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金发
中国现代诗人、教育家、雕塑家和外交官
李金发(1900年11月21日—1976年12月25日),原名李权兴,别名李遇安,出生于广东省梅州市梅县,祖籍宁化县,中国现代诗人、教育家、雕塑家和外交官。
高中毕业以后,李金发决定去海外留学。1919年留学法国,入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专攻雕塑,课余学习夏尔·波德莱尔等人的诗歌,开始尝试创作自由诗。1925年回到中国后从事雕塑教学和创作,编过《美育》杂志。1928年起任中国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雕塑系主任教授。后转入外交界,在国外工作,晚年移居美国。1976年12月25日在纽约长岛的布里瓦医院去世。
李金发的诗风奇异、朦胧、神秘,雕塑则多为写实之作。李金发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象征派诗歌的代表人物,也是中国现代美术史上最早的雕塑家和雕塑教育家之一。他一生很少与文坛往来,却以风格迥异的诗歌,成为整个20世纪中国现代主义诗歌潮流的一个源头。
人物经历
早年经历
1900年11月21日,李金发出生于梅县梅南镇罗田径上村的一个华侨之家。李金发幼年多病,加上父亲不许孩子嬉笑、大声吵闹、吹口哨等,故李金发感叹“童年是在无生趣中过去的”。
在求学阶段,李金发就一直感慨读书辛苦,他在选择是前往东南亚经商还是读书间反复徘徊。
1915年,李金发在本乡小学毕业后,开始到梅县区县城的高等小学(相当于后来的初中)读书。在这里,他第一次接触到国文之外的数学、物理、地理、英文、国画、体育等新的课程。但学校对学生的要求主要看重中文,而李金发也主要对国文课较有兴趣。高小三年,李金发主要打下了较好的文言文基础。三年后,李金发高小毕业,但由于教育改革没有拿到文凭,于是退学。退学后,开始看《桃花扇》《牡丹亭》及《随园诗话》,渐渐地写一些旧诗。1918年,李金发与同学一起赴香港特别行政区,先在谭卫芝补习学校读英文,后转入圣约瑟中学,李金发在这里接受了一段短暂的英吉利式正规教育;当年夏,李金发考入上海留法预备学校;年底回到家乡罗田径。1919年春,在母亲朱氏的主持下李金发于与自幼即被收养作童养媳的朱亚凤结婚(1922年底,朱亚凤在广东梅州的家里服毒自杀)。李金发在五四青年运动的影响下,放弃了留在上海市复旦大学的打算,转而与当年梅县高小的同学一起参加了正值高潮的勤工俭学运动,准备在1919年底前往法国巴黎。
赴法求学
1919年11月,李金发和他的同乡林风眠等多位青年一起,登上一艘英国货船离沪赴法,抵达后在枫丹白露市立中学学法语。与一些抱着认识世界、改造中原地区的宏愿赴法勤工俭学的热血青年不同,李金发是带着一定的好奇与冲动卷进这场赴法留学大潮的,只是朦胧地觉得要去寻找一种新生活。
1920年夏秋,李金发和林风眠等同乡转到布卢耶尔市立中学就读,次年春又转入第戎国立美术专科学校,接受最初的美术启蒙教育。此后,在该校校长的介绍下,到国立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深造。这短短的一年半,李金发首次确定了自己事业的方向,完成了从语言学习向艺术学习的过渡和转换。
1922年春,李金发为同学林风眠和刘既漂各做了一个石膏头像,并雕刻成花岗石雕像,雕像入选巴黎春季展览会,这是中国人的雕塑作品第一次入选巴黎美展,因而引起轰动。在巴黎学习期间,李金发还阅读了大量的经典文艺作品,汲取艺术养分。同年冬,李金发与林风眠、黄士奇、林文铮结伴到德国柏林游学。在柏林,李金发一面练习雕刻和油画,一面仍以极大的激情创作了大量的诗歌。期间,李金发在林风眠的住处结识了一位叫格塔・苏伊尔曼(李金发将她的名字译为屐妲)的德国女郎。1923年,他先后编定了第一本诗集《微雨》和第二本诗集《食客与凶年》。次年初,李金发回到法国,与屐妲一起瞒着家里私奔并且结婚。婚后,李金发重返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继续学业。
