尸佼(约公元前390年—公元前330年),尊称为尸子,山西省临汾沃县人。
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他是先秦诸子之一,
法家先驱,曾为商鞅老师。
尸佼早年生活在魏国,公元前360年,尸佼到
秦国成为商鞅的门客,并为其“谋事画计,立法理民”,提供重要的决策意见。
秦孝公二十四年(前338),
秦惠文王处死商鞅,尸佼害怕受到株连,逃到了蜀地,生活了近10年,期间写下了《尸子》二十篇。后死于蜀。
尸子主体思想是法家思想,但兼融诸家之学,他主张重视
宇宙万物的变化运动规律,并由此引伸出社会变革。他对空间和时间以及"学积有生”“从道必吉”“重民"等观点的阐述。颇受历代学者重视,被列为百家之一。他的
宇宙论对中国理论思维影响颇大,后来也被沿用了下来。
人物生平
尸佼(约公元前390年—公元前330年),尊称为尸子,山西省临汾沃县人。根据
刘宋裴骃的《
史记集解》记载:尸佼早年生活在魏国。
商鞅与尸佼于魏旧都安邑相识,当时魏国的改革受阻,
吴起、商鞅出走,原来
晋国有才华的人大多被楚国和
秦国录用,尸佼、商鞅于公元前360年到秦,此时商鞅受
秦孝公重用,尸佼做秦相商鞅的门客,直接参与商鞅富国强民的变法活动,为其提供重要的决策意见,出谋划策。秦孝公二十四年(前338),
秦惠文王处死商鞅,尸佼害怕受到牵连,逃到四川成都一带,在这里生活了近十年,并著有《尸子》二十篇。公元前330年,死于蜀地,并葬于此。
主要作品
原本
尸佼著述《
尸子》,二十篇,列为杂家。汉代末年,该书已不全,至宋代时,该书原本已经失传,只剩下两篇,后合为一篇。
根据汉唐史籍的著录记载,《尸子》共有20篇,6万余言。《汉书·艺文志·杂家》也记载了《尸子》二十篇,与《
史记索隐》记载相同。
司马迁称“世多有其书”,
唐朝李贤等在注《
后汉书》说尸子“作书二十篇,十九篇陈道德仁义之纪,一篇言九州险阻,水泉所起也。”其20篇的内容中,19篇是论述社会思想文化的,一篇是论述自然界的。
辑本沿革
《隋书经籍志》自注云:“其九篇亡,魏黄初中续”,则
魏晋以下已是补本。《隋志》、《唐志》并载二十卷。至宋,已无完本,全书佚散。
王应麟《汉书艺文志考证》引
李淑《书自》仅有四卷,又《馆阁书目》仅存二篇。这些残本亦都不传。明人刻本不能超出宋人所见之外,或杂采群书而成。现在我们所能见到的《尸子》,有唐代魏徽《
群书治要》中所载《劝学》至《神明》十三篇,《
尔雅注疏》引《广泽》一节。另外就是
李善的《文选注》,《
初学记》、《
太平御览》等唐宋类书及其它一些古籍中所引的零散佚文。到清代
汪继培、
孙星衍辑刻为通行本《尸子》,分别为《劝学》《贵言》《四仪》《明堂》《分》《发蒙》《恕》《治天下、《仁意》《广泽》《绰子》《处道》《神明》。
后世辑本
华人魏徵等撰《
群书治要》第36卷中,辑录有《尸子·劝学》等13篇。
明代关于《
尸子》的辑本主要有2种。《尸子》辑本主要有明·
陶宗仪辑《尸子》二节,未注出处,载《说郛卷六·读子随识》。明·
归有光辑《尸子》,载《诸子汇函》卷九。“止楚师”“君治”等篇,
汪继培以为是“联缀群书,虚造名目,不足据。”
清代关于《尸子》的辑本有5家、6种,即
惠栋辑、
任兆麟补遗的《尸子》三卷、《附录》一卷,载《心斋十种》;《附录》一卷,载《述记》;
