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伯聪(1871—1945),名纪恩,别字酣雪楼主人,广东梅县梅城西区梁屋“鹤和楼”人,书法家、教育家。
梁伯聪出身于书香门第,自幼习书,学问渊博,立志传扬国学。参加清末最后一期科举考试,为
梅州市历史上最后一批秀才。毕业后任职省立梅州中学国文老师。梁伯聪先后执教于嘉善女子中学堂、女子师范、
梅州市梅江区梅州中学(省立第五中学),以国文、图画启迪学生成材。退休后,曾获得教育厅颁发长俸(特殊津贴)的殊荣。这种待遇是
梅州市有史以来的第一位。1945年,梁伯聪在家中病逝,终年74岁。
梁伯聪致力地方教育,以严谨认真、循循善诱的教学方式,培养了众多杰出人才,比如
中原地区现代顶级油画大师
林风眠,著名的雕塑艺术大师
李金发,教育学家
钟皎光、孙亢曾,美术理论家
林文铮等都是他的学生。梁伯聪曾获得教育厅颁发长俸(特殊津贴)的殊荣。这种待遇是
梅州市有史以来的第一位。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光绪甲午年(1894年),梁伯聪考中秀才。
早年,梁伯聪曾跟随两位
叔父梁国瑞和梁国璿参与《光绪嘉应州志》的编校工作,为他系统地整理
梅县区历史、了解梅县文化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教书生涯
梁伯聪先后执教于嘉善女子中学堂、女子师范、
梅州市梅江区梅州中学(省立第五中学),以国文、图画启迪学生成材。退休后,曾获得教育厅颁发长俸(特殊津贴)的殊荣。这种待遇是梅州有史以来的第一位。
梁伯聪在梅州中学执教长达34年,可以说他一生中有大部分时间是在梅州中学中度过的,这期间,他培养了诸多人才。
梁伯聪教学的方式极为特别。教授
国画课程时,他将学生习作逐一展示,命学生给分。他的儿子
梁挺生所著《六十年烟云》中说到这样一个故事:一次课堂上他展示了
林风眠的国画画作,问学生们应该给多少分。有的说90分,有的给满分100,梁伯聪摇摇头说:“不恰当,应给120分!”学生们都很惊奇。梁伯聪接着说:“满分是臻完美,另给其完美以外的20分,是奖其画天才横溢,画内另藏意境;假以时日,其必成大器。”果然,林风眠日后成为中国现代顶级油画大师,海内外誉之为“世纪先驱”。
除了林风眠之外,著名的雕塑艺术大师
李金发,教育学家
钟皎光、孙亢曾,美术理论家
林文铮等都是他的学生,受到他的熏陶。
梁伯聪致力地方教育,以严谨认真、循循善诱的教学方式,培养了众多杰出人才,比如中国现代顶级油画大师
林风眠。
1945年,梁伯聪于家中病逝,终年74岁。
人物作品
梁伯聪擅长诗、书、画。他的遗著《梅县风土二百咏》,为长篇叙事诗,全篇201首,记述客家人文,
梅州市华侨,文教科举,历史事件,风景名胜,城市建设,本地物产,官场旧制,梅州人物等。诗中记风土、道民情、观鉴戒、言得失,对客家人文历史考订甚详,极具存史价值。
书籍作品
诗歌
阴那五指插天强,水色山花无尽藏。双柏荣枯千载立,更多灵异志书详。
丈夫抛却旧
田畴,辛苦谋生去远游。三月春耕劳不得,竟教
织女作
牵牛。
书画作品
梁伯聪书画作品有临汉碑三则、临《砖塔铭》、临石鼓文、录
欧阳修《鹎鵊词》、节录
韩愈谒衡岳庙诗及两帧赠“公量仁兄”。
辛亥革命元老、
中原地区现代教育奠基人
何子渊位于
兴宁市的故居光裕庐大门匾额“光裕庐”三字即为梁伯聪的真迹。
个人生活
家族成员
梁伯聪
曾祖父为清嘉庆
进士,官至礼部郎中;祖父、父亲皆为官。父号心镜,字鉴三,清巳酉科
举人,
内阁中书升用知县,任福建
上杭县知县。梁伯聪的
叔父梁国瑞也是举人,另一位叔父梁国璿则是廪生,是
黄遵宪的妹夫,梁家与当时
嘉应州的另一名门黄家有多重联姻之谊。梁伯聪的堂姐
梁浣春,她是清末民国初年
梅州市著名女教育家,创办并担任“嘉善女校”校长、县立第一女子高等小学校长、梅县县立女子师范学校校长。梁氏家族还出过许多医学类人才。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
病理学奠基人之一
梁伯强是梁伯聪的侄子。1916年从梅县乐育中学毕业后,梁伯强考入了
同济大学医学院,并于1924年毕业于德国
