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枕(ceramic pillow),是就寝时使用的一种陶瓷材质枕头。瓷枕始创于隋代,盛行于唐、宋、元各代,宋代瓷枕运用最为广泛。最初,瓷枕用作随葬的冥器,后用作寝具、医用诊脉器具与传承文化的载体。
瓷枕的制作工艺主要包括泥板镶接成形、模制成形、雕塑成形三种方式。在装饰工艺方面,通过对瓷枕器胎体的刻、剔、贴、划、镶嵌、绞胎等技艺来完成瓷胎塑形。此外,还利用单色釉、三彩釉、
红绿灯鱼彩釉、粉彩等在瓷枕表面进行装饰。
唐朝瓷枕长度多在10到20厘米左右,高度10厘米左右。宋代瓷枕枕面最长达40厘米。元代瓷枕高度约为20公分左右。瓷枕在外形上可分为人物形枕(童子枕、仕女枕)、兽形枕(龙形枕、象形、虎形枕等)、箱形枕(长方形枕、圆形枕、异形枕、建筑枕) 3大类。瓷枕上的装饰有山水画、人物画,诗词歌赋,格言警句,花鸟鱼虫等。
西汉南越王墓是全球收藏瓷枕最丰富的展馆,拥有多达600件的馆藏。白地黑绘“时苗留犊”瓷枕评为“国家一级文物”,宋白地黑彩菊花纹卧女形枕评为“国家一级文物”。
历史沿革
隋朝
瓷枕最早创烧于隋朝,最初瓷枕并非寝具,而是作为随葬器皿出现。隋开皇十五年(595)在河南安阳张盛墓中出土的箱形瓷枕模型,长仅3.9厘米,被认为是已发现的最早瓷枕之一。
唐代
唐代时期,全国范围内瓷枕产业蓬勃发展。
浙江省的越窑、婺州窑、
湖南省的长沙窑、安徽的
寿州窑遗址、
陕西省的耀州窑,以及
河南省的巩县窑等地开始
烧造瓷枕。除了用作明器的头枕和脚枕外,瓷枕逐渐成为卧室的寝具,还有极小尺寸的用于书写和医疗的腕枕以及脉枕。与后世相比,唐代瓷枕的主要特征是略小,常见长度仅十余厘米。
唐代瓷枕可分为箱形枕和兽枕两大类型。其中,箱形枕涵盖方角长方形、圆角长方形、椭圆形、腰圆形等形状;而兽形枕则有虎枕、狮枕、龙枕、兔枕等样式。
唐朝瓷枕分为两类:一是经过二次低温釉陶烧制的,包括彩色釉、单色釉等;二是经过一次高温釉烧制的,主要包括釉下彩绘、刻、划、剔、印等白瓷枕,以及青瓷、黑瓷枕等。装饰手法主要以绞胎和三彩为主要方式。唐代瓷枕多为素面,纹饰多以花鸟图案和几何形纹样为主。为避免
烧造过程中的变形,枕体通常设有圆形、扁形或月牙形气孔,而枕底则无釉装饰。
宋代
宋代是中国陶瓷发展的黄金时期,瓷枕在这一时期达到了全盛期。宋代瓷枕在器型尺寸、生产数量以及制作技术、造型和装饰方面都有显著提升,成为
中原地区古代瓷枕艺术的代表。
典型的宋代瓷枕包括孩儿枕、卧女枕、翘边枕、童子荷叶枕、虎桃形枕等,图案题材广泛涵盖花卉、鱼鸟、昆虫、祥禽、瑞兽、诗词文字、婴戏人物等,反映了人们的生活趣味和精神追求。值得一提的是,配以诗词、
民俗音乐、格言的题字枕成为宋代的独特特色,在元明时期仍延续流行。宋代瓷枕的装饰技法多样,涵盖了刻、划、绘、剔、印、堆塑等技法,大大丰富了瓷枕的表现力和艺术性。民间艺术家们还运用不同的
釉彩,如白釉、黄釉、绿釉等,展现出多样的艺术风格。
宋代的瓷枕以磁州窑和景德镇窑系的产品为最佳代表。然而,到了宋代中后期,北方的战乱导致瓷业的衰落,北方居民南迁,景德镇的瓷枕因此崛起成为领袖群窑的代表。其釉色细腻如脂,造型典雅华贵,因此被誉为“玉枕”。
元代
元代的商品经济受到限制,民间手工业遭受破坏,瓷枕的制作逐渐式微,但建筑形制瓷枕却兴起。这类瓷枕集合了建筑、舞台和瓷塑艺术,融入元曲
杂剧、戏曲故事和诗词曲赋等题材,雕工精湛,尤其是景德镇的青白釉镂雕瓷枕,展现了元代戏剧艺术和景德镇窑工精湛的制瓷工艺。元代的瓷枕规范了宋金时期多样化的器型,形成了长方形的固定样式。枕面与四壁的连接处向外突出,枕面前倾,尺寸再次增大,高度约为20公分左右。整体风格与宋代小桥流水的婉约风格不同,显得更加粗犷豪放。
明清