孙志祖辑《尸子逸文》,载《读书脞录》卷四;
孙星衍辑《尸子》一卷,有
爱新觉罗·颙琰九年岱南阁刻本。清·孙星衍辑《
尸子》二卷,载《问经堂丛书》《
平津馆丛书》《子书百家·法家类》、《百子全书·法家类》《求实斋丛书》《四库备要·子部周秦诸子》;任兆麟辑《尸子》一卷;
汪继培辑《尸子》二卷、《存疑》一卷。
清嘉庆十六年(1811),汪继培据
惠栋、
任兆麟、孙星衍3人
辑佚,重加厘订与考辨,撰成《尸子校正》2卷。其书以
唐朝《
群书治要》所载《尸子》部分为“上卷”,以散见于各书文字为“下卷”,另集各辑本所违错及误收文字为《存疑》,附于书后。汪继培辑本体例谨严、选取严格,
吕思勉《
经子解题》称该辑本为“实最善之本也”,良有以也。
汪继培所辑《尸子》,有清嘉庆十七年(1812)萧山陈氏湖海楼刻本、清光绪元年(1875)湖北崇文书局刻本、清光绪三年(1877)浙江书局刻本(《二十二子》本)、清光绪十九年(1893)鸿文书局石印本、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善化杨氏刻本、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新化三昧书局仿湖海楼刻本、清光绪十九年(1893)鸿文书局石印《二十五子》汇函本、子书28种本(
宣统石印本)、1920年上海五凤楼子书48种本(石印本)等。
1989年,
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影印出版
汪继培所辑《
尸子》。对于汪继培所辑《尸子》,当代学人有过整理和译注,如魏代富《尸子疏证》、朱海雷《
尸子译注》,以及张景、
张松辉对《尸子》的注译等。
以上资料来源
思想主张
主要观点
宇宙观
尸佼说:“天地四方曰宇,往来古今曰宙。”赋予了“
宇宙”以精切而简明的界说。他说明了整个空间就是宇,整个时间就是宙,宇宙就是具有时空属性的运动着的客观世界。他并作了进一步的论述:“荆者,非无东西也,而谓之南,其南者多也。”点明了当时
四川省蜀地在中国具体方位坐标点,具有上下四方这一空间特征。扩而言之,
中原地区的东西南北四方,也存在着各自的东西南北四方,说明每一坐标点上的方位,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是绝对与相对的统一。荆地是南方,但“其南者多也”,南方之南是无限的,可见任何一个坐标方位点所指的方位,既是有限的,又是无限的,它是有限与无限的统一。尸佼用辩证思维的方法,揭示了宇宙空间的内涵。他的宇宙论对中国理论思维影响颇大,他建立在唯物论与
辩证法基础上的宇宙观,为进一步探讨宇宙奠定了基石,他创用的宇、宙作为范畴,后来也被沿用了下来。
时间观
尸佼对于时间观也作了进一步的论述。他说:“其生也存,其死也亡。”“草木无大小,必待春而后生。人待义而成。”“人之生亦少矣,而岁之往亦逮矣。”尸佼的这些字句说明,时间是客观事物的根本属性。人生命的消逝,必然伴随着其经历的增多,而自然之物如一草一木的增长,亦是伴随时间规律,春生秋收,一切有机体,它的产生,发展和消亡,都是通过时间的连续性呈现出来,都是在时间的连续性的运动过程,是一个有限与无限的统一。“人待义而成”,是基于时间规律的一种衍生,人作为自然的一部分,他的品质也是随着时间而累积改变的,说明人不仅具有自然属性,而且属有社会属性,这是宇宙观不可分割的—个组成部分。