1924年夏天,他携同夫人前往法国北部的圣凡拉利海滨度假,回到巴黎以后,由于婚后生活的经济压力,李金发产生了回国求职的念头。他给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校长刘海粟去信,后者很快回信,表示答应聘用其为雕刻教授。同年11月底,李金发夫妇取道意大利回国任教,经过意大利时逗留了半年时间,游览威尼斯佛罗伦萨罗马的名胜古迹和艺术作品,利用收集到的素材写成了《意大利及其艺术概要》和《雕刻师米西昂则罗》两部著作。
归国生活
1925年春天,李金发携夫人离开意大利那不勒斯,结束了六年的欧洲游学生活,踏上了回国的征途,于6月初抵达上海市。但由于无人报考雕塑,上海美术专科学校雕塑科只能停办。
失业的李金发只得靠稿费维持生计,经郑振铎介绍,他加入了文学研究会,他在欧洲所作的诗歌,开始频繁出现于《语丝》《文学周刊》《小说月报》等具有很大影响力的报刊杂志上。其“别开生面,新奇怪丽”的诗歌,为他赢得了“诗怪”的称号。1927年初,经孙科推荐,李金发获聘中山大学文学院教授,同时在国际编译局和武昌美术学校兼职,结识了当时在北伐军总部任艺术股长的闻一多。春末,结识了当时在武汉国民政府任外交部长的陈友仁。由这层关系,李金发进入武汉政府外交部长任秘书。不久,“四·一二”政变爆发,5月份李金发在汉口《中央副刊》发表《哀熊锐同志》一文,对中国国民党在“清党”中大批杀害共产党人的行径表示了强烈的谴责。到了秋天,宁汉合流,武汉政府解体,他便暂时回到上海市。同年11月,李金发到南京找到任大学院院长的蔡元培,被蔡任为大学院秘书处秘书,兼任大学院艺术委员会委员。
1928年1月,他主编的《美育杂志》创刊。同年3月,蔡元培创办了杭州中国美术学院林风眠为校长,李金发担任雕塑系主任,但学生依旧不多。李金发遂开办了一家“罗马工程处”的雕刻公司,在教学与生意之间穿梭,创作出了中原地区最早的一批现代雕塑艺术作品。1930年秋冬之交,其妻履妲由于思乡心切和不适应在中国的生活,携带五岁的儿子沈泽民上海市乘船返回德国,从此与李金发分手(1932年正式离婚)。
1931年冬,李金发辞去杭州艺专的教授之职,关闭了上海的罗马工程处,回到广州市。应孙科之请作了近代著名外交家伍廷芳的铜像,接着又应广东省主席陈济棠之请作了邓仲元将军的铜像。次年9月,李金发与刚从执信学校毕业的小同乡梁智因女士结婚。1936年上半年,李金发全家由南京回到广州。同年秋,被任为广州市立美术学校校长。1937年7月初,李金发奉命到庐山受训。但上山不久,即发生卢沟桥事变。庐山受训一个月后回国到美术学校时,广州已处于战乱之中,学校已不能正常上课。1938年秋广州战役之前,学校已自行解体,李金发自已成了难民。同年10月,李金发携妻梁智因和次子猛省逃难至越南,经朋友介绍在中国设在海防市的战时物资运输处服务,不久被任为人事股长。1940年夏,李金发和妻儿一起由越南回到广东省战时省会韶关市,同年秋天被任为广东省文化运动委员会委员、广东省革命博物馆馆长。期间,他写作了《从周作人谈到“文人无行”》等文,痛斥汉奸汪精卫和周作人。次年7月,李金发和诗人卢森一起创办了文艺刊物《文坛》月刊,李金发任主编。
