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蒿(
食虫类:
蒿属 dracunculus L.)是
小菊科组蒿属植物。
半灌木状
草本。根粗大或略细,木质,垂直;
根状茎粗,木质,直立或斜上长,直径0.5-2厘米。叶无柄,初时两面微有短柔毛,后两面无毛或
近无毛,下部叶花期凋谢。
头状花序多数,近球形、卵球形或近半球形,直径2-2.5毫米。
瘦果倒卵形或椭圆状倒卵形。花果期7-10月。
种别名:狭叶青蒿狭叶(中国高等植物图鉴),蛇蒿(
兰州市植物通志),
椒蒿(新疆),青蒿(新疆、
甘肃省),“伊舍根-沙里尔日”、“伊舍根-沙瓦格”(
蒙古语名)种下等级:b.
蒿属 dracunculus L. var. changaica (Krasch.) Ling et Y. R. Ling; 种下等级:c.Artemisia dracunculus L. var. pamirica (C. Winkl.) Y. R. Ling et C. J. Humphries; Artemisia pamirica C. Winkl.; 种下等级:d.Artemisia dracunculus L. var. qinghaiensis Y. R. Ling
龙蒿(
原变种)ArtemisiadracunculusLinn.var.dracunculus
来源:中国植物志第76(2)卷||
菊科COMPOSITAE||
龙蒿系Ser.1.DracunculusBess.||龙蒿(原变种)ArtemisiadracunculusLinn.var.dracunculus
半灌木状
草本。根粗大或略细,木质,垂直;
根状茎粗,木质,直立或斜上长,直径0.5-2厘米,常有短的地下茎。茎通常多数,成丛,高40-150(-200)厘米,褐色或绿色,有纵棱,下部木质,稍弯曲,分枝多,开展,斜向上;茎、枝初时微有短柔毛,后渐脱落。叶无柄,初时两面微有短柔毛,后两面无毛或
近无毛,下部叶花期凋谢;中部叶线状
披针形或线形,长(1.5-) 3-7 (-10 )厘米,宽2-3毫米,先端渐尖,基部渐狭,全缘;上部叶与苞片叶略短小,线形或线状披针形,长0.5-3厘米,宽1-2毫米。
头状花序多数,近球形、卵球形或近半球形,直径2-2.5毫米,具短梗或近无梗,斜展或略下垂,基部有线形小苞叶,在茎的分枝上排成
复总状花序,并在茎上组成开展或略狭窄的圆锥花序;总苞片3层,外层总苞片略狭小,卵形,背面绿色,无毛,中、内层总苞片卵圆形或长卵形,边缘宽膜质或全为膜质花序托小,凸起;
雌花6-10朵,花冠狭管状或稍呈狭圆锥状,檐部具2(-3)裂齿,花柱伸出花冠外,先端2叉,叉端尖;
两性花8-14朵,不孕育,花冠管状,花药线形,先端
氧化镁尖,长三角形,基部圆钝,花柱短,上端棒状,2裂,不叉开,退化子房小。
瘦果倒卵形或椭圆状倒卵形。花果期7-10月。
产
黑龙江省、
吉林省、
辽宁省、
内蒙古自治区、
河北省(北部)、
山西省(北部)、
陕西省(北部)、
宁夏回族自治区、
甘肃省、
青海省及新疆;东北、华北及新疆分布在海拔500-2 500米地区,甘肃、青海分布在海拔2 000-3800米地区,多生于干山坡、草原、半
荒漠草原、森林草原、林缘、田边、路旁、干河谷、河岸阶地、亚高山草甸等地区,也见于盐碱滩附近,常成丛生长,局部地区成为植物群落的主要伴生种。为北温带及
亚热带半
荒漠与草原地区的广布种;蒙古,阿富汗,
印度(北部),
巴基斯坦(北部),