学积有生
尸佼提出了“学积有生”的观点,他认为学问之道在于创造。尸子引用是
荀子的《
劝学篇·荀子》曰:“生积成岳,则楠豫章生焉,生积成川,则吞舟之鱼生焉;夫学之积也,亦有所生焉。”这段话虽文字略有改变,其义相同。尸佼—连用了三个“生”字,证明“学积有生”具有普遍意义。“学积有生”,亦有被改为“学积有出”,“生”与“出”都是表明学问之道在于创造之理,锐意开拓,推陈出新,是建立在既有的基础之上,而突出一个“生”、一个“出”字,成为
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尸子思想的传播,并成为国人理论思维的自觉活动,其章义是无可估量的。“学积有生”这一论断,成为后人的座右铭,辗转被引用,长期受到赞赏和正视。
从道必吉
尸佼还提出“从道必吉”的革新观点。尸子曰:““舜云,从道必吉,反道必凶,如影如响”。尸佼认为事物的发展要遵循其自然规律。自然与社会都是沿着自己的规律向前发展。他认为人必须顺动,顺之则存,则发展;逆之则亡,没有前途。尸子将其理念衍生到治国之上,他认为任用贤能治国,这是治国的自然之道。他说:“凡治之道,莫如因智,智之道,莫如因贤。”贤是德智兼备之人。只有使用这样的贤者,治之道才能得以畅,变革社会才有希望。因为“用贤,则多功矣。”用贤并充分发挥其才智,才能收到变革社会的实效。他还进一步指出,有才华之人,是社会的“良宝”,必须百倍的珍贵。他认为选马不能以白黑为仪,而要以足力为准,择玉不能大小为仪,而要以美恶为准,“举士不论才,而以贵势为仪,则管仲、
伊尹不为臣矣。”他反对任人唯贵势,主张不拘一格,广收人材,任人唯贤。他还指出:“使进贤者有赏,进不屑者罪,无改进也者为无能之人。若此,则必多进贤矣。”提出以被进者的实绩,评判进贤者的才能,这样必然使贤者云集,不屑者难以滥竽充数,使得变革社会的事业得到有效的发展。尸佼将贤能与“道”联系起来,并推从“以贤革新”,尸子的观点衍生自
道家,却又结合了法家思想,是一种进步,值得重视。
重民思想
尸佼以民为邦本的“重民”思想。尸子认为民心乃国家安危兴衰之根本,“天子忘民则灭,诸侯忘民则亡”。统治地位稳固与否,关键在于民心的向背。
商鞅也有类似的观点,他说:“故尧舜之位天下也,非私天下之利也,为天下位天下也”。为了说明“重民”的政治意义,尸子形象地将民心比喻为水。“民者,水也”。“夫民之可教者众,故曰犹水也”。民之为水,水的习性至柔至刚,决诸东则东流,决诸西则西流。所谓“可教”者,就是指水可以按照外力指引的渠道向前畅流不息。但是,如果人的行为违忤了水的习性,涓涓细流终有一日也会汇聚成滔天巨浪,冲决一切障碍,返本归真,这是尸佼人本主义思想的直观说明。
思想特点
尸子思想的主体精神是法家思想,这主要表现在两方面:其一,他的思想尤其重视宇宙万物的变化运动规律,并由此成为其社会变革思想的哲学说明。其二,他的社会思想集中表现出倡导变法维新,反对旧有奴隶制残余的时代精神,因此,“秦相
商鞅师之。”
兼融诸家之学,是尸佼思想的特点。尸子之学自古颇受历代学者重视,被列为百家之一。《
汉书》将其列为杂家,《
宋史》改列为
儒家。