1941年8月初,李金发离开韶关入蜀。到达重庆市后,于当年11月入外交部任欧洲司第二科专员,走上了弃文从政的道路。次年11月,李金发被外交部派往广西柳州的第四战区长官司令部,以外交部专员资格兼任司令部外事处外事科科长。1943年底,李金发奉命返回重庆外交部。1944年上半年在夏兴关中央训练团受训一个月,下半年被外交部任命为驻伊朗大使馆一等秘书。次年1月李金发由重庆出发,3月底抵达中国驻伊朗大使馆上任。不久由于大使馆回国,他便从当年10月起作为代办负责馆务。1946年6月,李金发调任驻伊拉克公使一等秘书,代理馆务。在出使两伊期间,李金发写作较少。1950年,中国国民党已加派人挤掉了李金发的位置。当时,他由于对共产党怀有很深的疑惧而不愿返回大陆。加上那时次子猛省尚在美国新泽西州高中,儿子的学业是不能不顾及的一个重要问题。于是,经过反复考虑,在观望了近一年之后,李金发决定全家移居美国
海外飘零
1951年夏,李金发偕妻梁智因到达纽约,在当年秋买下了位于新泽西州林湖的一家农场,经营养鸡业,一度发展顺利,最多时养了9千只鸡。但到了1958年,全美鸡蛋生产过剩,蛋价跌至最低谷。1959年初李金发不得不依法将农场交出抵押欠银行的贷款。他在将农场押出去后,又曾在海滨经营服装店一年,也因不景气而转让他人,并在上海滨赁屋彻底休息了半年,然后于1960年6月返回纽约,定居于长岛。不久即加入了纽约有名的雕刻师公会,从1962年起又改在一家雕刻装饰公司任职,依靠自已的雕塑艺术的一技之长,过着一种无求于人的独立生活。同年,因心脏病开始很少写作。
1964年,他将来美后所写的部分散文、小说辑成《飘零闲笔》一书,交台北侨联出版社出版。1971年,李金发心脏病第二次发作,他辞去一切工作,退休在家。随着身体渐趋衰老,李金发对祖国、家乡的思念日甚。1976年末,李金发的心脏病再次复发,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无效,于12月25日在纽约长岛的布里瓦医院去世,被安葬在纽约长岛Farmingdale镇的松坪墓地。
主要作品
文学作品
雕塑作品
所创刊物
《美育》于1928年1月李金发入职大学院创刊,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印刷,十六开本,石岑封面题词《美育杂志》,先后出版了四期。1928年12月《美育杂志》第二期出版,《美育杂志》第二期的材料是李金发在大学院做秘书时搜集的。1929年10月《美育》第三期出版(从第三期《美育杂志》更名《美育》)。第四期《美育》(复刊号)于1937年1月在广州市李金发时任广州市立美术学校校长时出版。
参演电影
创作特点
诗歌
批判倾向
李金发关注到夏尔·波德莱尔的想象力,尤其是其穿透一切神秘的洞察力;李金发并没有像唯物主义批评家想象的那样,感染了波德莱尔的颓废和对死的偏执而歪曲的表现,李金发在波德莱尔的诗歌中发现了诅咒的魅力——对生活的腐败恶劣的诅咒,以及在窒息的社会罪恶中,他那忧郁的从地狱深处发出的愤怒呼喊。是波德莱尔影响了李金发、引导了李金发,但李金发并没有追随波德莱尔走得太远,波德莱尔对人生的腐败和罪恶的、愤怒的忧郁的态度,却加强了李金发的个人主义或古典英雄的理想,人生批评和社会批评的倾向,从而向古典中国的忧世—济世情节回归。
隐喻暗示
例如在李金发做作的《弃妇》中,这首诗和被遗弃的妇女与被放逐的臣子都没有关系,李金发想表达的是苦闷抑郁而无人理解的心绪。李金发以“弃妇”为题只是“取其言而舍其义”,这样就在诗题和内容之间形成了一种若即若离的关系,用这样一种结构方式来隐喻作者对传统文化和西方文明的接受态度:一方面对传统文化土壤有所取益,但是又不免有些自卑;另一方面用西方视角审视古典文明,却又不能完全接纳、消化。之所以说他的诗歌和古代文学密切关联,除了他借助文学母题进行改造和隐喻,还因为在这首诗中能找到很多被借用、化用的经典意象。比如,“狂呼在我清白之耳后,如荒野狂风怒号”的蚊虫对应“聚蚊成雷”的惯用语,“红叶”使人联系到古诗中很多时候作为闺怨愁思的象征,“与上帝之灵往返在空谷里”“与山泉长泻在悬崖”与杜甫的《佳人》中“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也不无关联。但在他的诗歌中有意使用这些“死隐喻”,把它们作为建构情感的客观对应物群的成员,比如“夕阳之火”“灰烬”“游鸦之羽”“游子之歌”等几个意象,看似毫无关联,读来也十分陌生,经过作者有机组合之后,形象地把弃妇的心境一层一层地暗示出来。同时,作者还运用现代隐喻思维进行隐喻书写的创新。