慕尼黑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回国后受聘为同济大学病理学副教授。
人物轶事
梁伯聪教学的方式极为特别。教授
国画课程时,他将学生习作逐一展示,命学生给分。他的儿子
梁挺生所著《六十年烟云》中说到这样一个故事:一次课堂上他展示了
林风眠的国画画作,问学生们应该给多少分。有的说90分,有的给满分100,梁伯聪摇摇头说:“不恰当,应给120分!”学生们都很惊奇。梁伯聪接着说:“满分是臻完美,另给其完美以外的20分,是奖其画天才横溢,画内另藏意境;假以时日,其必成大器。”果然,林风眠日后成为中国现代顶级油画大师,海内外誉之为“世纪先驱”。
除了林风眠之外,著名的雕塑艺术大师
李金发,教育学家
钟皎光、孙亢曾,美术理论家
林文铮等都是他的学生,受到他的熏陶。
后世纪念
在
梅州市,许多建筑物名字、地理标志中取用自梁伯聪一家。如
伯聪中学、伯聪路、梁伯聪纪念大楼、
梁挺生博士大礼堂、梁挺生博士实验大楼等。
鹤和楼位于
广东省梅州市
梅江区西郊街道办事处黄泥墩。建于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建筑占地面积接近1500平方米,共有68个房间,主体建筑坐西南向东北,为三堂一横枕式走马楼结构建筑。
梁挺生为了回报母校,1997年,捐款220万元建造“梁伯聪体育馆”,给其母校城西小学捐款50万元建设“梁伯聪纪念馆”,1998年捐款20万元购置体育器材,及捐款100万元建造“梁伯聪纪念大楼”。在
梅州市梅江区梅州中学百年校庆时,
梁挺生回到父亲曾经就职的学校参加庆典,先后又捐470多万元兴建梅州中学伯聪分校(现
伯聪中学)。2006年捐85万改造运动场,改造运动场后又承诺捐资300万元扩建伯聪分校。
所获荣誉
梁伯聪曾获得教育厅颁发长俸(特殊津贴)的殊荣。这种待遇是
梅州市有史以来的第一位。
人物评价
在
梅江区三角镇仙鹤山庄内,国学大师
饶宗颐为梁伯聪题写《墓志铭》中,高度评价梁伯聪的诗文有
唐朝文学家
刘禹锡的“影子”,独树一帜,自成风格。(饶宗颐 评)
梁伯聪先生出身书香门第,才贯二酉,参加过清末最后一期科举考试,是梅州历史上最后一批秀才,先生以国文以书画启迪一届又一届学子,“梅州三剑客”
林风眠、
林文铮、
李金发以及大音乐家李树化出其门下,四位弟子各领风骚,以创作教育汇中西精粹,以笔墨音声传时代精神,在中国艺术史写下浓墨重彩的千秋一笔。(
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主席、
广州美术学院党委书记
林蓝 评)
梁伯聪培养了一批名师大家,一些人如林风眠,其成就、名气甚至超越了老师,这就是名副其实的“大先生”,这种现象值得研究。在推进中国教育现代化进程中,我们特别需要大先生、需要弘扬教育家精神,为实现中国教育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教育强国作出新的努力和贡献。(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原副院长、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学术发展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
马陆亭 评)
梁伯聪毕生致力地方教育,以其严谨认真、循循善诱的教学方式,培养了众多杰出人才。昔孔门弟子三千,贤士七十有二,
梁氏执教数十载,桃李满门,英才辈出,他对人对事谦恭慈祥礼让,从不发怒,同时生活节俭,不饮酒、不吸烟。 他生平力戒奢侈浪费,以“日求三餐,夜求一宿,粗茶淡饭,一生清福”。(
梅州网 评)
梁伯聪的诗作,质朴无华,情感浓郁,充满对劳苦大众的深切同情,显现出深厚的国学功底,又融汇了客家民歌的纯朴风格。梁伯聪身上有文人雅士的清高,虽满腹经纶,却淡泊名利,以教书育人的方式奉献自己的才学,得到了当时及后世人的尊崇。“他当之为愧。”(《梅州侨乡月报》主编刘奕宏 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