在明清时期,瓷枕的生产范围进一步缩小,其造型基本保持不变,但在装饰方面采用了新的技法,如粉彩、五彩和青花等。晚清至民国时期,磁州窑仍然在烧制虎枕、仕女枕等款式,但随着软枕的推广,瓷枕逐渐失去了市场。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瓷枕的烧制在华北地区和
山西省仍有存在,但之后逐渐从人们的生活中消失。在
清代又创新出了将陶瓷枕与布枕相结合的一种枕头,即枕头主体用布制作,在局部用陶瓷枕片进行装饰。
20年代至现今
上世纪20年代前后
巨鹿县古城的发掘陶瓷,引起现代人普遍关注。20世纪50年代,陈万里从传世的瓷枕中挑选四十方,编成《陶枕》一书,瓷枕开始又专著,并得到社会的重视。继陈万里之后,香港人
杨永德搜集了大量的瓷枕,并出版图录。之后又有不少的瓷枕图录问世,由于精粗并存,影响似乎不大。在现代社会,景德镇依然有生产一种以瓷片与其他材质编制而成的枕头,兼具普通枕头的柔软和陶瓷材质的清凉。
制作工艺
瓷枕的制作工艺主要包括三种方式:一是泥板镶接成形,二是模制成形,三是雕塑成形。在装饰工艺方面,主要是通过对瓷枕器胎体的刻、剔、贴、划、镶嵌、绞胎等技艺来完成瓷胎的塑形。此外,还利用
釉彩在瓷枕表面进行装饰,包括单色釉、三彩釉、
红绿灯鱼彩釉、粉彩等不同的装饰工艺,用以封釉。
唐朝瓷枕装饰主要擅长两种工艺:三彩和绞胎。三彩是采用黄、绿、白或黄、绿、蓝、黑等基本釉色,相互浸润、渐变,经窑变形成多彩斑斓的釉色。绞胎则是将白色和褐色两种不同色调的瓷土混合,相间搓揉成新的泥料,再拉坯成型,使瓷胎呈现白褐相间的纹理。
晚唐时期还出现了一种“珍珠地划花”瓷枕,其中“珍珠地”指借鉴了唐代金银器上的花技法,在胎体上印出形似珍珠的小圆圈,常用于图案底纹,因此得名。这种装饰手法使图案更加丰富华丽,是古代人从其他技法中发现、吸取、创新的明证。宋代之后装饰技法突飞猛进,刻、划、绘、剔、印、堆塑等技法精彩纷呈。
特点
尺寸
唐朝的瓷枕较小,长度多在10到20厘米左右,以11到15厘米的较为常见。其高度一般在10厘米左右。宋代瓷枕逐渐变大,枕面最长的达40厘米。元代尺寸再次增大,高度约为20公分左右。
造型
瓷枕在外形上可分为人物形枕(童子枕、仕女枕)、兽形枕(龙形枕、象形、虎形枕等)、箱形枕(长方形枕、圆形枕、异形枕、建筑枕) 3大类。
唐代时期以长方形陶瓷枕为主,有少量异形枕与动物形枕。两宋及金、元时期流行腰形枕、半月形枕、如意形枕、几何形枕、建筑形枕、兽形枕、人形枕等,几何形枕中有四方形、六方形、八方形、椭圆形、银锭形等,兽形枕中有龙形、虎形、龟形等,人形枕有小孩枕、仕女枕等。进入明清以后,陶瓷枕形制更加单一,最终走向衰落。
材质
瓷枕以陶瓷材料制成,具有天然的冰凉特性。医学专家的研究指出,人在入睡后,头部温度一般保持在34℃~35℃,稍低于体温。因此,如果头部温度过高,可能会影响入睡质量。
品种
品种有白釉(白釉划花、白釉珍珠地划花、白釉剔花、白釉黑花)、黑釉、青釉、青白釉、黄釉、绿釉、三彩等。
纹饰
瓷枕上的装饰有山水画、人物画,有诗词歌赋,有格言警句,有花鸟鱼虫,有珍禽野兽,有
日月星辰,还有很多反映人们日常生活场景的画面。集诗歌、书法、雕塑、绘画等艺术于一身,是中国陶瓷功能与文化的高峰之一。
黄河流域出土的瓷枕中,有多件以老虎为主题的“虎形枕”。这些瓷枕上的老虎呈现出多种姿态:或匍匐在地,颈部收缩、仰头抬顶;或双眼炯炯有神,眉骨高耸,身姿魁梧有力,栩栩如生。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虎被视为威猛的象征,它守护着一方,具有极大的震慑力,同时也象征着正义和吉祥。瓷枕上还常装饰花卉纹样,其中
牡丹图案寓意富贵吉祥,是瓷枕图案中最传统的纹饰之一。
用途
最初,瓷枕用作随葬的冥器,后又成为居家生活的寝具、医用诊脉的器具与传承文化的载体。
唐朝的瓷枕主要有三种用途:一是作为医生诊脉时使用的脉枕,医生会在病人的手背上垫上瓷枕进行诊脉;二是用作书写时垫手腕的腕枕,因为当时写经的时候会用毛笔,手腕会因长时间书写而感到不适;三是用作外出旅行露宿时的袖枕,唐代人常携带小瓷枕,在野外露宿时作为枕头使用。宋代以后,瓷枕的生产量增加,并且形体也变大。人们逐渐认识到瓷枕光滑、凉爽、质地坚硬的特性,开始将其作为夏天理想的寝具,具有驱暑降温、明目清凉的效果。