象征主义
受法国印象主义大师夏尔·波德莱尔保尔·魏尔伦等人的影响,当李金发留学结束回到中国国内,当他亲身感受到国人思想禁蒙昧之深重,当真正涉及到改变国民性的时候,他就特别注重艺术开启人之解放和自由,鼓励人反抗的一面。他特别强调艺术反对社会平庸道德束缚的一面。李金发通过自己的诗歌创作体现的是一种崭新的精神品格和人生态度。象征主义的诗艺讲求的是“刹那间”的意向,人生追求的是瞬间的领悟。在至美的体验中,自我获得极大解放。而浪漫主义的个人反抗,唯美主义在颓废沉沦和为艺术而艺术的人生表象下也暗含着对于平庸和虚假的革命颠覆精神。
雕塑
虽然李金发在塑造名人肖像时已能将人物形象与其精神内涵达到完美的结合,但李金发雕塑中还是不自觉地用雕塑手法结合实事去展现人物的精神面貌,使雕塑人物的表现更接近普通人的状态,而不去表达为名人塑像时所需要呈现的该人物的感召力。李金发一直将自己的个人命运与时代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李金发回国进行雕塑创作的时期,中原地区国内主要宣传的内容更偏向于去塑造政治人物,但他却总是站在忧国忧民的立场上,忽略掉这个因素。
人物影响
国内影响
1925年李金发的第一本诗集《微雨》在中国国内出版,对于当时的中国诗坛来说,李金发那些表现了怪诞美而又朦胧晦涩的诗歌完全是一种陌生而古怪的东西,与中国古代“温柔敦厚”的传统诗教和“五四”时期写实派、浪漫派的诗歌风格都大异其趣。面对这样的诗,读惯了表现美和善的诗歌、适应于直抒胸臆和如实描写艺术手法的当时的中原地区读者,几乎无不发出一声“怪”的惊呼,并引发长期的争论。作为“象征主义”诗歌在中国的第一个传人,他不但影响了同时期的“现代派”戴望舒等诗人,也影响着20世纪80年代的“朦胧诗”,甚至连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都与李金发的诗歌有着紧密联系。新中国成立后,曾为国民政府服务的李金发的诗歌在大陆几乎销声匿迹,只在一些文学课本中由于向西方学习的风格而被斥为“逆流”。20世纪50年,台湾诗坛无数年轻诗人追捧李金发,目之为诗坛领袖,但也只是私下流行。20世纪80年代的文艺思潮中,李金发的诗歌再度被后人忆起并发掘出新的内涵。学界重新对李金发的作品进行考量。孙玉石教授首先提出“正因为追求美,他便更憎恶丑”,随着研究的深入,学界对李金发的评价也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2000年10月,在广东梅州举行的“林风眠、李金发诞辰一百周年纪念暨学术研讨会”上,中国国内现代文学研究界的知名学者和部分海外学者一致肯定李金发是引进法国象征派诗歌的第一人,是中国象征派诗歌的开创者。而象征派是整个现代主义文学思潮中的第一个流派,所以李金发又是中国现代主义诗歌的先驱。
2020年12月,中国美术学院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举办纪念李金发先生诞辰120周年主题诗会。