清代孙星衍在《尸子集本叙》中又列其为杂家。这种聚讼不决,正好说明尸子之学具有兼融百家之长的特点。《
汉书·艺文志》归纳杂家的特点为:“兼儒墨,合名法,知
国体之有此,见王治之无不贯,此其所长也。”就是说作为一种学说,杂家兼融诸家之学;作为治世之道,杂家也应贯综百家之说来治理社会,尸子之
学正具有这种特点。
相关争议
籍贯
关于尸佼的籍贯,有楚人、鲁人、晋人三说:《汉书·艺文志·诸子略》杂家类著录:“《尸子》二十篇。”
班固自注:“名佼,鲁人。秦相
商鞅师之。鞅死,佼逃入蜀。”
颜师古注:“佼音绞。”《史记·孟子荀卿列传》:“楚有尸子、长卢。”
裴骃《集解》引
刘向《
别录》:“楚有尸子,疑谓其在蜀。《尸子》书,晋人也,名佼,秦相卫鞅客也。卫鞅商君谋事画计,立法理民,未尝不与佼规之也。商君被刑,佼恐并诛,乃亡逃入蜀。自为造此二十篇书,凡六万余言。卒,因葬蜀。”
司马贞《
史记索隐》:“按:尸子名佼,音绞,晋人,事具《别录》。”
钱穆(1895—1990)认为,“尸子实晋人。其时晋已不国,而魏沿晋称,尸佼殆为魏人耶?”根据钱穆的考证,尸佼的生卒年大约是公元前390—前330年。那么,尸子“晋人说”可剔除。至于尸子究竟是鲁人,还是楚人,则因材料欠缺而无法判断。
身份
尸佼为
商鞅的门客还是老师,据文献记载有两种说法:《隋志》:《尸子》二十卷、《目》一卷。注云:“梁十九卷,秦相卫鞅上客尸佼撰。其九篇亡,魏黄初中续”;
刘向《
别录》曰:“楚有尸子,疑谓其在蜀。今按《尸子书》,晋人也,名佼,秦相卫鞅客也。卫鞅商君谋事画计,立法理民,未尝不与佼规之也。商君被刑,佼恐并诛,乃亡逃入蜀。自为造此二十篇书,凡六万余言。卒,因葬蜀”;《后汉书·吕强传·注》:“尸子,晋人也,名佼,秦相卫鞅客也。作书二十篇,十九篇陈道德仁义之纪,一篇言九州险阻,水泉所起也”;阮元《谷梁传注疏校勘记序》:“隐五年、桓六年(应为九年)并引《尸子》(隐五年,尸子曰:‘初献六羽,始厉乐矣。’桓九年,尸子曰:‘夫已多乎道。’)。说者谓即尸佼。佼为秦相
商鞅客,鞅被刑后,遂亡逃入蜀,而预为征引,必无是事。”以上认为尸佼为商鞅的门客。
郑杲《春秋说》云:“始吾闻尸子者,商鞅之师也。”
梁玉绳《古今人表考》曰:“尸子始见《穀梁》隐五,名佼,商君师之。鞅死,逃人蜀,卒,因葬蜀”;《
汉书·艺文志》中也说他是商鞅的老师。
人物评价
尸佼长
于天文、气象,《
尸子》辑本中保留了这方面的不少史料。(《
中国古代气象史稿》评)
其学术思想,“非先王之法,不循
孔子之术”(
刘向《孙卿子叙录》),有融合儒、墨、道、法各家学说的倾向。主张“无私”(《尸子·治天下》)。(《
孔子大辞典》载评)
尸佼的宇宙论对中国理论思维影响颇大,理学家对此也很重视。他的建立在唯物论与辩证法基础上的宇宙观,为后人进一步探讨这个问题奠定了基石,连同他创用的宇、宙作为范畴,也沿用了下来。(《中国先哲智慧全书》评)
尸子为百家之一,他的思想兼容诸家之学,自古以来颇受学者重视。(《临汾历代人物评》)
刘向《荀子叙录》说:“尸子著书,非先王之法,不循
孔子之术。”(《孔子故里著述考》载评)
留世追思
翼城狮子窑,原名尸子窑,因先秦诸子之一尸佼隐居此地读书而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