡加大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初步形成了黄沙开采、果蔬栽培、畜禽养殖、水产开发、中草药种植等初具规模的支柱产业,“65002”等优质杂交水稻和优质专用小麦的种植面积每年都在3万亩左右,并建立了有机稻米生产基地;初步建成了3500余亩的淮河防护林带,面积造林达6500亩,植树造林总株数达到72.81万株,2001年猫爪草、息半夏等中药材的栽培面积曾达到400余亩,且药材品质好、药效高,很受亳州市等地客商的青睐。
文化
革命传统
长陵是红色革命的摇篮。长陵地处三县交界之处,水陆交通便利,民风剽悍,民间组织和社团较多,具有光荣的革命斗争传统。特别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中国抗日战争时期,中共息县县委常驻长陵(1930年—1937年)。《息县志》里曾有详细记载“1927年秋,中共息县县委成立,并建立了包信镇、长陵、临河、城关、城郊5个区委,潘其国任长陵区委书记,各区(支)委以下党的基层组织也基本建立起来。长陵建立了如长陵、陆湾、居楼、马井、王楼等5个基层支部。1930年党组织力量损失惨重,2月,息县特区划归鄂豫皖边特委领导,特区区委从包信转移到长陵,下辖4个区委,有党员70人。
1938年初,周德成回到息县后很快同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隐蔽下来的临河、关店、长陵、乌龙集等地的党员取得了联系,中共息县党组织在全县得以迅速恢复。”这里的群众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先后有崔华楼、潘其国、杨保山、朱怀枝、姜增珊、张中学、卢连忠、刑建明等300多名先烈和革命群众长眠在这里,为中国革命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迄今为止中共息县县委旧址(刘世信祖房)依然保存完好。
地名由来
战国时期一王子葬于此,为防盗墓,修墓数十座,故名曰长陵。
交通
长陵乡境内有337省道过境,境内长8千米,西距106国道9千米、大庆-广州高速公路28千米。
社会
教育事业
2011年末,长陵乡有幼儿园10所,在园幼儿1100人,专任教师53人;小学10所,在校学生2602人,专任教师137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初中1所,在校学生1186人,专任教师62人,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小升初升学率、九年义务教育覆盖率均达100%。
文体事业
2011年末,长陵乡有文化发展服务中心1个,村文化活动中心11个,农家书屋11个,藏书22万册。
2011年末,长陵乡有体育活动场13个,8个村安装健身器材,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员占常住人口的8%。
医疗卫生
2011年末,长陵乡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12个;病床36张;每千人拥有医疗床位1张;固定资产总值1000多万元。专业卫生人员20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3人,注册护士3人。平均每千人拥有医疗技术人员0.5人、执业(助理)医师0.1人、注册护士0.1人。2011年,医疗机构(门诊部以上)完成诊疗1.3万人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97.2%。
社会保障
2011年,长陵乡有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户数21户,人数42人,月支出7.8万元;比上年增长12%,人均150元,比上年增长12%;城市医疗救助23人次,民政部门资助参加农村医疗保险1450人次,支出4.4万元;比上年增长10%。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户数865户,人数1197人,支出103.4万元,比上年增长24%,月人均72元,比上年增长16%。国家抚恤、补助各类优抚对象66人,抚恤事业费支出24万元,比上年增长13%;敬老院1所,床位60张,供养农村五保55人。参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10900人,参保率75%。
基础设施
邮政电信
2011年末,长陵乡有邮政支局1个。电信服务网点12个,电话交换机总容量1024门,固定电话用户890多户,比上年增加180户;移动电话用户8300户,比上年增加520户;宽带接入用户300户,比上年增加50户。
能源
2011年末,长陵乡辖区拥有供电所1座,变压器74台,高压输电线路2条,总长度80千米,用电负荷60千瓦,年售电量累计完成650万千瓦时,综合电压合格率98%,供电可靠率99%。
城建
长陵人杰地灵,历史悠久,千百年来一直都是淮河上的重要码头和军事重镇,如今又有信(阳)阜(阳)路贯穿东西,106国道擦边而过,区位优势明显。随着灾后重建工程的完成,长陵集镇人口达1.1万人以上,街区面积达到3.96平方公里,“三纵四横”的集镇框架已经形成。
长陵地势低洼易涝,素有“十年九淹”之说,是淮河沿岸的重点受灾乡之一。2003年党中央、国务院为了从根本上解决沿淮群众洪涝灾害威胁,改善和提高淹没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带动沿淮地区人民群众脱贫致富,决定对沿淮重点受灾村庄进行转移安置。第一批沿淮滩区灾后拆迁安置涉及长陵乡3个行政村,22个村民组,1331户,5553人,工程措施是靠岗安置,安置区面积达861亩,工程总投资达7986万元,其中国家投资2263万元。
灾后重建工程时间紧、任务重,工程涉及的面广、量大、情况复杂、矛盾众多,为了做好灾后重建工作,王俊书记亲自带领乡政府全体工作人员和相关村全体村组干部整天趴在工地上,克服难以想象的重重困难,2004年底顺利完成了灾后重建工程。至此,长陵街区面积达到3.96平方公里,集镇人口达到1.1万人以上,“三纵四横”的集镇框架已经形成,目前小集镇建设红红火火,数百间门面正在开发中。
参考资料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地形地貌
气候
水文
自然灾害
行政区划
人口民族
经济
综述
农业
工业
商业
金融
产业结构
文化
革命传统
地名由来
交通
社会
教育事业
文体事业
医疗卫生
社会保障
基础设施
城建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