代表瓷枕
产地
唐、
五代十国时期的瓷枕窑场相对宋、元时期少,但南北地区都有。宋代瓷枕窑口分布广泛,包括定窑、钧窑、磁州窑、耀州窑、景德镇窑等。至蒙元时期,瓷枕的烧制在北方开始式微,北方的宋金时期瓷枕窑场急剧减少,只有个别窑场如河北磁州窑、
临汾市窑保持规模较大的烧制。在南北各大窑口各个时期烧制的瓷枕中,出现了不少带有款识的枕头,有纪年款、姓名款、数码款、堂号款等,如“裴家花枕”“杜家花枕”“金家”“陈家狮枕”“张家造”等商号。
磁州窑位于今
邯郸市磁县
观台镇与彭城镇一带,是北方最大的古代民间窑体系。始于北宋中期,一直延续至明清。其器型和纹饰深受百姓喜爱,反映了当时的民俗文化。窑场中心位于观台镇,由于北方多地仿制,形成了庞大的磁州窑体系。
河南省的
鹤山区窑、修武当阳峪窑、禹县的扒村窑,还有
山西省的介休窑、霍县窑,以及
山东省的淄博窑,都
烧造了与磁州窑风格相近的大量瓷器。
景德镇原名新平务及
昌南镇,宋代时更名景德镇(1004-1007年)。该地盛产青白瓷,其釉色介于青与白之间。
李清照的《醉花阴》中“玉枕纱橱”指景德镇青白釉瓷枕。
故宫博物院藏有景德镇窑青白釉双狮枕,分上、中、下三部分。上部枕面如意形,刻有缠枝花纹;中部雕塑双狮搏斗;下部为腰圆形,枕底胎厚重无釉。整体施青白釉,形象栩栩如生,釉色明亮润泽,具有玉的质感,兼具实用与观赏价值,是瓷器中的精品。
定窑对后世影响深远。明清时期,很多瓷窑以定窑为楷模进行仿制,有些仿品技艺精湛,难以真假辨别。仿宋金定窑白瓷注重仿釉色和刻、划、印花装饰。仿定产品包括孩儿枕等,也仿制了当时流行的碗、盘、洗、盒、水仗等日用器皿,以及模仿
商周青铜器的三牺尊、天鸡尊、四足盖炉等形制。
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彭城窑仿定窑白釉孩儿枕即为明代彭城窑的仿制品。
传承保护
西汉南越王墓是全球收藏瓷枕最丰富的展馆,拥有多达600件的馆藏。这些瓷枕涵盖自
唐朝至今的历代器物,是
中原地区唯一一个如此数量和多样性的收藏。其中近100件被列为国家一级文物,展现了中国陶瓷枕的发展脉络。值得注意的是,其中200多件是由
香港特别行政区实业家、文物鉴藏家杨永德先生及其夫人杨张瑞珍女士在1993年无偿捐赠的。
相关文化
宋代陶瓷枕在文化上扮演着重要角色,成为文人雅士倾诉心声的载体。各大名窑的陶瓷枕上刻录着不少诗篇和警句,吸引了历代文人纷纷留下作品。
关于瓷枕的诗词
瓷枕上的文字
所获荣誉
相关评价
瓷枕虽只在方寸之间,却如实地记录了古人的生活状态。它不仅是一件常用的生活器具,更饱含了艺术美感和人生志趣,展现出古人志向高洁、知足常乐的人生观。既有一份雅趣,一份智慧,也留下了一份清凉,一份高洁。历经千年的岁月,瓷枕像是一位穿越时光的使者,在为我们展示古人高超制瓷技术的同时,更传递了丰厚多彩的文化信息与中国符号。——(经济观察报评)
瓷枕是中国陶瓷宝库中一个特殊的品种,它融科技、艺术、文学、保健于一体,集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于一身,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表达了古人的生活理念和对吉祥幸福的追求。——(广州日报评)
瓷枕历来深受人们的喜爱,自隋唐至明清的1300多年间,在我国各地曾经普遍的使用。瓷枕有长方、椭圆、孩童、虎形等。——(
凤凰网甘肃省评)
作为文物,它们反映了一个时代的审美特征与人们的生活起居情况,乃至于整个社会的风俗风貌。——(
澎湃新闻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