2021年3月,《李金发诗全编》正式由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李金发诗全编》共约70万字,汇集了李金发自20世纪20年代从事创作以来的全部诗作。该书源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和90年代初,四川大学陈厚诚教授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搜集了大量李金发作品和其他论著与译著,与此同时,中山大学李伟江教授在粤籍作家研究中也同样积累了李金发各方面创作和论著的原始资料。两人在交往中深感应该让这些珍贵资料在更大范围内发挥作用,于是起意先编一本《李金发诗全编》。
国际影响
李金发于1976年12月25日病逝后,《纽约时报》于31日登载了《雕塑家、外交官、诗人李金发逝世》的消息,简短介绍了李金发的生平。这对一个华人来说,是非常高的礼遇。
人物关系
人物评价
作为中原地区现代文学史上一位难以忽略的诗人,李金发将法国象征主义诗风引入中国,被公认为中国象征派诗歌的开创者。因其语言、意象和形式颇具怪诞之风,所以又有“诗怪”之称,对中国20世纪30年代的“现代派”、40年代的“九叶诗派”以及新时期的“朦胧诗”创作都产生了重要、深远的影响。——《南方日报
李金发的雕塑作品不多,却成为第一个在法国最高艺术沙龙中展出雕塑作品的中国人,他一生不大与文坛往来,却以风格迥异的诗歌,成为整个20世纪中国现代主义诗歌潮流的一个源头。——梅州市旅游局
李金发一生只写了短短两三年白话诗,却因此成了“中原地区现代象征派诗歌的开山鼻祖”,直启戴望舒等人,乃至后来的朦胧诗派。——《文摘报
“文学纵横乃如此,金石刻画臣能为。”——蔡元培
“把法国象征派诗人的手法介绍到中国诗坛的第一人。”——朱自清
如果没有李金发率先在作品上实践了象征主义的艺术观点和表现手法,以及稍后的戴望舒、王独清在理论、翻译、创作三方面的倡导,可能就不会有一九三二年在上海成立的,以戴望舒、杜衡、施蛰存穆时英刘呐鸥侯汝华徐迟纪弦等为中坚的现代派之水到渠成。——痖弦《中国象征主义的先驱——“诗怪”李金发》
对于诗,我觉得胡适先生的功绩是在打破了旧诗的形式,郭沫若先生的功绩是在建设了自由诗的精神,徐志摩的功绩是创造了新诗的形式与韵律,李金发先生与徐志摩同时,但他以精练的诗人气质,屏除了郭沫若先生的豪放,着眼于文字的自然的节奏,而创造了中原地区象征主义的自由诗。——施蛰存《施蛰存七十年文选
在中国现代诗的长河中,(李金发)实不乏拓荒之德,不宜尽斥为“晦涩难懂”。毕竟,那是二十年代初期的表达,李金发的“晦涩”较之胡适“两个黄蝴蝶”的俚俗,进步焉能以道里计。——张远山
后世纪念
故居
李金发故居“承德第”是李金发父亲李焕章到非洲毛里求斯经商回乡后与兄弟兴建,为典型的客家民居。房子背靠青山、面向田园,房屋不大,为二横二进结构。2012年,李金发故居被评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房屋瓦梁和外观近年有所修缮,正门内右侧偏厅挂着李金发的相框和简介资料,左边写着“农家书屋”。
参考资料
黄少强像.中国美术学院.2024-02-05
一代“诗怪”李金发.光明网.2024-02-04
..2024-02-04
..2024-02-04
李金发的艺术人生:文学纵横 金石刻画.羊城晚报要闻电子版.2024-02-04
..2024-02-04
李金发 (1900.11.21—1976.12.25).中国作家网.2024-02-05
..2024-02-05
..2024-02-05
到民间去 (1926).豆瓣电影.2024-02-04
..2024-02-05
..2024-02-05
..2024-02-05
..2024-02-05
..2024-02-05
目录
概述
人物经历
早年经历
赴法求学
归国生活
海外飘零
主要作品
文学作品
雕塑作品
所创刊物
参演电影
创作特点
诗歌
批判倾向
隐喻暗示
象征主义
雕塑
人物影响
国内影响
国际影响
人物关系
人物评价
后世纪念
故居
参考资料