克什米尔,
锡金王国,
苏联及
欧洲东部、中部及西部和
北美洲各国都有。模式标本采自苏联西伯利亚。
含
芳香油,主要成分为
醛类物质,还含少量生物碱。
青海省民间入药,治暑湿发热、虚劳等。根有辣味,新疆民间取根研末,代替辣椒作调味品。牧区作牲畜饲料。
与
原变种区别在于本变种植株高大。叶宽大,椭圆状
披针形,宽3-6毫米,叶先端不分裂或间有3深裂或3浅裂。
头状花序直径3-4毫米,无梗或具极短梗。
产新疆;生于海拔800-2 500米的干河谷、河岸阶地、草原、路旁及田边等地。
苏联(
中亚地区)也有。模式标本采自新疆。
与原变种的区别在于本变种叶不分裂或侧边偶有1(-2)枚细小、狭线形的侧裂片。头状花序直径3-4毫米,近无梗,在茎上组成狭窄、
总状花序式的
复总状花序。
与
原变种区别在于本变种
头状花序近球形或近半球形,直径2-3毫米,下垂,具明显梗,梗长2-5毫米,在茎上组成疏松、略狭窄的圆锥花序。
产青海东部与北部;分布在海拔2 500-3 500米地区的荒地、路旁。标式标本采自
门源回族自治县。
与原变种区别在于本变种植株略小。茎、枝、叶初时被密绒毛,后渐稀疏。头状花序在茎上排成
总状花序或为狭窄而紧密的
复总状花序。
龙蒿为中生—早中生高大杂类草。适合于湿润、凉爽的气候。对土壤要求不严,在砂砾质草甸土、棕漠土、栗钙土等均可生长。龙蒿分布广,在新疆常散生于平原绿洲和低山丘陵,多在农区渠边出现。在
内蒙古自治区、东北的森林草原及草原带的草甸草原、山地草原、山地灌丛中为较常见的伴生种,局部可成为亚优势种或形成小群落,也散生于林缘、沟谷等地。新疆常见于海拔1500—3400m的中山带及山地河谷,河阶地。在
帕米尔高原也多见于由
新疆亚菊(Ajaniafastigiata)、
银蒿(Artemisiaauslriaca)等组成山地
荒漠草场上。在平原疏林
草甸、河谷草甸常为伴生补或亚建群种。在伊犁海拔1400—2100m的地段作为建群种与
瑞士羊茅(Festucasu–lcata),
假梯牧草(Phleumphleoides)、
新疆早熟禾(Poarela–xa)等组成草甸草场。龙蒿生活力强,生长速度快,要求水分条件高,在水分适中的土壤上生长很高大,不耐盐碱。一般4月中旬返青,7—8月开花,8—9月结实,9月下旬枯黄。
青绿时期的龙蒿各种家畜都不采食。秋季枯黄后,适口性才有所提高,驴乐食,羊少量采食。晒制成干草各种家禽均可采食。冬季叶脱落,只残留粗大的
茎秆,几无利用价值。龙蒿植株高大,个体产量高,
青干草养分含量丰富,粗
蛋白质,
无氮浸出物含量高,粗纤维较低。在阉牛瘤胃中48小时的消化率为62.20%。其化学成分如表71所示。味道鲜美可口,清炒最佳。
过去一些学者曾误将本种定名为灰绿蒿A.glaucaauct.,nonPall.exWilld.,据
苏联植物志(Poljak.Фл.СССР26:535.1961)载A.glaucaPall.exWilld.的叶线形或。线状
披针形,两面密被
星状毛;产蒙古及苏联。另作者查阅
印度植物志引证标本A.glauca
约瑟夫·道尔顿·胡克Fl.Brit.Ind.3:322.1881,nonPall.exWilld.(存英国邱植物园标本馆),发现该种非龙蒿的混用名,而是
无毛牛尾蒿(变种)A.dubiaWall.exBess.var.subdigitata(Mattf.)Y.R.Ling的错误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